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柳暗花明又一村,離開大陸的知識分子

柳暗花明又一村——離開大陸的知識分子卻保全並發展了中華文脈

1948年,中央研究院評選了81名院士,是中國眾多知識分子中最為精華的部分,而且選舉相當公正,政府沒有介入,純粹知識分子按照成就大小進行的評選。

大陸第一屆也是唯一一屆院士

第一屆院士

中央研究院(簡稱中研院)是中華民國的最高學術科研機構。

當時,中研院人文組成就高於世界水平,數理組和生物組成就與世界水平相當。

數理組院士28人:(多人都是兩彈一星的老師)

姜立夫,許寶?,陳省身,華羅庚,蘇步青,吳大猷,吳有訓,李書華,葉企孫,趙忠堯,嚴濟慈,饒毓泰,吳憲,吳學周,莊長恭,曾昭掄,朱家驊,李四光,翁文灝,黃汲清,楊鍾健,謝家榮,竺可楨,周仁,侯德榜,茅以升,凌鴻勛,薩本棟。

生物組院士25人:王家揖,伍獻文,貝時璋,秉志,陳楨,童第周,胡先驌,殷宏章,張景鉞,錢崇澍,戴芳瀾,羅宗洛,李宗恩,袁貽瑾,張孝騫,陳克恢,吳定良,汪敬熙,林可勝,湯佩松,馮德培,蔡翹,李先聞,俞大紱,鄧叔群。

人文組院士28人:吳敬恆,金岳霖,湯用彤,馮友蘭,余嘉錫,胡適,張元濟,楊樹達,柳詒徵,陳垣,陳寅恪傅斯年,顧頡剛,李方桂,趙元任,李濟,梁思永,郭沫若,董作賓,梁思成,王世傑,王寵惠,周鯁生,錢端升,蕭公權,馬寅初,陳達,陶孟和。

蘇浙區域向來人文深厚,這一區域院士占比是44%

爭取到最後一刻

1948 年12月初,國共兩黨打的是如火如荼。傅斯年協助蔣介石爭取大陸學人撤退台灣或海外講學。

柳暗花明又一村——離開大陸的知識分子卻保全並發展了中華文脈

蔣介石和傅斯年

按照蔣介石的指令,爭取的大陸學人,主要是:

一是大陸各大專院校的負責首長;

二是原中央研究院院士;

三是因政治原因必須限令 離開大陸的高級知識份子;

四是在國內外學術上有傑出貢獻者,等等。

胡適的嘆息

然而,在北平的大多數傑出知識份子,許多人不準備去南京跟蔣介石赴台,而是願意留在大陸。

這些知識分子有著濃重的家國情懷,他們對國民黨有失望,他們也認為自己與政治向來保持距離或不感興趣,即使共產黨來了,我只教我的書或扎進故紙堆中。

柳暗花明又一村——離開大陸的知識分子卻保全並發展了中華文脈

蔡元培公

在南京的傅斯年望眼欲穿,結果還是空蕩蕩的機艙,但是傅斯年依然給這些教授寫信,勸說他們南下,當時蔡元培先生給學界留下了一個傳統:就是你只能夠勸說,不能使用行政命令。

這些院士們許多都是出身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家庭,傅斯年說:像諸位這樣的家庭出身與社會關係,若留在大陸,絕不會為執政黨所容。

但這些知識分子許多都用沉默選擇了拒絕。令傅斯年感傷不已。

胡適,也在幫助傅斯年推行這一計劃。對於這些不願去台灣或者海外講學的知識分子,他們認為到時自己不說話不就行了,胡適卻說,那時不但沒有說話的自由,更沒有不說話的自由。

傷別離

中研院院裡14個單位,完整遷台的只有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和 歷史語言研究所,其餘11個自然科學研究所以及社會學所,全部留在了大陸。中研院400多名工作人員,也只有不到60人撤離。

最終,81位中央研究院院士中,李濟、董作賓、袁貽瑾、王世傑、傅斯年、朱家驊、李先聞、王寵惠、凌鴻勛、吳敬恆10人去往台灣;

陳省身、李書華、吳憲、林可勝、汪敬熙、陳克恢、李方桂、趙元任、吳大猷、蕭公權、胡適、薩本棟12人遠走海外;

華羅庚、茅以升、金岳霖、馮友蘭、梁思永、梁思成等60人留在大陸。

文脈倖存

留存下來的知識分子令人唏噓,而離開的知識分子也是異常的悲苦,他們始終認為,知識分子必須守護產生文化的土壤。對於他們來說,根丟掉了。至於後來,中國文化的根更是被自己刨掉了。

柳暗花明又一村——離開大陸的知識分子卻保全並發展了中華文脈

台灣素書樓

但是這些飄零海外的知識分子們,積極傳播中華文化,使得中華文脈得以在海外生根發芽並逐漸壯大最後枝繁葉茂,實現了他們當時認為難以實現的理想。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民國那點事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716/1776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