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財經 > 正文

德國經濟專家反對與中共貿易戰

中國解放軍軍機在台海周邊空域軍演©網絡圖片

台海局勢繼續緊張引發與中國貿易戰的討論。但德國多位經濟專家反對制裁中國。

德國電視二台就台海危機採訪了經濟學家Hans-Werner Sinn。這位慕尼黑Ifo經濟研究所前所長對可能出現的歐中貿易戰表示擔憂。他明確拒絕對北京實施制裁,並說明了制裁會帶來的後果。他說,貿易促使合作夥伴在衝突中不會過於氣勢洶洶。他還說,「我認為,道德上的貿易保護主義是危險的,因為它使個別國家相信它們是獨立的,可以自己經營自己的業務。這會助長政治極端主義。保護主義會破壞作為大眾繁榮源泉的勞動分工。」他還說,「要想在經濟上不依賴中國很困難。中國太巨大,太有活力,太發達了。」「中國是世界上的一個力量因素,即使人們不喜歡它,它也應該受到相應的尊重。」他還說,在烏克蘭戰爭過後,我們也應該將和俄羅斯的關係重新正常化。「世界貿易本身是促進和平的。我們繼續需要它。」

就中國新疆人權問題,這位經濟學家表示,這一類問題人們不應通過經濟制裁來處理。「如果人們讓貿易服從道德指令,那麼,第三世界幾乎沒有一個國家是人們可以與之進行貿易的。太多國家有我們不喜歡的政治問題。」再者,「貿易制裁觸及的是相關國家的普通公民,而不是其當權者。」「所以,我認為,經濟制裁中國是錯誤的。人們必須將政治衝突與貿易分開。各國應避免採取禁令、威脅和其他直接措施。」

N-TV電視台採訪了。汽車行業專家杜登霍夫(Ferdinand Dudenhöffer)。這位被稱為汽車教皇的專家警告人們不要採取短視行為。與中國衝突的後果「不可能由德國政府的一攬子援助計劃來彌補,不管這些援助計劃有多好。」世界將被分裂。而且「沒有回頭路可走」。就汽車而言,人們可以尋找新的銷售市場。例如在美國,但美國不是一個增長市場,歐洲也很困難。今天,在中國每1000名居民約有110輛汽車,在美國有750輛。「汽車工業的未來是在亞洲。」「不是在日本,而是中國。除了中國外,還有印度、越南、印尼或泰國。除了中國,沒有別的選擇。」

他還說,前總理施密特曾說過,德國應該注意不要成為世界上的道義者。我們還必須與那些擁有其他系統的人共同生存。維族人問題很棘手,但美國也有關塔那摩。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嗎?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中共國家主席說,我們的戰略是「一個中國」。但佩洛西飛到台灣。在習近平自己的人民面前嘲笑他。這對中國人來說是很難咽下的事,這就是為什麼他們的反應很強硬。但進入對峙的結果是大家一無所獲。如果「對中國實行禁運,我們會失去很多。大眾汽車用在中國賺到的錢來支付其在沃爾夫斯堡的員工和股東。難道我們想失去這一點嗎?」「今天,75%的電動汽車電池單元來自中國。多個中國電池領軍企業正在德國和歐洲建廠。我們真的應該切斷這一聯繫,並寄希望於初創企業嗎?」不光是是電池,德國還從中國進口技術。「通過合資和合作,我們可以更容易地解決危機。而不是每個人都關閉自己的邊界,一方與美國聯手,另一方與俄羅斯聯手。」

杜登霍夫還說,去全球化是一種反常現象。從供應鏈災難中學習並不意味著以巨大的成本在家門口生產一切。比如,豐田寶馬比奔馳或大眾更好地渡過了危機,原因是通過多種採購方式建立了更好的採購系統。再者,歐盟委員會有很多計劃都失敗了。

杜登霍夫表示:如果對中國實行禁運,「那麼,銷售市場會崩潰,中國人可能會終止對外承諾,技術進口也會落入下風。德國政府提供最好的一攬子援助計劃也無法修復這一點。世界會分裂,而且沒有回頭路可走。西方世界最終處於弱者地位的風險很高,權力平衡將被打破。」我們決不能危及合作,但我們也應讓中國明確地看到,讓危機升級給中國帶來的損害會大於收益。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RFI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817/1790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