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中國的銳實力及其對民主的威脅

作者:克里斯多福·沃克(Christopher Walker)

譯者:仁者樂山

中國挑戰」

隨著中國執政的共產黨準備在10月16日召開其五年一次的代表大會——以及習近平即將完成他無可爭議的最高領導人的提升——現在是一個合適的時刻,來考慮中國的全球影響力在習近平統治下如何演變。這也是反思世界民主國家如何應對「中國挑戰」的關鍵方面的好時機。

作為更廣泛的全球威權主義動員的一部分,中國和其他主要的專制大國,在這一時期通過操縱民主國家的關鍵機構,包括大學、出版社、智庫、政策研究機構、媒體和娛樂公司,瞄準外國公眾的思想,並試圖改變他們的行為。例如,知識領域的機構目前在與威權國家的關係中,面臨著令人不安的不對稱性,這使它們容易受到銳實力的影響,從而違背誠信正直的原則。

格倫·蒂弗特(Glenn Tiffert)描述了在習近平統治下,中國共產黨(CCP)如何「在國內加強意識形態管制的運動……[並且]不僅限制了中國國內狹窄的言論空間,而且還限制言論自由在國外的行使。」

娜德吉·羅蘭(Nadege Rolland)指出,中共加強了對「話語權「的使用,以使他人遵從中共的意志,這些努力旨在「提出受他人尊重和認可的思想、概念、觀點和主張,並在此過程中,在不使用暴力或脅迫的情況下,改變他人的思維和行為方式」。

中國的銳實力

總的來說,這並不是人們通常理解的「軟實力」的產生。相反,對中國政府各種影響力舉措的分析表明,中國共產黨正在尋求預先阻止、化解或儘量減少對中國政權自我形象的挑戰,這種影響力的施加更應被理解為銳實力。大多數開放社會仍未做好充分準備,以應對中國和其他志趣相投國家所採用的多維度銳實力戰略。

這種挑戰的一個關鍵方面是對威脅缺乏了解。威權主義施加影響的一個關鍵因素,是俘獲精英,並導致民主國家反應遲鈍。馬丁-哈拉(Martin Hala)將中共在高層「交朋友」的做法描述為拉攏外國精英,這不僅是為了推進中國的利益,也是為了操縱和控制外國機構。哈拉寫道:「不知情的外國人並不是在與他們本人見到的中國同行建立一種自發的關係」,「而是與一個隱蔽但強大的自上而下的官僚機構建立關係,這是開放社會中的大多數人無法理解的,因為他們沒有遇到過任何可以作為參考的類似情況。」換句話說,與中共及其代理人打交道的人和組織,往往是盲目的。

銳實力的挑戰

但在面對考驗時,少數國家已經做出了巧妙的反應。澳大利亞可以說是第一個認真動員起來應對中國挑戰的國家。捷克共和國、台灣以及立陶宛,都面臨過對其民主體制完整性的威脅,並提供了一些寶貴的經驗。

這些國家擁有抵制銳實力所需要的關鍵特徵。他們的反應,在某種程度上,都是藉助於頑強的公民社會和新聞媒體,來毫無畏懼或偏袒地提出關鍵問題。重要的是,這些國家——尤其是澳大利亞、捷克共和國和台灣——擁有獨立的中國問題專家,能夠以清晰的洞察向廣大公眾提示威權的影響。但事實是,除了一小部分國家,很少有國家能夠系統地應對中國或俄羅斯的銳實力——特別是在拉丁美洲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在那裡,中國和俄羅斯及其代理人正在積極地布局。這些活動往往與民主問責、透明和人權的原則背道而馳。

威權國家的全方位影響手段和策略,對許多國家來說可能是壓倒性的。缺乏強大的公民社會、有力量的新聞媒體和獨立的中國專業知識的系統,更容易受到銳實力的影響。為了應對這一日益嚴峻的挑戰,民主社會應該採取一些基本措施:

回擊保密性和不透明

首先,開放社會需要直接和創造性地對抗威權主義者的不透明和保密性。民主國家現在才開始接受這樣一個現實:即廣泛的經濟相互依存為全局性腐敗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這是威權主義外交政策的特徵,而不是缺陷。

在與外國夥伴交往時,獨裁者更喜歡直接(而且往往是專門)與行政部門的精英合作。這種以國家為導向的方式,使保密和腐敗的文化得以存在。中國、俄羅斯和其他專制國家的領導人,他們在國外的操作,就和在國內一樣,不歡迎非政府組織在雙邊關係或國際組織的決策過程中發出聲音。民主國家不應該放棄這個立場。開放社會需要重新承諾並加強努力,將非政府組織的聲音納入關鍵的論壇、討論和決策過程。

在與銳實力的鬥爭中,非政府組織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目標國家,非政府資源應該因地制宜,適應當地情況和中共策略的複雜性,以應對威權主義的影響。在威權國家成功俘獲官方精英的情況下,尤其需要這些資源,因為此時就需要民間社會來應對銳實力的挑戰。

拒絕精英俘獲

一個國家的精英階層被俘獲得越多,維護制度正義的道路就越危險。但是,獨裁者對地方精英的收買,不會受制於一般的透明和問責制舉措。展望未來,新的、有針對性的舉措必須解決已經蔓延的精英俘獲問題,並防止其擴散到新的地方。

捍衛言論自由

改寫言論自由的規則,是威權國家的一個核心目標。開放社會中的機構——包括大學、出版社、智庫、科技公司、媒體和娛樂公司——必須發展新的方式,來抵制威權國家及其代理人限制言論或結社自由的企圖。鑑於強大的機構都在威權國家的脅迫下進行自我審查,因此就更有必要重建被侵蝕的言論自由規則。

解決知識不對稱的問題

銳實力針對的目標,往往缺乏必要的知識來進行抵抗。學者、記者和公眾,都需要更深入地了解中國的影響力如何在當地環境中體現。應該在各個國家建立新的跨學科網絡,作為加速學習和適應的「知識中心」。通過與公民社會、媒體和監督組織的合作,這些知識中心應該彌補公眾的認知差距,在小範圍的分析家群體之外分享知識。這些地方性的努力,必須輔之以知識中心和獨立分析家之間的國際合作。

鼓勵發展透明和負責任的技術

威權國家正在努力重塑全球技術環境,以適應其主要優先事項:在其境內外進行控制和監視。為此,民主國家必須加快和深化他們的努力,採用包含透明度和問責制的共同技術標準。

由於新興技術給專制者提供了在曾經難以想像的規模上獲得更大影響力的前景,對銳實力進行主動民主應對的風險正在上升。而中國對其技術機遇的把握,可能只是浮在表面上。除非民主社會通過利用其固有的競爭優勢——創造力、自由表達、開放性和問責制,來迎接挑戰,否則銳實力的挑戰將繼續上升。

這篇文章摘自一篇較長的論文,《迎接銳實力的挑戰》(Rising to the Sharp Power Challenge),該論文發表在2022年10月的《民主雜誌》(Journal of Democracy)上。

克里斯多福·沃克(Christopher Walker),是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負責研究和分析的副總裁。他與 Larry Diamond和 Marc F. Plattner合編了《威權主義走向全球:對民主的挑戰》(Authoritarianism Goes Global: The Challenge to Democracy)(2016年),並且是《銳實力:崛起的威權主義影響力》(Sharp Power: Rising Authoritarian Influence)(2017年)的報告合編者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議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030/1823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