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軍事無禁區: 一體化威懾-美中大國競爭的戰略轉換

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美聯社圖片

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您現在收聽的是自由亞洲電台的「軍事無禁區」欄目。我是欄目主持人亓樂義。今天談中美大國競爭新動向。

最近美國接連公布幾項重大戰略指導文件,從白宮《國家安全戰略》(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到國防部《國防戰略》(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以及《核態勢評估》(NPR)和《飛彈防禦評估》(MDR)等。這些文件顯示中國將是未來幾十年美國最重要的戰略競爭對手,也為美國帶來最重大和最具系統性的挑戰。為此,美國提出以」一體化威懾」(Integrated Deterrence)為核心的國防戰略,應對新局。

步調挑戰

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在《國防戰略》中指出,中國正在推行整體戰略,使用各種形式的脅迫、惡意行為和侵略來實現其目標,削弱穩定和開放的國際體系的基礎。為應對此一挑戰,美國需要一個整體的反應。此前美國的威懾戰略往往受到一些阻礙,包括對競爭對手缺乏明確認識,規劃的優先事項相互競爭排擠,政府部門各自為政等。提出」一體化威懾」將調整美國國防政策、投資與活動,並在國防部內部和外部進行協調以達到最大效果。

奧斯汀引述拜登(Joseph Biden)總統在《國家安全戰略》中的警示,中國是世界「唯一既有重塑國際秩序意圖,又越來越有經濟、外交、軍事和技術實力的國家。」中國對美國構成最重大和最具系統性的挑戰,是一種」步調挑戰」(或步步進逼的挑戰)(pacing challenge),俄羅斯則帶來」迫切威脅」(acute threat)。兩者性質不同。

所謂」步調挑戰」,意指中國軍力發展的步調成為美國軍力發展步調的衡量標準,中國軍事現代化的程度及其能力範圍是美國需要克服的一種標尺。上海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張家棟認為,這種提法說明在華府眼中,俄羅斯的威脅「迫切但不重大」,來自中國的挑戰是「重大但不迫切」,顯示俄羅斯在美國國防戰略中的地位繼續下降,美國已經不把俄羅斯視為一個戰略級別的對手。

」一體化威懾」的主要精神,在於威懾競爭對手提高其對侵略行動得不到好處的認知,反而引火上身。《國防戰略》指出,有效的威懾是讓競爭對手看到美國及其盟國與合作夥伴之間的利益、承諾和戰鬥力,並通過拒止、韌性和成本強加等手段,根據具體環境和威懾目標選定最佳組合,產生震懾效應。無論哪個環節,都立足於美國政府各部門,以及盟友與合作夥伴的通力合作,對侵略者做出集體反應。

對於威懾的途徑,需要針對特定問題,不同的競爭對手(中國、俄羅斯、朝鮮伊朗)和不同的環境進行量身定製。以懾止中國的攻擊來說,美國國防部將通過利用現有和應急力量的能力、態勢和活動來加強威懾力,同時發展新的作戰概念和增強未來作戰能力,應對中國的潛在侵略。美國與盟國和夥伴的合作將通過多邊演習、共同開發技術、加強情報和信息共享,以及為共同的威懾挑戰進行聯合規劃以鞏固聯合戰力。同時,美國還將建立持久優勢,進行基礎性的改進和強固,確保美軍技術優勢與聯合部隊的作戰信譽。

對於美國提出的」一體化威懾」,解放軍又是如何理解?

四層含義

今年3月28日,美國國防部向國會提交2022年《國防戰略》基本情況說明。這是美國國防部首次以整合的方式進行戰略評估,把《核態勢評估》和《飛彈防禦評估》納入《國防戰略》。這份情況說明僅有2頁篇幅,信息量卻很大。4月中旬《解放軍報》發表文章,分析解讀美國提出的」一體化威懾」,由軍事科學院戰爭研究院的專家執筆。

文章指出,這份《國防戰略》基本情況說明把中國明確定義為」最重要的戰略競爭對手」,聲稱「中國在印太地區的挑戰是頭號威脅」,要「加快應對中國日益增長的多領域威脅」。如此表述在美國的戰略文件中首次出現,表明美國對中國的認知發生根本性轉變。

文章還說,「一體化威懾」是美國實現有關戰略目標的重要途徑,強調將技術、作戰概念和各種能力,以恰當方式組合交織在網絡中,形成可靠、靈活和強大的威懾能力。它將作為「美國國防基石」並長期發揮指導作用。

具體來說,「一體化威懾」有四層含義:一、作戰領域一體化,把威懾從傳統作戰領域融入網絡、太空和認知領域;二、全球戰區一體化,打破各戰區的地理界限,加強作戰力量動態部署和一體運用,達到全球一體化作戰的威懾效應;三、國家力量一體化,充分運用所有軍事和非軍事手段,以全政府之力形成總體威懾力;四、適用範圍一體化,把威懾應用於」灰色地帶」和大小衝突等各種場景,貫穿和平、危機和戰爭的全過程全時段,以最大限度發揮威懾作用。簡言之,美國推進「一體化威懾」著眼於贏得大國競爭,打造軍事競爭新的優勢。

拒止性威懾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左希迎指出,在理論研究中,威懾通常分為懲罰性威懾(deterrence by punishment)和拒止性威懾(deterrence by denial)等兩種類型。前者揚言以摧毀工業和人口來嚇阻對手,後者是通過消耗戰略增加對手成本,使對手無法以低成本達成速勝而望之卻步。如今隨著中國常規威懾能力上升,美國對中國進行懲罰性威懾的基礎受到侵蝕,因而調整對中國常規威懾戰略,試圖通過讓中國相信無法贏得戰爭來打消中國在台海問題和南海問題上的軍事冒險行為。

左希迎認為,在具體議題上,美國對中國常規威懾的主要落腳在台灣問題上。美國在俄烏衝突中大規模援助烏克蘭,並對俄羅斯實施一系列嚴厲制裁,事實上對中國形成威懾效用,這為中美在台灣問題上的戰略博弈帶來一些新的變化。

他還表示,中國應該正確看待兩國常規威懾能力的動態變化,不宜過度解讀美國常規威懾能力的下降。實際上美國對中國仍然保持巨大優勢,中國對此要有清醒認識,同時要注意美國遏制中國並非工具的選擇,而是工具箱的選擇。中美戰略競爭將是長期的,行穩方能致遠。

軍事理論現代化

中國國防大學的學者專家批評美國把威懾作為一種戰略,稱為」威懾戰略」,立足於稱霸和擴張。中國戰略思想的核心是」積極防禦」,把戰略威懾視為一種手段,而不是戰略。但是他們又說戰略威懾作為一種軍事鬥爭方式,並不是霸權主義的專利,而且中國在過去半個多世紀以來進行大量的戰略威懾活動,在實踐中創立中國特色的戰略威懾思想。

請注意,中國提出的是戰略威懾思想,而不是周密嚴謹具有科學論證性質的戰略威懾理論,而美國在冷戰期間提出的威懾理論已經非常成熟,出現多位大師級理論家,包括哈佛大學教授謝林(Thomas Schelling)寫出經典著作《衝突的戰略》(The Strategy of Conflict)為代表,為他在2005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冷戰期間美國提出威懾理論非常成熟,以哈佛大學教授謝林名著《衝突的戰略》為代表。(美聯社)

習近平在中共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加快國防和軍隊建設4個現代化,第一個就是」軍事理論現代化」,也列為實現建軍一百年奮鬥目標4項主要標誌中的第一項。因為理論指導行動。習近平說:」軍事戰略創新、軍事科技創新和其他方面軍事創新,都離不開理論指導。」「如果不能在軍事理論創新上高人一籌,就難以搶占制勝先機。」換言之,中國在戰略威懾領域欠缺創新理論,恐怕難以在今後一段期間中美大國競爭中搶占制勝先機,而陷於戰略被動。

不過這不代表中國沒有戰略威懾策略。根據過去經驗和思想指導,一旦實施戰略威懾性的軍事行動,其重點在於謀」勢」,或說營造有利的戰略態勢,有8種方式:一、營造戰爭氣氛。二、展示先進武器。三、舉行軍事演習。四、調整軍事部署。五、提升戰備等級。六、實施信息攻擊。七、限制性軍事行動。八、警示性軍事打擊。

決定優劣態勢

以上8種威懾行動,相互作用,既可單獨使用,也可兩種以上組合運用,從而形成不同層次和強度的威懾。以今年8月初解放軍對台實施大規模圍台軍演為例,除了警示性軍事打擊沒用上,其他威懾手段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所謂警示性軍事打擊,是以精銳少量兵力對特定目標實施小規模打擊,目的不在於消滅或摧毀目標,而是顯示打擊能力和決心,以小戰方式增強威懾效力,同時防止行動升級擴大而演變為戰爭。

如果在圍台軍演之前,美國釋放明確信號要介入台海危機,這場軍演的方式恐怕又有所不同。這將考驗習近平領導班子調控威懾行動的戰略指揮能力,如何把握威懾的強度和節奏,既敢於亮劍,又要管控風險,做到所謂的」有理有利有節」,這些都不是一些原則性的說法或經驗性的策略就可以有效應對。

如今美國已經提出「一體化威懾」理論,中國有什麼創新性威懾理論的應對之道,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今後中美大國競爭的優劣態勢。

聽眾朋友們,您現在收聽的是自由亞洲電台的「軍事無禁區」欄目。我是欄目主持人亓樂義。謝謝大家收聽。下次再會。

撰稿、主持、製作:亓樂義

(本節目主持人為長期關注兩岸和印太軍事安全事務的軍事評論員,文章代表評論員個人觀點及立場)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104/1825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