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歐洲能源短缺 世界核電即將復辟?

作者:

近年來因為極端氣候、溫室效應的影響,讓世界各國紛紛重視能源轉型的議題,儘量減少化石能源的進口與使用,加強及提速清潔能源進入到能源供應的序列之中,所以許多國家,尤其是歐洲,在數年前便開始以天然氣作為能源轉型至綠色能源的過渡階段能源,望藉此方式逐步實現減少碳排和實現氣候目標,尤其在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後,歐洲國家發展核電的勢頭不得不踩了煞車。但在烏俄戰爭爆發後,讓本在氣候目標進度落後的歐洲,必須為俄羅斯全面關閉天然氣預作準備,原先所設定氣候目標及碳排,目前看起來,更趨近於不可能的任務。

烏俄戰爭打亂歐洲國家清潔能源供應的時序

在過去,燃煤、核能與化石燃料是較為傳統的發電來源,但近一、二十年來,因氣候變遷、環境污染、碳排愈趨升高,先進國家們啟動善待這個世界的人類義務,漸漸讓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的燃煤及化石燃料走入退場機制。從全生命周期平均產生一度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來看,燃煤的排放量為820克、燃油為700克、燃氣為490克、太陽光電為48克、水力為18克、風力為12克、核能亦為12克等如此排序。以故,在傳統能源轉變為綠色能源的過程中,過渡時期的替代能源天然氣便成了首選。也因為如此,在歐洲能源轉型共識、能源短缺、綠色能源又趕不及遞補上的情況下,俄羅斯的天然氣供應成了歐洲國家的必選替代方案。但烏俄戰爭打亂了歐洲國家的能源轉型的時序,俄羅斯和烏克蘭和歐洲能源供應格局上難以忽視,俄羅斯是主要的產氣、供氣國,而烏克蘭則是天然氣管線的途經國,供氣源頭是否放行、管線是否暢通、價格是否調漲等,皆掐扼住歐洲能源的生命線。

在烏俄戰爭發生後,美歐國家為了懲罰俄羅斯,對其發動多輪制裁行動,從最密集的經濟、貿易、能源制裁領域來看,歐美各國出台制裁措施的速度之快、範圍之廣、力度之猛,皆在冷戰後絕無僅有。切斷融資管道、凍結資產、阻止金融交易、貿易管制、停止人員往來與流動、半導體、高科技資訊設備、國防設備等相關高敏產品都在出口管制之列。在能源制裁方面,宣布對俄羅斯石油、天然氣、媒實施禁運;歐盟雖未立即跟隨美國的腳步,但仍表態在2022年底前減少俄羅斯天然氣進口量三分之二,並可能在2030年前停止購買俄羅斯的化石燃料。德國最關注且支持的北溪-2號,也暫不批准。

美歐國家雖發動制裁,但俄羅斯手中亦有反制武器,就是天然氣及相關能源的供應。北溪1號是俄羅斯輸往歐洲最大天然氣管道,每年約輸送581億立方米天然氣至歐洲,一旦俄羅斯對這條管道喊卡,受影響的國家將會有丹麥、荷蘭、比利時、法國、英國、捷克及德國,影響幅度及層面可謂之大。此外,亞馬爾-歐洲管道、兄弟管道、聯盟管道、土耳其溪管道等每年亦均送氣約300億立方米至歐洲國家,換言之,整個歐洲的天然氣都靠著俄羅斯來補給,依賴程度極深極廣。

歐洲能源短缺各國走上重啟核電之路

由於天然氣的供應命脈仍掌握在俄羅斯手中,一旦歐洲國家替代能源管道及計劃無法有效落實,勢必將走上缺油、缺氣、缺煤的慘況。因為如此,歐洲國家從過去的非核態度產生轉變,「容核(容許核電存在)」立場逐漸成形,許多歐洲國家更將核能視為可能與風能、太陽能並存為低碳世界的解決方案。

對核能態度的容許,從法國、英國、波蘭、荷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南非、菲律賓、日本、越南、美國、韓國等的轉變可見一斑。法國是歐洲使用核電最高的國家。在今年2月宣布重新發展核電計劃,將新建六座新型歐洲壓水核反應堆,以及再修建八座核反應堆;荷蘭是使用煤炭比例最高的國家,也提出核能可補充風能、太陽能,減少天然氣的進口,也規劃新建兩座核電站;美國亦是在新電力及清潔能源的挑戰下,必須重新檢視核電,考量延長現有核反應堆壽命及新建反應爐;位在亞洲的日本,在極端氣候與火力發電廠關閉或檢修之下,供電數度緊張,今年亦因熱浪提早襲來導致供電吃緊,首相岸田文雄公開表示表示正研擬具體的措施,將在安全無虞的狀態下重啟目前正在閒置中的核電廠;而近期上任的韓國總統的尹錫悅,更是核電的標準擁護者,將廢止前總統文在寅的廢核政策,重新啟動被擱置的新建核電廠計劃,並延役現有核電廠。

再加上,日前歐洲議會正式將「核能」列為清潔能源,給予各國投入核能發展的通行證,核電是否已經捲土重來,烏俄戰局的變化、歐洲領導人們的智慧以及全世界人類的需求,孰先孰後、孰輕孰重,這場核能大變局還在持續發展之中。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上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717/1776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