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美國新聞 > 正文

瘋傳…中國男子全家潤美 視頻全記錄

近日在中國某社交媒體平台上有一則視頻引發關注,在視頻開始的描述中,拍攝者寫下了一句「為了孩子的未來,也為了家庭,我下定決心,去追求嶄新的生活」。在該作者之後接連公開的幾條視頻里,配合附加的文字描述,整個路線和大致經歷基本已能夠清晰的展現在大眾面前。在視頻中,該男子一家三口,由中國廣州乘飛機抵達土耳其轉機並作停留,又經荷蘭轉機飛越大西洋抵達南美大陸,後繼續北上最終從墨西哥邊境進入美國,視頻發布時的定位顯示為蒙特利公園市(Monterey Park)。

躲避邊境執勤飛機。(視頻截圖)

近日在中國某社交媒體平台上有一則視頻引發關注,內容是一名中國男子公開發布幾個月前帶著妻子和女兒從中國出發,規劃路線經繞大半個地球,最終從美墨邊境偷渡進入美國的過程。

在視頻開始的描述中,拍攝者寫下了一句「為了孩子的未來,也為了家庭,我下定決心,去追求嶄新的生活」。在該作者之後接連公開的幾條視頻里,配合附加的文字描述,整個路線和大致經歷基本已能夠清晰的展現在大眾面前。

在視頻中,該男子一家三口,由中國廣州乘飛機抵達土耳其轉機並作停留,又經荷蘭轉機飛越大西洋抵達南美大陸,後繼續北上最終從墨西哥邊境進入美國,視頻發布時的定位顯示為蒙特利公園市(Monterey Park)。

隊友不同膚色 也有孩童

從視頻中不難看出,這是一條運行相當成熟,並且在「偷渡圈」中很受歡迎的路線,並且有不止一個來自中國偷渡家庭出現在視頻中。在他們到達南美洲後,鏡頭裡更是出現了很多來自其他國家,不同膚色的「隊友」也陸續加入這條蛇頭們提前規劃好的指導路線,一同行進。

從視頻中來看,在整個「趕路」人群中大部分還是身強體壯的青壯年男性,偶爾也能看到一些妻子帶著孩童出現在鏡頭裡。視頻里出現的大部分乘車趕路時間都在夜間,同時還記錄了他們在哥倫比亞的碼頭排隊登船,經兩個半小時海上行程抵達巴拿馬的過程。在船上,偷渡者們穿著統一的救生衣,海面上風浪疊起,而運輸船體並無過多遮蔽措施。登陸巴拿馬之後,他們立刻付錢給當地負責接應的「嚮導」,之後由嚮導帶領他們沿著海岸線一直前行,並進入穿越熱帶雨林。

入墨海關 依計劃被抓

在視頻中,拍攝者還通過一些零星鏡頭剪輯了他們遇到的暴雨、公路塌方、深山老林中汽車拋錨等險狀,整個行程中不乏未知、意外、和來自各方的危險。在進入墨西哥境內後,拍攝者一家三口從南部某城市乘飛機經墨西哥城(Mexico City)轉機落地蒂華納(Tijuana),出海關時不出所料,他們「按計劃」被海關抓獲。之後被移民局裝進鐵籠車中,送至看守所扣留一夜,據視頻作者描述「這裡居住了一晚,管吃管住待遇很好」。從視頻中可以看到,次日有一輛墨西哥政府標誌的客車將這些扣留者們送至路邊。

逃避直升機 攜女躲樹叢

在此之後的視頻中,他的配文寫道「次日凌晨5時30分,搭計程車去往爬山點」。而此處提到的「爬山點」也正是整個「旅途」中最後一程的起點——需從此處徒步穿越美墨邊境進入美國。在視頻中,可以看到邊境上戒備森嚴,有執勤的直升機在巡邏,偷渡者們在清晨到達某處山頭的邊境牆附近,藉助草叢、樹木等躲避直升機巡邏。視頻中還有一段鏡頭記錄了他帶著女兒(目測年齡預計在六至七歲左右)翻越邊境某山丘的畫面,並配文「寶貝很堅強,堅持自己爬。」

根據視頻還拍攝的內容講述,一家三人在進入美國邊境後,直接被美墨邊境移民局工作人員接走送入看守所,並且到達某處辦理難民手續。次日他們被送至位於聖地牙哥一家酒店隔離。在視頻的最後配文中作者寫道「這裡就是美國,我好像在做夢」。

視頻上平台 關注量破萬

該視頻作者共發布三至四條視頻記錄整個偷渡過程,每條視頻均有較多剪輯痕跡,很多畫面的真實性與相關性暫無從考證。但該視頻在社交媒體平台上發表之後迅速走紅,關注數量飆升破萬。評論區更是引來各種各樣的留言,其中有人表示「無法理解和認同」,但也有網友表示對作者攜家帶口冒險的決心,表示尊重和祝福。

而在次日,根據視頻發布者發布的截圖顯示,之前作者發布這一系列記錄整個偷渡過程的視頻,已經被平台因「涉嫌違法違規」刪除。作者就此向平台提交申訴,並表示「我沒有做任何違法的事情,有人惡意舉報我的作品。」

2022年非法移民人數將再創新高,據聯邦海關與邊境保護局(US Customs and Border Protection)9月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已有超過200萬人非法入境,而去年的數據是170萬人。僅在8月,聯邦海關和邊境保護局共拘留了20萬名從墨西哥入境的移民。

一家人穿越熱帶雨林。(視頻截圖)

抵達碼頭。(視頻截圖)

一家人到達美墨邊境牆。(視頻截圖)

視頻下方網友評論。(視頻截圖)

出發前的準備工作。(視頻截圖)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世界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009/1813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