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年終報導: 美中兩強在東南亞的角力及其經略目標

2022年,全球大多數國家逐步擺脫新冠疫情陰霾,生活大致恢復正常,但美國與中國的加劇對抗仍令世界惴惴不安,像是中南半島就成為兩強激烈爭奪影響力的主戰場之一。

對此,觀察人士就華盛頓與北京今年在東協的經濟政策、外宣戰,以及涉及東南亞部分國家的南中國海爭議上的相互掣肘加以分析,也預測明年兩國在東南亞的經略目標。

RCEP帶來經貿果實了嗎?

回顧今年中國在東南亞最重要的經濟政策,莫過於全球最大的經貿協定、由中國主導,包含東協所有國家等15個成員國參與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議》(RCEP),於元旦正式上路。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上月在第25屆中國-東協峰會上致詞時表示,中國與東協目前已互為最大貿易夥伴,且雙向貿易額連創新高,2022年前10個月已達7984億美元,同比增長13.8%;中國官媒《央視網》則盛讚,「RCEP市場潛力不斷被激發,RCEP政策紅利持續得到釋放」。

位於澳大利亞首都坎培拉的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學者馬斯頓(Hunter Marston,照片提供:馬斯頓)

RCEP看似為中國和東協帶來亮眼的經濟成績單,引來北京高調宣揚。不過,在其生效之前,中國已連續十多年為東協最大貿易夥伴,雙邊經濟聯絡簿就相當緊密。專注東南亞研究的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學者馬斯頓(Hunter S. Marston)就說,要說RCEP已對東協成員國帶來龐大經濟效益,恐怕為時過早。

馬斯頓告訴美國之音:「東協和中國的貿易在2022年(前10個月)創下歷史新高,這值得令人關注,但很難說其貿易成長主要來自RCEP,或是這種增長在(RCEP生效)之前就已出現。從很多層面上看,RCEP只是降低壁壘,使貿易更有效率,但至目前為止,很難說已帶來直接且明確的好處。」

數名專家也不認為RCEP能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像是香港南華早報(SCMP)今年8月,就引述香港辛里希基金會(Hinrich Foundation)資深研究員歐爾森(Stephen Olson)的話表示,RCEP「無法對於任何其成員國帶來改變...這是一項格局不足的協議,還造成大量的障礙與限制」;新加坡顧問機構亞洲貿易中心(Asian Trade Centre)創辦人兼執行長艾姆斯(Deborah Elms)也對南華早報說,RCEP成員國「已有超越RCEP、及可升級為優於RCEP的自由貿易協定」。

東協7國爭相加入 專家:IPEF具經濟誘因

台灣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副教授陳宗岩(照片提供:陳宗岩)

然而,觀察人士也指出,被各界視為抗中意味濃厚、由美國主導,於今年5月正式啟動的《印太經濟框架》(IPEF),至目前為止仍看不出實際經貿成效,能讓東南亞在短期內降低對中國的貿易依賴。

台灣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副教授陳宗岩告訴美國之音:「IPEF有沒有可能改變東南亞長期以來經濟靠中國的情勢?我認為短期之間是不太可能的。IPEF並沒有很強制約束,所以(參與)國家其實可以根據它自己對於IPEF的架構,判斷要做到什麼樣子的程度,在這種比較鬆散的狀況之下,當然從制度的角度來看,你就比較難約束所有的國家去達到你想要達到的戰略目標,這是它一個我覺得比較大的問題存在。」

IPEF目前有包含美國、東協7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及斐濟共14個成員國,共有貿易、供應鏈、潔淨能源,及稅收與反貪腐四大支柱,並於今年9月舉行首次部長級會議。

不過,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學者馬斯頓認為,東協除了緬甸、柬埔寨和寮國之外,其餘國家均已加入IPEF,雖然截至目前為止尚未端出「牛肉」,但代表其對東南亞多國仍具經濟誘因,他說:「雖然IPEF象徵意義大於實質,但我想東協10國中有7國受邀,並同意加入,代表美國在東南亞的經濟參與仍具有強烈的吸引力。」

美中將加劇在東協的經濟競爭

雖然一半成員國來自東協的IPEF已公布四大支柱,但具體細節尚未公開。對此,馬斯頓預測,拜登政府將於明年公布更多具體細節,但其架構依舊不變,他說:「我相信(IPEF)一些細節將在明年公布。顯而易見,拜登政府不會將其擴大到仍未討論的市場准入,所以它將繼續成為一項經濟舉措或平台,而不是一項自由貿易協定。」

然而,馬斯頓也說,觀望明年,中國在東協顯著的貿易影響力仍難以忽視,對當地的投資規模更將急起直追美國,可能使東南亞因美中經濟競爭,遭受更劇烈的震盪。

馬斯頓說:「中國將因其巨大的貿易規模,繼續被視為經濟重量級人物,是真正的該區域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參與者,甚至在投資方面,中國實際上也在以相當快的速度趕上美國,所以現在美國(在東協)的競爭優勢甚微。雖然美國的投資仍然領先,但我認為東協正在成為一個更加多極競爭的區域。」

據2022年東協投資報告,去年對東協投資位居榜首的國家為美國,金額達400億美元,增長幅度達41%,而中國投資增長近96%,達近140億美元。

各方克制在南中國海行動

美中在東南亞經濟競爭態勢愈加明顯,在南中國海爭議上的相互掣肘也不容忽視。

南中國海的主權糾紛涉及中國、東協部分國家及台灣,其中以中國和越南、及中國和菲律賓之間的衝突最為劇烈,但北京不僅從6年前就不甩位於荷蘭海牙的常設仲裁法院對其不利的判決至今,還對此海域主張日趨強硬,引發專家憂心南中國海恐成「中國湖」。

本周三(12月14日),菲律賓代理國防部長何塞·福斯蒂諾(Jose Faustino)就對稍早有關幾十艘中國船聚集在南中國海的報導表達關注,稱侵犯菲國主權的行為「不可接受」;越南外交部發言人黎氏秋姮(Le Thi Thu Hang)也於今年6月對外回應,日本產經新聞日前一篇稱中國政府擬將南中國海設為「內水」的報導,重申越南在此海域的主權聲索,並呼籲依循國際法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來解決南中國海主權爭端。

對於南中國海爭端,美國副總統賀錦麗(又譯哈里斯)今年11月曾不點名中國在此海域的「恐嚇脅迫」行為,同月美國軍艦也在南中國海的斯普拉特利群島(Spratly Islands,中國稱南沙群島)執行「航行自由」行動,引來中國解放軍跟蹤監視。

台北的國立政治大學東亞所特聘教授楊昊(照片提供:楊昊)

南中國海局勢看似劍拔弩張,台灣政治大學東亞所特聘教授楊昊更指出,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今年8月訪台後,全球聚焦台海危機,這讓東南亞部分國家擔憂,中國解放軍會趁機在南中國海進行擴張,還紛紛加強軍事準備。不過綜觀今年,楊昊認為,南中國海問題「雷聲大雨點小」,美國、中國和涉入其主權爭議的東協國家,均不願進一步擴大衝突。

楊昊告訴美國之音:「整體來講,我覺得從美中、到台海,到南海(南中國海)其實是連動的,很難切割,但是有很多的不確定性存在,所以大家也覺得說,今年(南中國海)會不會造成一些緊張?坦白講,今年其實並沒有大的南海動作出現,某種程度上還是受制於兩個主要的外力,一個就是美中之間的角力,第二個就是疫情的影響,所以在這個問題上,看起來還是維持一定程度的穩定。然後,柬埔寨作為東協(東協)輪值主席也沒有太明確的退讓,或者是說在議程設定上就一定是要往中國傾倒。」

南中國海明年局勢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學者馬斯頓也認同楊昊說法,他說:「今年南中國海整體上來說相當平靜,這包含許多原因。菲律賓大選是其中一個原因,在新任小馬科斯政府上台後,中國或許看到了重新調整與菲律賓關係的機會。美國對中國在菲律賓海域,包含漁船和海上民兵日益頻繁的活動直言不諱反擊,並為像越南等國家發聲,這些國家在南中國海受到中國民兵的一些恐嚇和騷擾,但總體而言,這些挑釁行為和緊張局勢,實際上已大大放緩。」

不僅今年南中國海衝突與過往相比有所減少,馬斯頓也說,華盛頓、北京和東南亞涉事國,之後將著重在此海域的合作而非爭端,因此預測南中國海緊張局勢明年也將有所趨緩。

馬斯頓說:「我認為南中國海不會像過去四、五年那樣成為爆發衝突地方。南中國海在2014年至2019年情勢升溫,(當時)包括越南、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在此有主權主張國家均動作頻頻。然而,我現在並未看到任何這些國家進行行動或引發緊張情勢,表明明年將是特別動盪的一年。

「我預測美國對於這樣相對的平靜狀態感到滿意,他們實際上正在重新深化與菲律賓的聯盟合作,探索新的軍事存在的基地和地點,這可能引起北京的一些反對。但與此同時,小馬科斯政府已表示,對與中國在西菲律賓海(指南中國海)的聯合勘探抱持開放態度,而且越南也正與北京進行外交合作。所有這些事情看似都會讓今年(南中國海)相對平靜,這可能對大家來說都是一種良好的現狀。」

北京對東南亞大打媒體戰 成效不彰

除了經濟與海事合作,美國和中國還藉由舉辦峰會或媒體宣傳政策,爭相拉攏東南亞。

在中國方面,新加坡智庫東南亞研究所(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今年9月發布報告,指出從2022年4月回溯至2019年1月,中國駐東南亞大使館在這段期間以組織媒體活動、官員在當地報紙發表署名文章,和中國大使接受當地媒體訪問等方式,對當地媒體「說好中國故事」。此份報告作者王政(Wang Zheng,音譯)說,「中國故事」的三大核心主題分別為「譴責西方敘事」、「協調中國-東協關係」,及「宣傳中國成就」,以正面的論述「努力在東南亞投射其話語權」。

在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年10月於二十大破例邁向第三任期後,北京對東南亞的外宣活動也迎向另一波高峰。中國官媒在習近平於上月前往印尼和泰國,參加二十國集團(G20)和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之際,推出《習近平喜歡的典故》印尼語和泰語版,並對印尼、泰國、柬埔寨和寮國等多國推出《中國,新的征程》多語種紀錄片,宣傳「中國夢」。

針對北京今年對東南亞持續不斷的外宣攻勢,台灣政治大學東亞所特聘教授楊昊表示,這與中國過去幾年不良的國際聲譽有關,迫使北京大打媒體戰,盼能扭轉其負面形象。

楊昊說:「中國的大外宣,其實就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在海外『說好中國故事』,它被視為是文化軟實力的一個很重要的政策工具。新加坡東南亞研究院ISEAS,每年也有做一個東南亞的情勢現況調查,對於中國的好感度,大部分的受訪者都是抱持保留的態度。所以這幾年來也看得出來,對於中國的這個憂慮、甚至是抗拒的一個趨勢,他們(指中國)必須要做更多的(外宣)功夫。」

不過,中國力挽狂瀾卻看似未果。自由亞洲電台(RFA)報導,從Youtube收視率來看,北京上月推出跟習近平有關的系列節目,在印尼和泰國「僅有數百至數千點擊量」;印尼外交政策協會(Foreign Policy Community of Indonesia)也在搜集東南亞10國人民意見後,於今年10月底刊登一份最新調查,指出儘管大多數東協民眾對與中國合作帶來的經濟利益感到滿意,但仍對北京的政治和安全政策感到「焦慮」和「不信任」。

分析:中國明年對東協外宣炮火不減

即便東南亞絕大部分民眾在今年並未因北京外宣攻勢,改變對其負面的觀感,但楊昊預測,習近平連任後,中國在海外的首要目標即為遏止「中國威脅論」擴散,預料明年對東協宣傳炮火仍不減。

楊昊說:「因為他們(中國)很怕,1990年代由日本跟美國所擴散出來的,所謂的『中國威脅論』,會在今年、甚至是在未來習近平的第三任內,以及美中對抗加劇的期間發酵,成為牽制中國在海外布局的很重要的一個力量,所以(中國外宣明年目標)第一個,降低『中國威脅論』的區域擴散,然後第二就是不要只有面對菁英,(也)要面向社會,第三就是善用各種政策工具,包括他們也跟一些(東南亞)區域國家內部國際媒體有一些合作,某種程度上,也是希望可以改善中國的這種負面形象、跟區域對它的憂慮。」

美借東協峰會宣揚投資計劃

北京借媒體努力對東南亞「說好中國故事」,美國則透過數個峰會,對東協宣揚其政策理念及投資計劃。

在美國與東協建立關係45周年之際,美國總統拜登於今年5月邀請東協領導人,在華盛頓召開史上首屆美國東協特別峰會,並宣布向東協投入1.5億美元資金,包含基礎設施、海上安全及衛生資金投資。

拜登還於上個月親赴柬埔寨金邊出席年度東協-美國峰會,成為2017年首位出席該峰會的美國總統,並說東協是美國印太戰略核心,期待建立「一個自由開放、穩定繁榮、有彈性和安全的印度洋太平洋」。

針對美國今年對東協的宣傳策略,台灣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副教授陳宗岩表示,從2022年星國智庫東南亞研究所的《東南亞態勢》(State of Southeast Asia)調查報告可見,東南亞民眾普遍對美國信任度高於中國,因此華盛頓不像北京一樣需要刻意對東南亞塑造正面形象,主要是聚焦在東南亞與其的經貿合作上,盼降低中國在當地的經濟影響力。

陳宗岩說:「對美國來說,它現在最希望可能在東南亞地區塑造出來的是,提高跟東南亞國家特別是在經貿方面的合作,因為美國跟中國在經貿議題、供應鏈這些問題等等,其實目前是打得如火如荼,(因此)美國希望跟東南亞國家走得近一點,(讓東南亞)擺脫對中國的經濟上面的合作。」

美盼拉攏東協學者:不強打反中牌是關鍵

不過,陳宗岩也說,不管是供應鏈、生產過程,亦或是零件、原物料的進出口等等,中國仍是東協非常重要的夥伴,無法要求東南亞一夕之間脫離中國強大的經濟實力網路,來年美國對東南亞的宣傳與合作,不輕易將「反中牌」端上檯面,可謂重中之重,否則讓當地人民被迫從兩強中選邊站,不見得對華盛頓有利。

陳宗岩說:「外宣方面,它(指美國)也不能夠太強制地要求東南亞要脫離中國的掌控,因為那是非常不現實的。所以我會覺得(這)可能是美國(未來)怎麼樣去形塑,它想要在東南亞事務上面的一個角色,它所必須要去做到的一個宣傳,就是不能夠用反中或者是抗中的角度來去做。你也可以看到(ISEAS)民調裡面,其實有談到東南亞國家的人,他們也非常地擔心,美中兩大強權激化,結果他們必須要被迫選邊站,那他們是非常不想要做這件事情。」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220/1844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