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一個輟學少年,讓Adobe豪擲200億美元

「在舊金山隨處可見的由VC組織的社交活動中,Dylan Field總是獨自一人坐在那裡,尷尬地自斟自飲。」

根據彭博社記者Brody Ford的描述,僅僅在4年前,這位Figma的創始人還未引起行業內的過多關注,儘管彼時他開發的付費產品已經開始服務微軟等網際網路巨頭,但作為一款設計工具,有Sketch珠玉在前,Figma的未來並不被大多投資人所看好。

更重要的是,在舊金山的一眾創業者中,長著一張娃娃臉,頂著一頭自然卷的Dylan Field看起來太稚嫩了,似乎也是最沒有野心的那一個。

不過,這些都沒有耽誤Dylan Field和他創立的Figma締造了今年軟體行業中最大的神話。

前不久,Adobe宣布將以約20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在線設計協作工具平台Figma,該交易預計於2023年完成,這是Adobe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收購。

圖片來源:Inside Figma

Adobe的CFO Daniel Durn對此表示,「收購Figma將為公司開啟一個新的增量時代,這個新的類別將推動公司未來十年的增長。」

但投資者們並不這樣認為,在收購Figma的消息正式官宣當天,Adobe股價隨即下跌16.79%,截至9月20日,這家公司的股價在四個交易日內從369.57美元一路俯衝到291.06美元。

二級市場大肆拋售的理由很簡單:這樁交易實在缺乏性價比,這可能會讓Adobe負債纍纍。要知道,在收購Figma之前,Adobe「最壕」的手筆是斥資34億美元收購Macromedia,一家旗下產品矩陣包括Flash多媒體播放器、Fireworks網絡圖形工具、Dreamweaver HTML編輯器的公司。

相比之下,耗資200億收購Figma就顯得有些名不副實了。

同樣不看好這樁收購案的還有Figma的用戶們。據彭博社報導,一位於倫敦的設計師Ollie Barker對此總結道:

「我的同事們認為接下來的兩周我們應該身著黑衣,因為我們剛失去了女王,現在我們又失去了Figma。」

在她看來,Figma成功的秘訣在於「與客戶之間的深度綁定」,雙方通過即時的溝通與反饋讓產品不斷地保持更新,這家公司去年發布的在線白板類產品FigJam就是這一模式下的直接產物。

這種社區氛圍對於古板、老舊的Adobe而言是難以想像的。因此,行業內的許多設計師認為,被Adobe收購的Figma未來可能會泯然眾人矣。

但創始人Dylan Field有自己的小算盤,「我們將保留我們的特點、我們的品牌、我們的社區、我們的平台。」在接受Protocol採訪時,Dylan Field對Adobe的收購做出了表態。

言外之意,Figma將獨立於Adobe成為後者的「自治之地」。畢竟,作為一名甘願「輟學創業」的天才少年,Figma凝結了他十年心血。

一風靡全球的Figma,曾經的Plan B

與大多數年少成名的創業者一樣,Dylan Field在大學期間就展現出異於常人的天賦。在LinkedIn的論壇上,至今流傳著他的傳奇故事:

大學一年級的暑假,Dylan Field作為實習生加入LinkedIn,並完成了一個名為「LinkedIn向善」的項目,旨在幫助海地地震央的NPO組織迅速找到技能匹配的志願者,該項目一度受到LinkedIn CEO Jeff Weiner的稱讚。

LinkedIn的實習經歷在Dylan Field心裡埋下一顆種子。

兩年後,在尚未完成學業的情況下,Dylan Field提交了「泰爾獎學金」的申請。這項由PayPal聯合創始人Peter Thiel發起的獎學金被譽為美國教育史上最離經叛道的公益項目,它除了要求申請人必須有一個傑出的idea外,還必須要「同意輟學以追求創業目標。」

ImageDylan Field位於舊金山的辦公室內,圖片來源:Bloomberg

有趣的是,起初Dylan Field申請的項目與今天的Figma毫不相干,是一個「無人機監控道路方案」,泰爾獎學金的工作人員告訴他,這個項目光是應對信息隱私委員會的審查,就足以把他們熬到白頭,最終Dylan Field無奈放棄了它。

但此時的Dylan Field早已無心校園的學習,轉頭開始推進另一個方案:

「在實習期間,我每天都為使用Fireworks感到沮喪。為什麼設計工具不能像Google Docs一樣?所以我和Evan Wallace(Figma聯合創始人)決定用WebGL在瀏覽器里創建一個雲端的設計工具。」

Dylan Field提到的Fireworks是Adobe此前開發的設計工具,通常用於矢量圖形和位圖圖像的編輯工作。

在後來的項目宣講中,Dylan Field補充道,「訓練自己使用Photoshop等軟體是一個艱巨且漫長的工作。」

從這裡不難看出,Dylan Field開發Figma的初衷有兩點:解決設計軟體的共享問題,以及輕量化的問題。

因此,Dylan Field為Figma構思的最初雛形是,「一個能夠讓用戶在瀏覽器上進行方案設計的工具。」

在此之前,設計師想要在Photoshop或是Sketch這類本地化應用上得到方案反饋,其流程十分繁瑣。比如在設計師完成初稿後,他需要做的是文件導出、打壓縮包,然後發給客戶或團隊成員,如果後者需要的設計方案進行修改或批註,則需要重複這一過程。

與其他桌面端應用相比,Figma的功能十分簡潔直觀

而在Figma上,設計初稿在Web上完成後,設計師僅需分享當前網頁的URL連結,就可以讓整個流程內的人員參與進來,並即時進行上述操作。

Dylan Field的想法並不算多麼超前,正如他自己所說,Figma的靈感來源於Google Dos這個協同辦公軟體鼻祖,但在Figma誕生之前,沒人能想到這個模式也可以適用於設計軟體。

當然,開發一款基於雲端的協作工具並不容易。在經歷無數次的修修改改後,直到2016年, Figma才上線了第一個正式版本。

初出茅廬的Figma最吸引新用戶的點並不是它基於雲端和輕量化等特性,而是它「完全免費」,應該說最初的Figma完全是以「Adobe平替版」的形象獲取了第一批用戶。

個人用戶的口口相傳很快輻射到整個行業,緊接著同年的一樁收購案徹底改變了Figma的命運。2016年底,微軟收購了移動應用程式開發平台Xamarin,並引入了一個350人的團隊,該團隊的設計師全部是Figma的初代用戶,Figma的URL連結也隨著這個團隊滲入到微軟的工程師、營銷人員和數據科學家團隊。

幾年後,當微軟設計和研究副總裁Jon Friedman評價Figma時,他表示「這個工具對我們來說就像空氣和水。」

而在當時,Dylan Field並沒有急於商業變現,他始終認為擴大用戶群體才是最核心的問題。直到有微軟的工程師向他表示,「一款免費的軟體看起來不太靠譜」後,他才決定在Figma上使用分級定價的策略。

這個策略一直保留到今天,對於個人用戶和教育用戶,Figma完全免費,對於企業用戶,Figma則是根據人數收費。

Figma針對企業和個人用戶的收費標準

這絲毫沒有影響Figma的盈利能力,Adobe的收購公告顯示,Figma的毛利率在90%左右,而且常年維持正的現金流。

當然,不能把Figma爆發式增長的原因簡單地歸結於商業模式,應該說Figma對於團隊協作效率的提升、以及社區生態的維護才是它把老牌設計軟體擠下神壇的勝負手。

還有就是,至今仍未消退的全球疫情。

二設計軟體OR協作軟體?

「如果沒有Figma,我們的設計方案不可能按時交到客戶手中。」2021年,設計師閆銘洋與好友在深圳南山區創辦了「亦馬品牌設計公司」,前衛的設計理念讓這家公司獲得客戶的頻頻青睞,但疫情的反覆給他們的工作帶來了不小的困擾。

「有些項目可能是多位設計師集思廣益的成果,但在居家辦公的狀態下,設計師之間的溝通成本也被大幅提高,而Figma能夠最大程度上消除信息差。」閆銘洋對此的解釋道,當他和搭檔共同編輯一個項目時,兩個人可以實現同步編輯,在同一張在線畫布上,雙方都可以看見對方的即時操作。

疫情期間,閆銘洋與搭檔共同完成的設計

自2020年全球疫情爆發以來,居家辦公逐漸成為設計師們的日常工作場景,Adobe的收購公告顯示,僅僅在2021年上半年,Figma的活躍用戶就實現了翻倍。截至目前,Figma在全球已經擁有400萬用戶。

未來,新冠疫情一定會結束,但留給設計行業的思維慣性並不會隨之消弭,Figma在設計師群體的工作中依舊會扮演主力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相較於設計公司,真正放大Figma「協同操作」這一特性的其實是網際網路公司。

對於產品經理和軟體開發人員而言,即使想要掌握相對輕量化的「sketch」,也需要付出一定的時間成本,但利用Figma,他們甚至可以直接看到設計師的每一步操作並給出意見,讓不同崗位、不同部門實時參與到同一個項目中成為可能。

因此,Figma本質上並不是設計工具,而是一款協作工具。

在Figma的幫助下,網際網路公司在UI設計與組件設計的效率被大幅提高,而這些行業設計師也會在Figma上分享自己的心得與素材,後者再通過用戶的反饋對產品進行修改,如此循環反覆就形成了Figma早期的社區生態。

2021年2月,Uber的產品設計師Dylan Dabbs發表了一篇《我如何在Figma中以編程方式構建256個新的設計系統組件》的文章,詳細介紹了自己如何在一天之內通過Figma的API入口,以編程的方式「一鍵生成」數百個與Uber地圖適配的徽章及標誌。

使用 Figma Plugin API創建框架並修改其屬性

這篇文章在業內引起了不小的震動,人們在驚訝Figma具備獨立的產品開發能力之餘,也開始審視起它的生態。

設計師閆銘洋向虎嗅表示,Figma的能力非常齊全,集成了Adobe Illustrator、Sketch等設計軟體的絕大部分功能。「當然,如果在專業領域,比如矢量繪圖上,還是Sketch更具優勢。」

Figma的強勢表現也引起了行業內眾多老牌廠商的警醒,首當其衝的就是Adobe。

實際上,在Figma正式版發布的2016年,Adobe也推出了基於雲端的設計軟體Adobe XD,但在用戶中的口碑,大概是這種吧:

圖片來源:@Thomas Micheal Semmler

Figma被賣給了Adobe?好消息是,Adobe XD終於可以消失了。

過去5年,Adobe XD的市場幾乎沒有任何增長,就連公司CEO Shantanu Narayen也不得不承認,「我們正在逐步縮減對Adobe XD的投入。」但這並不意味Adobe會任由Figma肆意發展,因為這家創業公司已經實實在在地威脅到了Adobe在SaaS行業中的地位。

2021年底,UXTools曾在設計師圈子中發起一項調查:「2022年,你最想嘗試哪些設計工具?」結果顯示,Figma以壓倒性的優勢位列榜首。

如此強烈的市場響應,讓「黔驢技窮」的Adobe最終決定為其支付一筆「難以拒絕」的報價。

三 Figma和Adobe,誰成就誰?

「我們的目標是成為Figma而非Adobe。」

很難想像,一年前還堅定表示「獨立自主」的Dylan Field,在官宣Figma被收購後,連發了9條推特慶祝……

圖片來源:@Dylan Field

對於Figma而言,它似乎並不需要一座靠山,因為它的財務狀況太健康了。Adobe的收購報告顯示:2022年,Figma的ARR(年度經常性收入)為4億美元,同比增長100%,NDR(淨收入留存率)超過150%,毛利率超過90%。

這樁收購案能夠達成的唯一解釋就是,「他們給的太多了。」

也有媒體認為,如今的Dylan Field早已無心於Figma,彭博社的一篇文章指出,Dylan Field的妻子Elena Nadolinski是 Web3初創公司 Iron Fish的創始人兼CEO,Dylan Field早有投身Web3的打算。

這並不是無稽之談,Dylan Field此前曾以1.5萬美元的價格購買了一個抽著菸斗的外星人 CryptoPunk。今年,他把這個頭像,曾經被他認為「有可能成為數字世界的蒙娜麗莎」,賣成了750萬美元的 ETH。

無論出於何種原因,Figma委身於Adobe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而結合過去Adobe收購公司的後續來看,Dylan Field想要保持Figma「獨立王國」的地位,可能也只是他自己的一廂情願罷了。

這會對Figma產生什麼的影響呢?現在還很難下定論,一方面,Figma的用戶們對於本次收購十分抗拒,因為對於個人用戶,以及小型設計團隊而言,Figma被Adobe收購後,他們將無緣這款「免費工具」。

甚至已經有設計師為Figma想好了收費標準:Light版每月9.9美元、常規版每月19.9美元、Pro版每月999.9美元,雖有些誇張,但聽起來倒是挺符合Adobe全家桶一貫的定價策略。

設計師們在論壇上單獨開了一個R.I.P.專區來悼念Figma……

但另一方面,目前市場上基本沒有Figma的同類型替代產品,這些設計師與軟體開發人員如果想要繼續享受「團隊協作」的便利,可能還是要閉眼吞下這顆苦果。

而對於Adobe的CEO Shantanu Narayen來說,本次收購案的落地終於了去了一樁心病。CNBC在一篇文章中指出:

2007年,當Narayen捕手Adobe時,該公司的主要商業模式就是通過光碟將軟體出售到用戶手中,但隨著雲端運算領域的不斷發展,軟體行業內,SaaS開始成為公司產品的載體,Narayen說服了公司一眾高管接受這個轉變,通過密集的收購去拓展公司的雲業務能力。

CNBC認為,Adobe如今能夠豪擲200億美元收購Figma,這正是當初Narayen力排眾議實施轉型的結果。

而在近些年,憑藉「三朵雲」(創意雲平台、文檔雲平台、數字體驗雲平台)逐漸成為全球最大SaaS廠商的Adobe也在逐漸提升旗下各平台的協作能力。去年8月,Adobe就斥資12.75億美元收購了新興視頻協作應用Frame.io,後者已經成為現有Creative Cloud軟體包的一部分。

因此,收購Figma可能不僅源於後者的潛在威脅,這個項目本身或許就是Adobe戰略的一部分。

在收購消息傳出後,Adobe首席產品官Scott Belsky在接受Protocol採訪時表示,「未來Adobe將會在Figma上搭載更多的功能,比如Photoshop上的圖像編輯功能。」

不過,對於一款主打輕量化的設計軟體,這大概率是設計師們不想看到的。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虎嗅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003/1811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