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香港歷史的分水嶺

作者:

六七暴動的過程,起因與背景,近年已有許多論述,羅恩惠的紀錄片《消失的檔案》,和程翔的書《香港六七暴動始末》,對事件有詳細描述。我這裡簡單講講記憶中的感覺。

最主要的感覺就是香港左派和北京官方的語言暴力不斷升級,《人民日報》發表殺氣騰騰要「粉碎港英統治」的社論,到8月 中共外交部向英國發出48小時最後通牒,要港英取消對三份左派小報的封閉令,釋放被捕人等。既是最後通牒,意味期限到了就會有所行動,左派群眾都期待解放軍打過來。誰料英國不理會你的48小時,中共的反應竟是由北京紅衛兵闖進英國駐華代辦處,毆打駐華代辦柯利達,並縱火焚燒。這就是《人民日報》報導所說的,紅衛兵「對英國駐華代辦處採取了強烈的行動。」

這種嚴重破壞外交規則的舉動,除了自暴其丑,還自暴其短,它的含義就是中共對香港「反英抗暴」的支持「冇料到」。中國不會按照香港「抗暴群眾」的要求和為他們的利益採取真正有力的行動,由這虎頭蛇尾的最後通牒已經暴露無遺。其後雖有邊境民兵與港警衝突,也抓過一個洋警官到華界,但這些小動作,和它的語言暴力相較,真是不成比例。因此被港英「睇死」,更放心去堅定明確地執法平暴。

香港左派除了不斷出言恫嚇一些支持港府的人士,就是發動罷工,放土製炸彈和假彈去擾亂治安,使社會動盪,經濟下滑,資本遷離。這些動作導致的是自食惡果——左派在香港的所有事業陷於凋敝,中共依賴香港的外匯收入暴減,給罷工工人的安家費也付不出,只好要求工人復工、轉業、改行(簡稱「復轉改」)。最後,在毛澤東一句「香港還是那樣子」的指令下,一夜間所有真假炸彈絕跡,「反英抗暴」全面收攤,為這場動亂獻身的左派群眾,除了事業基礎全失、生活無著之外,最悲哀的還是從意氣風發變成灰頭土臉。當然,香港共干有一套動人說辭去說服盲眾,而盲眾聽起來也覺頭頭是道,自感安慰。

「反英抗暴」的無疾而終,使香港大多數市民發現「粉碎港英殖民地統治」原來是虛張聲勢,中共在可見將來都不會「打到嚟」,而港英的堅定維持社會秩序,不受威嚇,也使市民意識到,原來香港是個可以久居和值得珍惜的地方。過客的心理,經六七暴動而有所消除。

在港督戴麟趾給倫敦的一封信上表示,對於受到香港市民的支持感到意外。從這種支持中,港英當局看到市民以香港為家的意識在增長。於是,英國也修改政策,在六七後大舉發展香港的城市建設,從建屋、福利、勞資關係、青年政策到建立廉政,帶來麥理浩時代的文明的超越。隨後香港經濟起飛,獨特的流行文化的發展以及在海峽兩岸、東南亞、全球華人社會的流播,香港更像我們永久的家,香港人的歸屬感不斷鞏固和增強。

六七暴動,是香港歷史的分水嶺。本土意識,從那個時代開始萌芽。「我們是什麼人」的身份漸漸確立,我們就是有自己獨特歷史而創造出來的香港人。

我在那個時候開始有了些微對身份認同的反思,但中國人的身份仍然是主導。而置身在左派陣營中,我面對的是整個左派陣營的文化空白。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蘋果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523/1752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