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海外生活 > 正文

海淀家長卷美國編程,為何接管矽谷的卻是印度裔?

編輯發我一則新聞,今年即將代表美國參加8月份國際資訊技術奧林匹克競賽的四名選手全部是華裔。我心想,這不稀奇呀,這不前幾年就有各國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的人員對比圖,更換的只是國家的名稱,不變的是合影中清一色的亞裔面孔,甚至很多就是純正的華裔。

海淀家長卷美國編程,為何接管矽谷的卻是印度裔?

編輯說,不光這四個脫穎而出的選手是華裔,就連選拔這批選手的美國USACO(USA Computing Olympiad)夏令營里,20多名候選者也清一色的都是華裔。編輯問,這是不是說明「海淀家長」卷到美國去了?尤其是加州的灣區,這裡面的孩子絕大多數都來自灣區的名校。

這……如果「海淀家長」是一個代號,指代的是天下所有願意為孩子拼成績砸錢、砸時間的華人家長的話,這麼多聰明的華人孩子齊齊封住了編程這個賽道的天花板,那確實是一種代表著「海淀」精神的卷之勝利。

至於他們為什麼更加集中在灣區的頂尖公立和私立中學,這跟北京那些掐尖的超級牛校還不完全是一回事。國外的牛校出人才,不光意味著學生本身有到哪兒都埋沒不了的光芒,更是代表了一種家庭的選擇——只有那些願意為孩子的優秀買單的家庭,才會忍受高昂的房價,選擇搬去頂尖公立學校的學區,或者花錢補習爭取通過美國高中的入學選拔考試。這種在中國人看來仿佛是一種共識,但在美國並不是。孩子的學校生活只是生活中有限的一部分。三點鐘放學之後,還有入睡前漫長的時間需要打發,該如何安排孩子的生活?如果你希望有所投入,那不光是錢能解決一切這麼簡單,那是需要一個家長放棄自己的很多空間去親身陪伴的問題。並不是每個海外家庭都認為值得,孩子讀名校又如何?優秀又如何?快樂和自由不是更重要的嗎?作為父母的個人生活就不重要嗎?

圖片

《初來乍到》劇照

能闖過這麼一連串的考驗,留在名校里的家庭必然是認同「優秀」這個價值取向的,在學校之外,家庭會一如既往地對孩子進行各種支持。這樣的學校里亞裔不少,當然美國本土家庭更多,每個孩子按說會在不同的領域散發光芒。至於為什麼頂尖編程少年們集中在灣區,不用看數據,憑空想也明白,那是因為這裡華人太多了。計算機領域是中國人最容易移民,也最容易積累財富的行業,加州華人多,經濟基礎也相對雄厚,自然會在本地優質教育資源中凸顯成一股強大的力量。

以前我每聽到「卷」時會輕輕哼一個「不」字,最近我有點改變了這種簡單的看法。表面看上去,在百花齊放的美國還要拼編程奧賽,有點想不通。但實際上這也是一筆經濟帳。

圖片

《初來乍到》劇照

培養一個孩子學音樂或者學體育要花多少錢?在歐美,尊重孩子天性的集體課在華人看來就是進步如龜速,可能游泳學幾年都不會任何一種泳姿,小提琴終於練會鈴木第一冊時小學都要畢業了。效果平平,但大人孩子為此浪費的時間不少。所以有企圖心的話,還是得請一對一的私教。可是,任何成就都是需要忍受枯燥訓練的磨礪的,如果孩子有一天跟你說無法忍受了,這輩子不想再彈鋼琴了,或者訓練受傷了,身體條件限制再無法在運動項目上有所突破了,你們是否能承受這種巨大投入後的代價?如果沒有成就,也沒有因此獲得高校的垂青呢?那時一切都晚了,哪還有重新開始的機會?谷燕在為谷愛凌盤算未來的時候,也不可能把寶全押在滑雪上。

算來算去,在取得優秀的序列里,還是好好學習風險最小,也最便宜。

況且這些孩子們天然就有家庭氛圍的渲染。一個從小就被數學不及格噩夢纏身的家長,肯定不可能在去超市的時候,有一搭無一搭地啟發孩子去計算商品的價格,並且絕不會告訴他們「數學是很優美的」。一個從小就喜歡玩遊戲,或者愛看漫畫書的家長,自然不會視玩遊戲或者看漫畫為洪水猛獸,禁忌少了,聰慧的孩子一樣可以從中尋找到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如果我的孩子喜歡編程,有矽谷千千萬萬因這個職業獲得豐厚社會回饋的案例擺在那,我為什麼不給予支持呢?

我這麼說,不代表我認為卷得好,卷得有道理。無論是加州的灣區,還是北京的海淀,當評估一個個個體時,被犧牲的人總是占到大多數。況且歐美高校也早就看穿了這種伎倆。一個好的學術成績,確實是藤校的敲門磚,但這僅僅是開始而已。

我有個朋友的兒子是紐西蘭的一個超級華裔學霸,國際生物奧賽金獎、國際物理奧賽銅獎,紐西蘭最高總統獎學金獲得者,最終被哈佛錄取。她兒子錄取那年,恰好趕上某一族裔家長起訴哈佛錄取有黑箱作業,於是從當年開始,所有學生的錄取文書都要對外公布,她這才知道兒子究竟是為啥錄取的。面試官寫道,看到他如此優異的學術成績,一開始是表示懷疑的,因為粉飾成績的人實在是太多了,無法從成績單上看到真實的他是什麼樣。直到看了他在高中時期連續幾年擔任「青少年自殺熱線」志願者的相關資料,這才確認他是一個有同理心,有社會責任感的人。

而我認識的另一個華裔學霸就沒那麼幸運。這個學霸男孩也是國際數學奧賽金獎獲得者,還是參加國際中學生辯論賽的辯手,甚至以學生代表的身份在國會發表過演講。他的首選也是美國的頂級名校,但希望紛紛落空。最終他去了英國Top 2。一位升學顧問告訴我,儘管這個男孩也非常優秀,但他太像美國人刻板印象中的典型華裔了,學習好、能言善辯,就是不夠有趣,有人情味。

我經常會覺得這種評判不夠公允。很多情況下這並不是一個人善不善良,自不自私的問題,這背後是有文化差異性的。華人的家庭教育就是相對內斂有規矩的,面對西方家庭那種自由奔放和肆意玩耍,無法同等熱情地投入是非常正常的,於是就顯得有點呆,玩不起,放不開。我只是舉一個很小的例子,海外華人的身份認同是一個很大的話題。如果你希望融入這個西方的價值體系,那華裔付出的就是要比人家多。

相比之下,同是亞裔的印度裔就比華人容易太多。之前不是有新聞報導,印度裔CEO全面占領了矽谷,很多人就問為什麼,我們都把編程的學生賽道搶占了,為什麼華人當不了CEO?這是種族歧視嗎?我想這還真不是。你如果知道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印度人與西方文化的接近性,那你一定會認為中西方的距離比這要遙遠得多得多。

我有個印度朋友是印度南部農村出身,據她說,從小接受的學校教育跟在中國也差不多,也有很多補課,也是認為考上大學可以改變命運,去了大城市就可以擺脫農村種姓制度荼毒。她在大學裡主修化學和計算機,那種授課模式聽上去好像也沒比中國高校高明多少,但有一點是我們遠遠比不了的,那就是語言。

圖片

《生活大爆炸》劇照

但凡考上大學的印度人,英語都會很好。首先是因為他們從小在學校就是英語和本民族語言雙語授課,其次是因為印度民族太多,語言太多,大學學生來自五湖四海,不說英語,相互之間就沒法交流。按她的說法,「我跟我印度丈夫不說英語的話,也互相聽不懂。」這種語言的優勢無形中就讓更多高學歷的印度人很方便地走出去,同時他們也有很好的校友傳統,「我們學校雖然不是印度最頂尖的學校,但每年都會有很多在美國工作的校友回來講座,他們也會提供很多實習和工作的機會給學校的師弟師妹」。這跟國內的華僑村互相提攜親友沒有本質區別,只是他們提攜到了矽谷。

語言的優勢並不是只體現在最終的結果上。我發現我跟印度朋友同為亞裔,但她跟我們共同的歐裔朋友交流,就比我順暢很多,開的玩笑,扭動的舞姿,甚至是吃飯的口味都很一致。為什麼呢?印度文化跟西方世界也完全不同啊。她想了想說,「可能是因為我們從小就看了很多英語的節目和電視劇?」顯然,如果論海外生存的話,她的孩子在她的影響下,一定會比我的孩子更容易接近西方世界。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701/1770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