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天使粒子論文遭頂刊三連撤 4名華人科學家遭質疑

天使粒子,到底啥時候能找到?

近日,《科學》雜誌撤回了一篇關於「天使粒子」的論文,理由是具有「嚴重違規和一致性問題」。

這也是繼2021年3月8日和2022年4月19日,《自然》雜誌連撤兩篇相關論文後,「天使粒子」在一年半內遭遇到的第3次「滑鐵盧」。

假如科學家們確實能產生並檢測到「天使粒子」,它們將在量子計算中起到巨大的作用。

但近期相關論文頻頻被撤,這或許也說明這種神秘莫測的粒子——依舊可望不可即。

背景回顧

「天使粒子」也叫馬約拉納費米子(Majorana fermion),於1937年首次被義大利物理學家埃托雷·馬約拉納假設存在。

「天使粒子」的反粒子就是它本身的獨特性質,意味著創造和湮滅算子是相同的,可用於構建拓撲量子計算機,也引起了物理學家的極大興趣。

不過找了80年,科學家也一直沒能找到這種粒子,直到2017年7月21日,一篇名為《量子反常霍爾絕緣體-超導體結構中的手性馬約拉納費米子模式》的論文,被發表在了《科學》雜誌上。

義大利物理學家埃托雷·馬約拉納

根據Web of Science的數據,自首次發表以來,該文章已被引用超過400次。

該項成果由20位研究員共同完成,其中四位通訊作者都是華人。

本文的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何慶林,目前在北京大學擔任助理教授一職。

其他三位通訊作者,分別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王康隆,已故美籍華裔物理學家、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張首晟上海科技大學副教授寇煦豐。

由於該項成果結束了國際物理學界對「天使粒子」長達80年的漫長追尋,一經發布便迅速「引爆」了整個物理學界。

2004年諾貝爾獎獲得者Frank Wilczek在評價這項工作時表示:

「張首晟與團隊設計了全新的體系,並在實驗中清晰地測量到了『天使粒子』。這真是一項里程碑式的工作!」

已故美籍華裔物理學家、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張首晟

不過2020年1月,《科學》雜誌發表了一篇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和維爾茨堡大學科學家團隊的論文,發現無法復現原文中的實驗結果,也將這篇曾在3年前名噪一時的論文推上了風口浪尖。

巨大的反對聲浪,也使《科學》在2021年12月16日通過「編輯關注」表達了他們的擔憂,提醒讀者「注意該論文的潛在問題」。

直至最近,在諮詢該領域多位專家的意見後,組委會最終決定撤稿,讓這篇5年前的論文「壽終正寢」。

在「撤稿聲明」中,《科學》雜誌主編H. Holden Thorp解釋了原因:

「根據原始數據文件,他們的結果未能被讀者所復現。原始數據的來源也受到了懷疑。」

「此外,對原始數據和已發布數據的分析也揭示了嚴重的違規行為和一致性問題。」

「這些問題使《科學》雜誌對論文結論失去了信心,因此我們最終決定撤稿。」

在知名撤稿觀察網站Retraction Watch的郵件詢問中,該領域的兩位專家Sergey Frolov和Vincent Mourik毫不客氣地表示:

「這些數據是編造的,他們發現了這麼多問題和『人工製品』。」

「這真是太『秀』了。」

一年半連撤3篇頂刊,最新成果屢受質疑

實際上,這還不是頂級國際期刊近些年首次撤掉關於「天使粒子」的文章,甚至不是第二次。

除《科學》外,全球三大頂級期刊的另一家《自然》在2021年3月8日和2022年4月19日,撤回過兩篇關於「天使粒子」的論文。

一篇名為《定量馬略納電導》的論文於2018年3月28日正式發布,由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知名量子研究員、微軟量子實驗室主任Kouwenhoven帶隊完成。

在「天使粒子」研究上的突破性發現,也使他名聲大噪,還獲得了荷蘭最高科學獎斯賓諾莎獎。

Kouwenhoven

然而,《自然》雜誌卻在2020年4月29日發表聲明,表達了對該論文的「擔心」。就連作者自己也開始提醒讀者「不要使用研究結果」,理由則是「處理論文原始數據的方式存在潛在問題」。

今年年初,由Kouwenhoven團隊發布的另一篇內容《先進奈米線量子器件外延》同樣被處以「極刑」。

這項成果於2017年8月24日登上《自然》雜誌,正式發布甚至比前一篇更早,與《科學》那篇僅僅相隔一個月。

本次撤稿時,作者再次承認用於觀測實驗的數據被「不當刪除或剪輯」。這種操作影響了理論預測和實驗結果的一致性,嚴重影響了「天使粒子」可以不受阻礙地穿過奈米材料的說法。

今年,Kouwenhoven也正式辭去了微軟量子實驗室主任一職,雖然他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與論文的撤回沒關係」。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新智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120/1832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