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真正厲害的人,早就把人生調成這三種模式

有人說,這個時代不缺少機會,每個人都有很多可能性。

但同時,我們也會遇到更多的荊棘,更多的不知所措。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能走多遠,更多來自於內在的人生模式。

你選擇不同的模式,其結果就會千差萬別。

而縱觀那些活得風生水起的人,早就懂得去調整自己的人生模式,讓自己既能有無畏前進的底氣,也能綻放出屬於自己的光華。

說話的最高境界,是開口慢半拍。

快言快語,口無遮攔,往往在不經意間得罪他人;

而細聲慢語,三思而言,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

所謂的修養,其實就藏在你的言語裡。

網上有這樣一個段子:

有人走在路上,發現地上有一部手機,他便撿起來,想著該如何找到失主才好。

就在這時,電話響了。

他趕緊接了電話,心想可能是與失主有關的人,生怕錯失。

於是,接通後,他著急詢問道:「請問….」

他的話才蹦出兩個字,還沒說完,就聽到失主在電話那頭大聲喊道:

「是不是你偷了我的手機,你最好把電話還給我。

我告訴你,我手機里是有衛星定位的,我已經知道你在哪裡了!」

他一聽這話,覺得自己好心做事,反而莫名被罵了一頓。

頓時,他的脾氣也上來了,直接掛斷電話。

之後,他一氣之下,買了十幾個氣球綁在手機上,想讓手機就這樣隨風飄走。

他看著逐漸遠去的手機,冷語道:

「那你好好衛星定位去吧!」

其實,如果失主懂得在開口前慢半拍,就不至於失去手機了。

《周易》裡說:「吉人之辭寡,燥人之辭多。」

人越是急躁,越是容易說一些衝動的話。

而這些快語,就像夾槍帶棒一般,給他人造成無形的創傷,也給自己埋下隱患。

如果話到嘴邊,先停一會,事情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學會管住嘴,為自己留下餘地,為他人留下體面,方為處世之道。

在網上看見一個問題:「精神內耗到底是什麼?」

高贊回答是:

就是自己內在兩小人在打架啊,內在衝突,心累得很。

一個長期處於內耗狀態下的人,會作繭自縛,深陷生活的泥潭無法自拔。

小吳在豆瓣上,分享過自己的親身經歷。

小吳想向公司申請晉升更高的職位。

於是,他問朋友:

「我該準備什麼,才能有更大概率申請成功呢?」

經驗十足的朋友一聽這個問題,立刻地跟他談論起來,還特意找來了許多資料供他參考。

一個月後,朋友遇到他,便趕緊問道:

「結果怎麼樣了?是不是成功了!」

小吳一臉無奈地說:

「哎,我還沒有準備好,連申請表都沒寫。」

朋友雖然十分疑惑,但看到他心情不好,便不再多問了。

其實,所謂的沒準備好,是他自己一直在擔心沒有發生的事情。

「領導看到我的申請,會不會認為我這個人過於急功近利了?」

「如果申請不過,同事知道後會不會取笑我?」

「再說了,每年能通過的才幾個人,怎麼可能有我呢?」

這些亂七八糟的問題,一直出現在他的腦海里,導致他遲遲沒有下筆寫申請表。

最終,他不僅沒有得到理想的結果,還浪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

胡思亂想,才是你人生最大的絆腳石。

有時阻擋我們前進的,並不是困難其本身,而是你的瞻前顧後。

一個人,想得越多,所擔憂的事情自然也越多,就越會產生自我懷疑。

這種不斷施加的壓力,既讓你焦慮,也讓你寸步難行。

學會拒絕精神消耗,把能量留給行動,才是生活最理想的狀態。

生活里,我們似乎很害怕與群體格格不入,害怕一個人獨處。

而忙於迎合眾人的眼光,往往最容易忽視真實的自己。

如若我們能從複雜的社會關係中抽離出來,懂得與自己相處,那麼我們終會綻放出屬於自己的光芒。

2012年,建築學家王澍,獲得了建築界的最高榮譽「普利茲克獎」。

當問及成功的秘訣時,他說:

「那我要感謝那些年的孤獨時光。」

大學畢業後,他在浙江美院下屬的公司上班。

但他總覺得心累不自在,於是毅然辭去穩定的工作,去追求內心的建築理想國。

在接下來的十年中,他開始了自己的獨處生活。

他會泡在工地上和工人們一起從事體力勞動;

他也會穿梭在杭州的大街小巷,觀察當地的生活狀態,仔細研究傳統園林的特殊性。

他甚至親自動手把自家的小公寓,打造成一個微縮版的現代園林。

同時,為了深入研究,他行走於中國各種鄉間小道,收集了700多萬片的殘磚碎瓦。

一有空閒,他還經常翻閱山水畫,看古文集,喝茶靜思。

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這些成就了他的建築觀念、建築氣質。

並且出於對傳統建築的熱愛,他基本上不做商業項目和地標性建築,只要理念不合就拒絕,始終與建築主流脫節。

當同時期的建築家們早都賺得盆滿缽滿時,他卻完全不在意,依然日日夜夜獨自堅守。

最終,他走上了屬於自己的人生高光時刻,成為了第一個獲得普利茲克獎的中國人。

余華曾在書里寫過這樣一段話:

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友人,而是回到了孤單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了獨自的生活。

越優秀的人,越懂得享受獨處的過程。

因為他們知道敢於放下所有的雜念,才能洞見自己真正的內心所需。

獨處,推動你的成長,豐盈你的內心,點亮你的人生。

學會與自己獨處,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智慧。

生活中,我們常常被自己所困。

固有的觀念和環境,構成了一個人的囚籠。

在這囚籠里,有的人身處其中而不自知,有的人過得安逸而又不甘心。

想要獲得生活和內心的自由,就要敢於調節固有的人生模式。

說話前保持靜音,傾聽他人,三思而後言。

做事時保持節能,拒絕內耗,凡事先行動。

成長中保持飛行,享受獨處,專心做自己。

願你在冗長的歲月里,調節好自己的節奏,遇到不一樣的人生。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十點讀書圖書旗艦店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621/1765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