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何清漣:英相強生──西方倒下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

作者:

強生在烏克蘭戰爭期間以積極姿態親美並介入烏克蘭戰爭,他被要求辭職只是大重置推行過程中倒下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

最近,國際大事件紛至遝來,英相強生下台、日本前首相安倍被刺殺,美國總統拜登將為平抑油價釋放的戰略儲備油賣給了中國石油公司(據說小拜登與其有利益關係),每件事情後面都將是一個大故事。7月6日,由於擔心基輔無法歸還這筆錢,歐盟委員會預算機構拒絕批准通過歐洲投資銀行向烏克蘭援助的15億歐元貸款,德國阻止歐盟對烏克蘭的90億歐元一攬子援助計劃,說明目前烏克蘭戰爭已經成了西方世界的雞肋,英相強生在烏克蘭戰爭期間以積極姿態親美並介入烏克蘭戰爭,他被要求辭職只是大重置推行過程中倒下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

英相下台:台面與台底原因

關於強生下台的原因,檯面上的理由當然是醜聞不斷,比如在疫情管控期間,他違反隔離規則,四度參加了首相官邸——唐寧街10號工作人員舉辦的酒會,其中一次就在菲力浦親王葬禮之前。

但不少西方評論都將這視為西方對烏克蘭援助的風向已變,原因也很明顯:從2月23日開戰以來,歐盟各國對援助烏克蘭都是各打算盤(澤連斯基在3月28日接受《經濟學人》採訪時說過是「代理人戰爭」),但只有英國首相強生態度非同尋常地積極,拜登與西方國家領導人經常說的那句「普京必須下台」(或「失敗」)的首創權就是強生。2月28日他在推特上說,我們決心對普京總統侵略烏克蘭的可惡行動採取儘可能嚴厲的經濟制裁措施,把普京從國際金融體系中孤立出去,這條推最後以「普京必須失敗」收尾。簡言之,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緊跟美國對俄、對烏政策,積極推動對烏軍事、經濟等各個層面的援助,兩次訪問基輔,最近這次訪問基輔時宣告英國將啟動一項「足以徹底改變戰爭平衡」的軍事訓練計劃,預計每120天可訓練高達1萬名烏克蘭武裝部隊成員。這種情況,當然會導致外界如此猜想。

那麼,強生辭職到底與烏戰關係有多大?這只要看英國國內對他不滿的原因是什麼就瞭然。比較一致的指責是強生自擔任首相以來,在脫歐和經濟發展兩個問題上沒有出做出實質性的處理,而且主要在後者。眾所周知,所謂「脫歐」牽涉甚多,任何人當首相,也無法快刀斬亂麻,因此經濟問題是主要原因。據稱,強生辭職主要因經濟問題,比如能源危機、產業鏈斷裂、高達9.1%的通脹等。

強生辭職主要因經濟問題,比如能源危機、產業鏈斷裂、高達9.1%的通脹等。

經查,2021年英國GDP總量接近3.19萬億美元,全年的經濟增長率為7.5%,創歷史新高,是二戰以來單個年份中,增長最為迅猛的時期。英國工業聯合會曾稱,英國有望成為G7當中增長最快的國家。因此,問題主要發生在2022年,是2022年2月下旬俄烏戰爭發生以後的事情。

據英國統計局資料:2022年1月,英國通脹率為5.5%,5月高達9.1%。出現40年來未有之高通脹是什麼造成?不言而喻是俄烏戰爭,鑑於追隨美國援助烏克蘭是西方國家的政治正確,英國政界人士很多話不能說得太直白,只能用「我們選他是因為他的保守派立場,但他任首相之後卻推行左的政策」來表達對強生的不滿。

通脹與氣候政策(綠能)引發的歐洲政治動盪

在強生之前,愛沙尼亞總理剛度過一場政治危機。據歐盟統計局的資料,愛沙尼亞的通脹率現在是歐元區19個國家中最高的,6月份的年化通貨膨脹率達到22%,由此引發政治動盪,而高能源價格是這個130萬人口的波羅的海國家通脹之主因。卡拉斯總理因其支持烏克蘭、反對俄羅斯的立場而在國際社會廣受讚譽,在6月份的政治危機後,她同意辭職,達成一個協定:作為組建新內閣的一部分被新的多數派重新任命。但這個內閣的政治立場已經不再鮮明地援烏反俄。

只是西方媒體處理這條新聞的手法與處理英相被迫辭職一樣,儘量解釋成是國內問題,有意迴避通脹根源是什麼。

德國是歐洲的經濟支柱,1990年代全球化進程開始以來,德國利用自身強大的工業基礎,廉價的俄羅斯能源、巨大的中國市場、讓自己一直居於世界GDP前四之內。俄烏衝突爆發前,德國20%的煤炭、35%的石油和50%的天然氣都來自俄羅斯。

今年2月下旬俄烏戰爭發生,美國歐盟聯手對俄羅斯實施歷史上最嚴厲的全方位經濟制裁,使德國的經濟運行模式的基礎發生動搖:首先,由於能源價格飆升,德國迎來史上最高通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公布的資料,德國通脹率創近50年新高,德國5月消費者價格同比上漲7.9%,超出預期,並創1973年12月以來歷史新高;其次,從默克爾上台伊始,逐年投入1萬億歐元的綠色能源計劃瀕臨破產。不僅原來列入非綠能的天然氣、核電全部漂綠(Green Washing),還要開啟空氣污染禍首的煤礦用來燃煤發電。7月8日,德國最大的能源供應商之一Uniper集團正式向政府提出國家援助申請。自俄烏戰爭以來,Uniper集團表示為填補能源缺口每天都在損失3000萬歐元,預計今年虧損高達110億歐元。德國聯邦議院能源和氣候保護委員會主席克勞斯·恩斯特(Klaus Ernst)在接受《模具世界》雜誌採訪時批評「德國奉行的政策是『打我們自己的臉』」。

各國民眾不堪通脹之苦,對應對氣候變化的綠能政策不滿更是積怨已久,紛紛舉行抗議活動。北約成員國北馬其頓正在發生動亂,抗議者認為,人們幾乎無法在食品和燃料價格上漲的情況下倖存下來。荷蘭、義大利、波蘭、德國農民的抗議在社交媒體上被廣泛報導。

各國民眾不堪通脹之苦,對應對氣候變化的綠能政策不滿更是積怨已久,紛紛舉行抗議活動。(美聯社

7月6日,義大利環保部長法蘭西斯卡·多納托(Francesca Donato)女士在歐盟一場主題為「戰爭背景下俄羅斯政府和外交網路與極端主義、民粹主義、反歐洲和某些其他歐洲政黨的關係」的內部辯論中,公開反對歐盟奪取國家主權並走向極權主義的道路,認為這是一條朝極度反民主方向發展的道路。

歐盟迅速惡化的政治經濟狀態讓其他國家憂心。7月7日,紐西蘭總理傑辛達·阿德恩(Jacinda Ardern)在澳大利亞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Lowy Institute)的一次演講中說,太平洋島國論壇這樣的區域架構對於解決區域問題至關重要,當地的安全問題應該在當地解決,太平洋國家不願選邊站,「將太平洋地區國家定位為必須『選邊站』的方式,也是錯誤的」。

種瓜得豆是人類常發生的戲劇

一場俄烏戰爭引發的後果,與西方政界、傳媒及分析人士預測的相去萬里:

首先,政治上最先被罰離場的不是「美烏共用資訊戰」(Intelligence-sharing with Ukraine,五角大樓的官方用語)與西方政府亟盼的俄總統普京,而是英首相強生。就連抗壓能力最強的美國,蓋洛普的一份新報告發現,對政府、媒體、執法部門和大型科技公司等美國主要機構的信心處於歷史低位,自2021年以來完全沒得到任何改善。

在蓋洛普衡量美國人信心的16個機構中,「國會」排名最差,只有7%的受訪者聲稱他們信任立法機構。比2021年蓋洛普同主題的民意調查數位下降了5個百分點。總統職位獲得了美國人23%的信任。這甚至低於總統喬·拜登目前38%的支持率。其他機構,如教會或有組織的宗教(31%)、刑事司法系統(14%)、大企業(14%)、報紙(16%)和員警(45%)的信任票,都是自1990年代以來最低的。

其次,經濟上最先倒下的不是被全方位嚴厲制裁的俄羅斯,反而是綠能先鋒德國及美歐率先推行的應付氣候變化的綠色能源計劃,原來被排斥在綠能之外的天然氣、核電又紛紛漂綠(Green Washing),重歸綠色能源榜單,就連環保頭號敵人煤炭也重新開採使用。這點我已在《俄烏戰爭後果:西方綠能計劃悄然「洗綠」》一文中詳細分析過。

歐盟國家在資源上正好依賴敵人俄羅斯,在沒找到替代能源的情況下匆匆加入美國的全方位經濟制裁,最後傷害的是本國經濟。

如果要總結經驗,有兩點非常重要:

一、美歐對俄烏戰爭的基本判斷失誤。從公開言論看,一開頭就聲明普京是閃電戰(我在3月就查過,其實是美烏共用資訊戰的說法,並非普京及俄國防部的說法),西方要打持久戰困死普京。既然要打持久戰,那就得依賴資源供給充足。我在多篇有關俄烏戰爭的文章中指出,在世界排名GDP前13名的國家當中,資源方面能夠自給的只有美、加、澳、俄。其餘的西方國家包括中國,全是資源與市場對外雙重依賴。最不幸的是歐盟國家,它們在資源上正好依賴敵人俄羅斯,在沒找到替代能源的情況下匆匆加入美國的全方位經濟制裁,最後傷害的是本國經濟。

二、這次俄烏戰爭最先犧牲的是真相——各國民眾的知情權被西方媒體包括台媒全員參加的「美烏共用資訊戰」剝奪了。只有少數了解俄羅斯的西方專家會坦誠說出一些平常不會輕易說出的真相,但會受到攻擊並「默殺」。但是,這種無視真相、重在鼓舞己方士氣的宣傳戰最後會使決策者失去對事實的判斷前提。這一點,台灣媒體要切記,因為我看到一些台灣評論人眉飛色舞地說過,要用美烏共用資訊戰的方式打垮中共。

多米諾骨牌效應正在多個國家蔓延,而且涉及西方國家努力在全球推行的最大的政治正確:應付氣候變化的綠能計劃,比如斯里蘭卡因綠色農業造成經濟困境,終於引發民眾抗議,包圍攻占總統府。西方主串流媒體將本文所述事件解說成各國內部問題能夠在短時間內蒙騙不少人,卻不能永遠欺騙所有人。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上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713/1775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