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被刪文:被禁止獻花的鄭州水災一周年與那些不被允許的紀念

距離鄭州水災悲劇的發生已經一年過去,今天,我們由人們對鄭州水災死者的紀念延伸開去,回顧那些官方不允許民眾記住的歷史事件以及人們為對抗遺忘堅持作出的鬥爭。

距離鄭州水災悲劇的發生已經一年過去,今天,我們由人們對鄭州水災死者的紀念延伸開去,回顧那些官方不允許民眾記住的歷史事件以及人們為對抗遺忘堅持作出的鬥爭。

一、鄭州水災

一年前的7月份,歷史罕見的超強降雨導致河南鄭州發生嚴重洪澇災害。根據中國國務院調查組後來的認定,這場水災共導致398人死亡或失蹤,其中僅鄭州市就有380人。

在受災區域中,最受關注的是發生在鄭州地鐵五號線沙口路站的悲劇。

2021年7月19日至20日,在鄭州市氣象台連續六次發布暴雨紅色預警信號後,鄭州市依然沒有任何機關、單位做出任何應急反應,地鐵仍在營運。20日晚間,大量雨水灌入地鐵隧道,致使仍在運行的地鐵車廂內大量乘客被困。

根據官方後來公布的數據,當天,僅地鐵5號線就有14人死亡、5人受傷。面對如此嚴重的省會城市責任事故,官方的第一反應是封鎖言論。

7月24日,一名用無人機拍攝災情的大學生被多名便衣警察暴力阻攔、傷害。

面對官方嚴防死堵的輿論控制,依然有大量民眾衝破阻礙,在五號線沙口路站地鐵口獻花寄託哀思。為了阻止人們參與紀念,鄭州官方用黃色圍欄板將鮮花圍住;但後有多位勇敢的市民深夜將圍擋拆除,表示「不要擋住死者回家的路。」

2021年7月27日鄭州地鐵沙口路站記者趙翔/攝

轉眼一年時間過去,很多人並沒有忘記鄭州水災的悲劇。今年7月20日,大量鄭州市民和網民試圖用各種方式紀念水災遇難者,卻遭遇官方打壓。

例如,新浪微博話題「#河南鄭州720特大暴雨一周年」及相關圖片被屏蔽,以致於微博博主@得其神髓發布的十二張紀念圖片全部被不予顯示。

另有一位微博網友發文稱,自己中午訂了兩束花,打算悼念死者,卻被花店告知「今天鄭州全市的花店,不允許將鮮花出售給試圖悼念720的人」。

微信公眾號作者@政舟的文章《送花記·20220720》也在朋友圈被熱傳,閱讀量很快突破「十萬+」。

文章講述了作者在線訂花試圖送到地鐵沙口路站但卻遭遇阻撓的經歷:TA在卡片備註上寫下了「我們沒有忘記」幾個字,花店還附贈了一束菊花;但沙口路站地鐵口有便衣警察守候;在TA拜託接單的騎手把花放在附近之後,也被「附近專門檢查的、收花的(人)給收走了。」

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曾在《笑忘書》中寫道:「人類與強權的鬥爭,就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中共官方在極力塑造「正確的集體記憶」的同時,也在不遺餘力地阻止個體的記憶與紀念。

在下文中,就讓我們梳理一下那些被禁止的紀念和人們為對抗抹殺與遺忘所作的努力。

二、六四事件

發生在1989年6月4日凌晨的六四血腥清場,無疑是中共最為恐懼和嚴防死守的政治事件。

為了阻止民眾提及六四事件及紀念死難者,每年臨近六四, 中共當局都會採取日趨嚴厲的控制封鎖措施。其中包括對異議人士的重點控制和所謂「被旅遊」;關閉六四屠殺的主要發生地之一木樨地地鐵站;社交媒體禁止用戶更改名稱、更換頭像,甚至發送蠟燭表情符號等等。

即便如此,每年依然有大量民眾和網民用各種方式表達紀念、反抗和哀思。《404檔案館》第121期《「坦克雪糕」與「麥丟替」:審查制度下不滅的六四符號》,曾經詳細梳理了這些或直白或委婉的紀念方式。其中包括用漫畫、遊戲畫面、樂高積木乃至曾經紅極一時的大黃鴨還原六四事件期間著名的「坦克人」形象的做法。

此外,當年一位騎車去天安門廣場遊行的青年所說的「It’s my duty」/這是我的責任,也在中文網際網路被熱傳。今年的六四紀念日,新浪微博上有網友用諧音「麥丟替」來躲避審查。不久後,「麥丟替」也被加入了微博敏感詞庫,微博上再也搜不到相關結果。

三、林昭祭日

出生於1932年的林昭,在1949年以前曾是積極投身共產革命運動的青年學生。但在之後的反右運動中,因為拒絕批鬥同學,她被劃為「右派」遭到批鬥。然而,儘管遭受了各種打壓和攻擊,她始終拒絕認錯、檢討,反而持續書寫含有大量反對毛澤東內容的日記。在監獄裡,她書寫血書,痛罵中共政權發起的歷次政治運動。

林昭

1968年4月29日,林昭在上海被判處死刑,並於當天被槍決於上海龍華機場。林昭死後,政府來到她的家中,向她的家人索要了5分錢的子彈費。

在文革結束後的1980年和1981年,上海法院撤銷原判決,宣告林昭無罪。但林昭的故事為更多人所熟知,還要歸功於獨立紀錄片導演胡杰所拍攝的紀錄片《尋找林昭的靈魂》。

胡杰通過走訪林昭的同學、朋友,還原了一個面對酷刑虐待絕不屈服,反而對自由的信仰更加堅定的林昭。該紀錄片引起轟動,也讓更多人開始關注這段塵封的歷史。

2004年,蘇南新聞專科學校與北大部分師生集資立碑,將林昭的遺物安葬在江蘇省蘇州市木瀆鎮靈岩山的安息公墓。由於林昭的屍體至今下落不明,墓里只保留著林昭生前的一件衣服和一縷頭髮。

林昭墓碑的背面鐫刻著她1964年所寫的詩句:「自由無價,生命有涯,寧為玉碎,以殉中華。」

在林昭墓被修建以後,陸續有民眾在林昭的祭日——4月29日,前往她的墓前祭奠。但這些祭奠活動都遭受中國國安部門的監視和錄影。2014年4月29日,有民眾在前往林昭墓地祭奠的路上,遭到身穿警服的公安人員阻攔、毆打。

線下的紀念活動越來越困難,人們便採用其他各種方式繼續紀念。中國詩人、民謠歌手周雲蓬曾於2014年發布專輯《四月舊州》,其中收錄兩首紀念林昭的歌曲《四月輓歌》和《林昭獄中家信》。

也有網民會在4月29日這一天分享這兩首歌或者紀念林昭的文章,表達對於這位不屈的反抗者的紀念。

四、上海膠州路教師公寓大火

2010年11月15日,上海膠州路教師公寓發生大火,據官方媒體報導,火災共造成58人死亡,死者多為退休教師。

火災發生後,許多民眾前往悼念,國務院新聞辦發布命令:各媒體網站關於上海大火頭七的悼念,一律不上顯著位置。

發生火災的路口也成為「上海監控攝影頭最密集的地方」。但大量民眾依然自發前往事發大樓前獻花紀念,鮮花堆滿了路口。

在遇難者頭七的前夜,現場民眾自發放置的橫幅和花束都被收走,換上了官式的橫幅及花環。第二天,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的俞正聲和市長韓正,帶領各區區長前往現場為死難者新獻花。作家廖信忠曾這樣評價此舉:「他們直接收割了這場自發活動。」

五、克拉瑪依大火

1994年12月8日,在新疆克拉瑪依市,市教育局為歡迎上級教委視察,組織15個學校的學生進行文藝表演;表演期間舞台幕布因舞檯燈過熱而自燃。

火災遭成325人死亡,其中288人為中小學生。火災發生時,有人對學生高喊「讓領導先走」,成為這次事件臭名昭著的代名詞。

在事件發生之後,當局一邊承諾進行賠償和調查,一邊壓制關於事件的報導。時任中央電視台台長的楊偉光在退休後接受《南方周末》採訪時承認:當時曾經禁止一部關於克拉瑪依的電視專題片播放,中宣部也發出過正式通知——「克拉瑪依有關報導不要再報,局勢很不穩定。」

但這些禁令並未能阻止人們與遺忘所作的鬥爭。

2010年,獨立導演徐辛拍攝了長達6小時、關於克拉瑪依大火的紀錄片《克拉瑪依》。不出意外,該片在中國被禁止放映。同時,這部紀錄片入選當年香港國際電影節和瑞士洛迦諾電影節等多個國際知名電影節,並獲得多個獎項的提名,為這場人為的悲劇留下了珍貴的影像記錄。

克拉瑪依大火發生後的每年12月8日,都會有人分享相關的紀念文章。

2013年,藝術家巴丟草為克拉瑪依大火19周年祭創作了一副漫畫,並配了一首紀念的詩歌:

一聲領導先走,

就把288根紅領巾喊成288根火舌。

滾燙的芯子,

吞沒288張稚氣的臉。

19年了,會場的火早熄了。

19年了,喊話的鬼早放了。

19年了,

還有孩子活著,

還有紅領巾飄揚。

隨著中國網絡審查的逐年趨緊,對克拉瑪依大火死者的紀念文章越來越難以發出,甚至還有人試圖去塑造一種新的集體記憶,稱「讓領導先走」是被誤解的話,領導並沒有不顧學生安全先走。

2021年12月8日,克拉瑪依大火27周年之際,微博網友@「是個小姬零鬼」發布長微博《正確的集體記憶》,反駁這種為「領導」推卸責任的說法,還原了克拉瑪依大火事件的真相。這篇長微博不久即被新浪微博刪除。

但紀念與記憶從不會中斷,它會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從審查高牆的縫隙中鑽出。

詩人和歌手周雲蓬,曾經為在由公權力導致的災難中死難的孩子創作了歌曲《中國孩子》。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CDT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727/1781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