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進擊的東南亞「巨人」:是誰在締造越南神話?

牆內媒體《上游新聞》:國是直通車微信公號消息,最近,越南經濟成為焦點。

「一季度出口額超深圳」、「新的世界製造工廠在崛起」、「外商加速投資越南」、「十年趕超中國」……這些關於越南的大標題讓各國對越南的關注度不斷提升!

越南真的會取代中國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嗎?面對進擊的東南亞「巨人」,我們又該如何理性看待?

進擊的「巨人」

最近幾年,越南經濟確實出乎意料的好。我們可以先簡單看兩組數據。

第一組數據,越南的經濟增速。

眾所周知,新冠疫情給產業鏈供應鏈帶來強烈衝擊,讓諸多主要經濟體早期經濟增長都遭遇了歷史性的「大滑坡」,GDP增速負成長比比皆是。

然而,越南在2020年卻以近3%的GDP增速,成為為數不多的和中國一樣,增速呈正增長的亞洲主要經濟體。當年,中國GDP增速為2.3%,略低於越南的2.9%。

第二組數據,越南的出口增長。

根據越南當局發布的數據,今年一季度越南貨物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速高達14.4%,貿易順差超8億美元,其出口主要靠製造業加工產品拉動。

從總量數據上看,出口總額達885.8億美元,同比上升12.9%。和素有「中國製造業創新中心」之稱的中國深圳相比,越南的出口額要更高。一季度深圳出口額約達608億美元,同比下降2.6%。

經濟增速逆勢增長、甚至高於中國,今年的出口總額又超過了深圳,兩組數據似乎都在暗示越南經濟正在步步逼近中國。

真實的越南

越南正在超越中國嗎?事實上,僅憑上述單一緯度下的數據比較並不能直接得出上述結論。

其一,雖然越南2020年GDP增速超過中國,但從總量數據上看,中國依舊遙遙領先。

世界銀行統計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GDP總量高達14.7萬億美元,位列全球第二;越南GDP總量為2700多億美元,世界排名位列第42。

從總量數據上看,中國GDP總量是越南的50倍之多。且從人均GDP數據上看,中國超過1萬美元,為越南的近4倍。因此,僅將GDP增速簡單化等於經濟量上的超越,並不嚴謹。

其二,深圳和越南的出口對比,二者其實並無太大可比性。

儘管將深圳和越南的出口情況直接進行對比,能讓大眾更能直觀感受到這種差異,但事實上,二者對比的概念緯度並不一致,深圳是中國的一個城市,越南是一個國家,撇去GDP總量基數去比較顯然立不住,更別提二者間人口的顯著差距。

因此,輿論聚焦的越南對中國經濟趕超的證據,事實上是有些片面的。

越南製造

外資加速投資布局,產業鏈加速向東南亞轉移,輿論關注的另一個焦點是「越南製造」。

據越南計劃與投資部最新公布的外商直接投資(FDI)數據顯示,2022年前4個月,越南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資資金逾108億美元,同比增長了88.3%。

三星、索尼、阿迪達斯、耐克等國際巨頭也悄然將目光瞄準越南市場。據外媒報導,三星手機有50%以上的手機出口以及近三分之一的電子產品出貨量,均在越南生產製造。無獨有偶,耐克有超50%的鞋類產品和30%的服裝產品,也由越南工廠完成。美國體育用品巨頭幾乎一半的鞋類產品是在越南生產的。

這些數據似乎都在印證,相比老牌的「中國製造」,越南正在成為產業鏈轉移重地和新的「世界工廠」的說法。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外交學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施展近期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指出,前些年,有人開始擔憂越南會不會取代中國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但通過他的調研發現,這並非產業轉移,而是一種「溢出」。

他指出,所謂的「轉移」實際上是最終的組裝環節。「組裝環節之後,就是終端產品,終端產品是直接要賣給消費者的,其中很多直接出口到美國,直面關稅衝擊。所以它們轉到越南去,貿易條件好。」

他進一步強調,這種轉移很引人注目,因為轉走的那些是終端環節,終端環節是「to C」(對顧客)的,品牌為人們所熟知;而留下的中間環節是「to B」(對商家)的,人們本就不熟悉,所以新聞傳播效應導致人們出現了某種認知偏差。

「這些供應鏈環節向東南亞溢出,某種意義上意味著以中國為中心的供應鏈網絡規模變得更大了。與此同時,整個東亞供應鏈網絡的生產效率和彈性也越強。」施展說。

中越PK

一邊是老牌的「中國製造」,另一邊是崛起的「新秀」,中越「世界工廠」之爭如何看?

目前看,越南仍很難撼動和取代中國「世界製造大廠」的地位。

「越南的經濟規模太小。如果把越南全國的GDP總量放在中國城市GDP的排行中,只能排在第八,介於蘇州成都之間。蘇州能夠替代整個中國嗎?」施展直言,想替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越南就必須得有自己完整的工業體系,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在於擁有獨立的重化工業。

他強調,後發國家要想建設自己的重化工業,純靠市場過程是沒有機會的,必須靠國家不惜代價地投入大量資本、花大力氣去扶持。東亞的韓國、日本、中國等都是以這種方式把重化工業發展起來的。但越南很難用這種方式來扶持重化工業。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應用經濟學系副教授唐遙分析指出,由於一國出口中往往包含了來自其他國家的中間品和服務,衡量一個國家製造業硬實力最好的指標之一是製造業創造的增加值。在這個指標上,目前越南和中國在製造業體量方面的差距很大。

據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在2020年中國的製造業創造的增加值占世界的28.55%,而越南占世界的0.34%,相當於中國的1.17%。

比較兩國的製造業也需要考慮到越南的發展潛力。

唐遙指出,我們可以把製造業水平處於第一梯隊的韓國作為參照對象,韓國的人均製造業產值約是中國的2.8倍、越南的17倍,人口約為越南的一半,占世界製造業增加值的3%。假設越南的人均製造業產值達到韓國的水平,那麼其占世界製造業的比重會達到6%左右。基於這個極端假設的計算,越南也很難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

迎接挑戰

正如專家分析所言,越南很難取代中國成為新的「世界工廠」,但一些挑戰顯然也已擺在中國面前。

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指出,製造業向東南亞轉移,某種程度上意味著中國傳統勞力密集型產業的競爭力正在受到挑戰。越南勞動力成本低、自貿夥伴多,有一定的後發優勢,會有一定的「替代」作用。

除了上述突出優勢之外,白明還認為,相比東南亞其他國家,中央集權制的體制也讓越南更容易集中力量克服一些經濟發展困難。此外,從外部環境看,美國主導的「產業鏈去中國化」戰略也為越南製造提供諸多發展機遇。

針對製造業向越南轉移的問題,白明強調,要謹防「懼怕論」和「輕視論」兩個傾向:不能因為越南製造的發展而產生過度的擔憂,也不能因兩國差距大而輕易產生「輕視」的看法。

「一方面,越南雖然勞動力成本低,但勞動生產效率也低,且越南城市土地價格、房地產價格上漲較快,邊際發展成本高,很容易就會遇到發展瓶頸。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要警惕在美國的『產業鏈去中國化』下,越南雖然產業鏈不夠齊全,但自貿夥伴多,在市場准入上,越南進入歐美市場也更加便利,和其他自貿夥伴聯合,這一定程度上能夠彌補其產業鏈的短板。」白明說。

唐遙則指出,儘管越南很難取代中國,但長期來看,東協國家作為一個整體和中國在製造業方面必然存在動態的競爭關係,中國目前面臨的挑戰主要是提高製造業的質量,使人均產值接近第一梯隊國家的水平。

對此,唐遙提出具體的建議:

——在中國的勞動力、土地、生態成本持續攀升的背景下,中國需要通過深化經濟改革、推進包括低碳轉型在內的新基建建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來系統性地降低製造業成本,增強創新動力;

——中國需持續擴大開放,進一步消除市場准入的隱性障礙;

——推動建設國內統一大市場,通過市場化配置土地、資金、人力、數據和智慧財產權要素來降低製造業成本,發揮消費大市場的「吸鐵石」作用;

——結合長短期政策,緩解勞動力短缺對製造業的影響;

——苦練為製造業服務的研發、信息、金融、商務等現代服務業的「內功」,通過加強服務業的軟實力來提升製造業的硬實力,避免把服務業和製造業的發展對立起來、割裂兩者相輔相成的關係。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上游新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605/1758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