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古人避暑絕招,看完徹底被折服

炎炎夏日,現代人都是呆在空調房中不肯出來,充分享受了科技發展所帶來的紅利。

萬瓦鱗鱗若火龍,日車不動汗珠融.

無因羽翮氛埃外,坐覺蒸炊釜甑中.

這是節選自陸游的詩《苦熱》,說的是日光火辣辣的像條火龍,人就像坐在蒸籠里,身上汗水滂沱而下。

而同樣面對酷暑環境的古人又是怎樣避暑的呢?

一、宮廷涼殿

唐代時,宮廷中建有專供避暑用的涼殿,殿中安裝了機械傳動的製冷設備。這種設備,採用冰水循環法,用扇輪轉搖,產生風力,將冷氣傳往殿中。同時,還利用機械將冷水送向屋頂,任其沿檐直下,形造水簾,激起涼氣,以達到消暑之目的。這種製冷設備利用自然水冷,具有較高的降溫能力。

二、民間涼屋

涼屋最注重的是環境,類似於避暑山莊,一般選擇在長松修竹,濃翠蔽日,層巒奇岫,靜窈縈深,寒瀑飛空,四周環水的地方建造的一所避暑場所,這種地方一般依山傍水,參天大樹遮擋烈日,四周的水流又能帶來陣陣清風。

三、冰鑒降溫

最早的青銅冰鑒是戰國時代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由銅鑒、銅缶組合而成,缶套置於鑒內。冰鑒的工作原理,是依靠裝在鑒內的缶四周的冰塊,使缶中的酒降溫的。到了清代宮廷普遍使用以天然冰製冷的木質冰箱,這種器具當時被稱作「冰桶」,「洋桶」,就是由「冰鑒」演變而來的,它們一般為木胎,多用紅木、花梨木、柏木等材料製成。外形口大底小呈鬥狀,上面以厚木板為蓋,腰部上下箍銅兩周,箱的兩側設置便於搬運的銅環,四條腿足為硬木活中的敼腿膨牙做法。足下安托泥,用以隔濕防潮。它們一般為木胎,多用紅木、花梨木、柏木等材料製成。外形口大底小呈鬥狀,上面以厚木板為蓋,腰部上下箍銅兩周,箱的兩側設置便於搬運的銅環,四條腿足為硬木活中的敼腿膨牙做法。足下安托泥,用以隔濕防潮。箱內一般採用導熱性較弱的鉛或錫為里,這樣既能起到較好的隔熱效果,延長天然冰的使用時間,又可以避免融化的冰水侵蝕木質箱體。蓋板通常為兩塊,其中一塊固定在箱口上,另一塊是活板。使用時可將活板取下,先在箱內放入冰塊,然後便可以將瓜果、飲料等食物鎮於冰上。箱底有小孔,可以隨時排放冰水,保持箱內清潔;箱蓋則雕有鏤空的通氣孔,用於散氣通風,在保鮮食物的同時,亦可藉助裡面排出的冷氣降低室內溫度,進而起到「空調」的作用。

四、室內深井

冰鑒普通百姓是用不上的,但是民間百姓在房屋裡面開挖一口深井,平時將井口封住,只留一個小蓋子。到了夏天,就把小蓋子取開,深井中的冷氣就會源源不斷地飄散在屋內,使人倍感涼爽。真正來自大自然的空調,低碳環保

五、搖扇子納涼

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納涼,扇子多是用竹編的,古人稱之為「搖風」,又叫「涼友」。

在漢代,人們便研製出了一款叫做「葉輪撥風」的納涼神器,而且效果十分可觀,《西京雜記》記載:「長安巧匠丁緩作七輪扇,大皆徑丈,相連續,一人運之,滿堂寒戰」。

如果以上這些方法還是無效的話,那就只有最後一招了,調整好心態,心靜自然涼了。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逆行冷知識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716/1776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