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為什麼Kindle,Airbnb要從中國撤離?

6月2日,亞馬遜中國發布公告:亞馬遜將於2023年6月30日在中國停止Kindle電子書店的營運。

這個消息出來後,我看到很多人都在討論,說Kindle進入中國市場9年了,陪伴了不少人的青春,為什麼突然就宣布退出了。

其實在一周前(5月24日),Airbnb也在官方微信宣布,Airbnb中國自2022年7月30日起,暫停支持境內游房源、體驗及相關預訂。

不光是亞馬遜Kindle和Airbnb,之前就已經有很多公司陸續退出了中國市場,比如 Uber,谷歌等等。基本上,曾經進入中國的網際網路公司都陸陸續續撤離了。

為什麼Kindle、Airbnb在中國活不下去,為什麼網際網路公司紛紛退出中國市場?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問題。

其實我們講外企退出的時候,有幾種不同的情況。

第一種情況,供應鏈上的撤離。

比如,三星關閉了在中國的工廠,去東南亞建廠,蘋果去印度建代工廠,這些都屬於供應鏈的撤離。

因為過去這些公司在中國建了很多工廠,過去他們選擇在哪裡建廠,其實是在選擇生產要素。

什麼意思呢?

在古典經濟學裡面,經濟增長有三大要素,資本,土地,勞動力。

第一個要素是資本,資本創造利潤。比如,你要創業,需要資本,需要啟動資金。你有資本,才能去僱傭,才能去融資。去美國上市,去香港上市,都是去資本市場上市。

第二個要素是土地,土地產生地租。你有土地,你就有競爭優勢,比如,以前的地主,因為有土地,就能靠土地掙錢。

第三個要素是勞動力。古代發展經濟,最重要的是勞動力,比如,每個人種100斤糧食,自己吃80斤,上交20斤。然後國家就有富餘的糧食,就可以去養活軍隊。勞動力越多,糧食越多。通過控制勞動力,就能控制經濟。

所以早期,很多國外的企業在中國建廠,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中國的勞動力價格便宜,這個要素具有吸引力,然後,就有大量的上游企業,就把工廠搬到了中國。

但是,現在,我們發現情況變了,這些企業開始撤離,可能去了印度、越南這些地方建廠。

因為隨著中國產業升級,出口產品中的資本和技術密集程度不斷提高,我們的勞動力優勢沒那麼明顯了。

第二種情況,是網際網路公司的撤離。

Airbnb、Kindle的撤離,和三星、蘋果不同。工廠的撤離和網際網路公司的撤離,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為什麼國外的很多網際網路公司在中國活不下去,紛紛撤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理解企業的護城河,一個企業發展得好,能在市場競爭中分一杯羹,一定是因為它有護城河,建立了自己的壁壘。

我們以前寫過護城河可以分為四大類,8個護城河:

第一類是無形資產,包括許可和品牌;

第二類是成本優勢,包括規模和管理;

第三類是網絡效應,包括用戶和生態;

第四類是遷移成本,包括習慣和資產。

你只有挖一條又深又長的護城河,建立壁壘,才有可能在競爭中占據優勢。

網際網路公司的壁壘是規模效應和網絡效應,形成壁壘的邏輯是三級火箭,分別是規模,網絡和品牌。

規模是第一步,一開始數量要足夠多,要衝破一個臨界點。

衝破臨界點之後,就形成了用戶與用戶之間的互相激勵,形成了正向循環,最終形成網絡效應,網絡效應又會形成品牌效應。

而規模效應靠的是速度,通過勤奮和資本,把速度作為燃料。

很多國外的網際網路公司在中國發展不好,首先是速度跟不上,很多人說,是因為外企決策鏈條很長。

但你反過來看,特斯拉,可口可樂的決策鏈條也很長,在中國市場還是經營得不錯,所以決策鏈條長這件事情,有些時候不是問題。

但有時候是,比如,你的壁壘是規模效應和網絡效應的時候,需要用規模來點燃第一級火箭的時候。

點燃規模靠的是速度,決策鏈條長意味著速度不夠快。這邊消費者需求已經發生了好幾輪變化,那邊的審批還沒結束,就沒法形成規模效應。

為什麼中國的網際網路公司,能在市場競爭中獲得比較大的成功呢?

中國的網際網路公司,一般都是創業者自己做決策,反應速度快,很容易衝破規模效應,點燃網絡效應,這也是國內網際網路公司在市場更有競爭力的原因。

所以,國外的網際網路公司的撤離,是因為在中國的市場競爭中不占優勢了。

在同一個市場競爭中,越是相似的企業,就面臨越激烈的競爭。比如,Airbnb面臨和中國網際網路公司的競爭,亞馬遜面臨跟阿里、京東的競爭,Uber面臨跟滴滴的競爭。

在這樣的市場的競爭里退出,通常是因為輸給了其他的競爭對手。

但是,還有很多外企活得很好,比如,寶潔,可口可樂,特斯拉等等。

為什麼?

因為護城河不一樣,或者說建立的壁壘不一樣。

這就要說到另外兩個壁壘,品牌和技術。

這些公司的壁壘是品牌和技術,跟規模的關係不大。而技術的壁壘一旦建立,就很難靠速度和規模超越。

因為技術壁壘,需要更優秀的研發人才,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做科研。

技術壁壘的核心是研發。研發,就涉及到了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

過去,很多人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意識不強。很多軟體,能用盜版的,就堅決不付費。我以前老講一個例子,以前有人賣微軟的盜版光碟,5塊錢一張,上面寫著大家放心使用吧,這個軟體的費用已經在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付過了。

感覺特別激昂,其實特別愚昧。

因為不重視智慧財產權,國內那些以技術為壁壘的公司就掙不到錢,就得靠別的辦法掙錢,比如金山要去靠遊戲上市。

所以在整個軟體時代,我們沒有一家特別偉大的軟體公司。

現在我們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意識在提高,發現被侵權了,大家會站出來,通過網絡發聲,來維權。

但是,還不夠。

只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智慧財產權的時候,整個研發的環境才會越來越好,才會有更多的人願意做科研。

技術壁壘才會最終形成。

所以我們發現,國外那些形成技術壁壘的公司,在中國都活的很好,因為他們會的,別人學不會,競爭不過。

那些建立了品牌壁壘的公司也活得很好,比如寶潔,可口可樂等等。

而國外的網際網路公司撤離,也說明,至少在規模效應之下,中國戰勝了美國。

如果不是中國的這批網際網路公司用資本和勤奮守住了中國這個龐大的市場,我們可能就會變得和歐洲很多國家一樣,只能依賴國外的網際網路公司。

比如,歐洲很多國家因為沒辦法形成規模效應,只能用 Facebook、 Google等等,他們的市場都被美國占領了。

如果中國的網際網路公司沒有競爭力,活得不好了,這個市場不可能因此就消失,也不會回到線下。但是消費者的需求還在,到那時候,可能美國的網際網路公司就會重新回來了。

中國網際網路公司對應的消費市場,都是我們自己主導的,這一點還是值得肯定的。

我們說利潤來自沒有競爭,什麼是沒有競爭,就是稀缺。

一家公司只有稀缺,才能在供需關係里有話語權,你的定價才能高,才能因此掙錢。

那怎麼才能稀缺,你得有自己的護城河,你得建立壁壘,而且你建立的壁壘,別人學不會,也競爭不過。

比如,你掌握了核心技術,可以提高效率。

比如,你有研發能力,建立了技術壁壘,其他的公司學不會,競爭不過。

國外的網際網路公司撤離,是因為中國的網際網路公司建立起了規模效應和網絡效應,靠勤奮和資本守住了龐大的市場。

當然,希望未來中國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除了規模效應和網絡效應,也建立起品牌和技術壁壘。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劉潤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606/1758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