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習近平再提毛式政治口號救經濟 學者:異想天開無操作性;美中貿易正在急轉直下;

全球汽車業供應鏈正悄悄去中化;海嘯事情 中國這種股價飆上天;美國會眾議院下令禁止政府用TikTok

習近平再提毛式政治口號救經濟,學者:異想天開無操作性

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主持農村工作會議,期間提出多項充滿毛澤東時代政治運動色彩的經濟。評論批有關政策毫無可操作性,認為外界不能對北京新提出的重振經濟措施有任何期待。

上周五至周六(23日至24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習近平在會上提出,要「有序引導大學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幫助他們解決後顧之憂,讓其留得下。」會議上,習近平又提出口號,要「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

這些和「知青下鄉」、「畝產萬斤」相似的口號,很容易讓老一輩中國人聯想起上世紀50、60年代一個接一個的政治運動,50年代的大躍進其中一個浮誇政治口號,就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號召廣大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則是上世紀60年代毛澤東提出的口號。這兩次政治運動造成數以千萬中國人「非正常死亡」。

經濟學者李恆青表示,中國已出現嚴重經濟衰退,失業問題嚴重。而習近平解決中國問題的思維軌跡始終脫離不了中共的固有模式。

李恆青:這是他過去一貫的做法,那就是他想出了一個想法,如果說這些廣大的大學畢業生,都返鄉了,都去了農村了,去務農了,去到當地為脫貧致富貢獻力量了,那何樂而不為?一解決了農村的問題,第二解決了年輕人的就業問題,因為現在中國的就業問題非常嚴重,大學生畢業後就意味著失業,所以正是因為這個,他想著一舉多得或者一舉數得。但是,他過去的政策一般都是異想天開的。

周二(27日),習近平在主持中共政治局的「民主生活會」會議時再次提出20大時候的重點主張,要全面貫徹習近平思想,「深刻領悟兩個確立,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帶頭髮揚鬥爭精神、查找不足,進行黨性分析,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

李恆青認為,習近平近日頻繁開會露面,而出台的政策都沒有現實的可操作性。

李恆青擔憂中國這樣走下去,只會令經濟進一步崩潰,跟世界脫鉤。他認為,要真正解決農村的脫貧的問題,應該要提升教育,讓農民融入到城市或者鄉鎮的層次,這才能徹底的改變農村的面貌。

中國解除清零加上早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重提民企和市場經濟重要性,外界一度觀望陷入經濟困境的中國會有政經轉向。

成本不再決定一切,全球汽車業供應鏈正悄悄去中化

歐美汽車製造商為節省成本而大量委外下單的推波助瀾之下,中國大陸在短短20年間由汽車業的不毛之地躍居全球首屈一指的汽車零件供給來源,不過,跨國業者如今又不約而同悄悄轉單,以降低對中國大陸的依賴。

英國金融時報指出,汽車供應鏈大挪移,是受到兩件事情發展的影響,一是新冠肺炎「清零」政策導致工廠動不動停工的不確定性;二是長遠考量到中國大陸可能繼俄羅斯之後和國際社會關係決裂,而在政治上出現更深的脫鉤。

福特汽車主管 Ted Cannis告訴金融時報:「業者正掀起重新思考物流營運的風潮,供應鏈將是接下來十年的焦點。」

儘管大部分外國汽車製造商不太可能放棄中國大陸這麼大塊市場,但他們預期從大陸供應世界各地的零組件會逐漸減少。最終形成生產零組件和汽車專供中國市場的封閉供應鏈。

如此一來,外國業者就可以降低對大陸外銷零組件的依賴,一面又可確保自己在大陸工廠的供應鏈無虞。

雪菲爾哈倫大學12月公布一份報告說,中國大陸目前有1/4外銷的零組件銷往美國,這數字也凸顯這20年來大陸已壯大成為全球供應大國的地位。

不過,供應鏈調整是相當費時的。一款汽車大約一賣就是七年,這段期間,汽車製造商很少會更換零組件的供應來源。

而供應鏈轉移對於利潤不高的汽車業而言仍得付出不小的代價。RBC汽車分析師 Tarayan說:「調整供應來源不難,難的是會被推升的價格。」

Stellantis執行長 Carlos Tavares說:「中國大陸不是唯一的,也連最好的都算不上」,其他選擇很多,像是印度、墨西哥、還有北非和亞洲很多地方。

馬自達專務董事毛籠勝弘說:「如今不再是成本決定一切的時代。目前我們也考量供應鏈的活力,以確保能穩定採購零組件。」

美中貿易正在急轉直下

華盛頓已經毫不掩飾其將加快美國經濟與中共貿易脫鉤步伐的願望,即使這種脫鉤不是全方位的,也絕對是大幅度的。最近的經濟數據顯示,這個過程正在按照華盛頓的意願如期推進。

全球經濟放緩,以及中共嚴格實施全國範圍內的疫情清零封鎖政策,亦在兩國貿易下滑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可能比華盛頓的政策影響更大。

最近公布的經濟數據使整個形勢變得更加明朗。截至2022年11月,美國對中國製成品的訂單已經從8月的高點下降了約40%,在短短三個月的時間裡出現了顯著的轉變。實際出貨量的下降幅度相對較小,但仍有21%的急劇下降。

來自美國西海岸港口的報告也許更能說明問題,運往北美的大多數中國貨物在西海岸登陸。報告顯示,港口貨物吞吐量活動水平處於27個月以來的最低點;11月的貨運量比5月的近期高點降低了63.6%。

眾所周知,國會已經通過法律,對計算機晶片、電動汽車和鋰電池的國內生產進行補貼,而所有這些產品都構成了美國從中國進口貨物的主要部分。然而這些激勵措施要產生實際效果仍然為時尚早。

中美訂單和發貨量的下降與立法變化關係並不大,其根源應該主要在於美國經濟的疲軟。美國的銷售和生產活動普遍放緩,這一點已經很明顯。一些經濟觀察家認為,目前經濟已經陷入衰退期。國際經濟形勢顯示,歐洲經濟正在遭受更明顯的放緩,可能已經處於衰退之中。

在疫情爆發初期,中共各級政府即扣留了口罩等所需物資的出口運輸。當然,中共政府可以解釋扣留此類產品只是為了供國內使用。然而,這種行為讓美國買家感覺到,採購來自中國的商品可能並沒有他們想像的那麼可靠。

吃一塹長一智。這些不尋常的現象使美國企業管理者普遍認識到,明智的做法是將他們的採購從中國分散到亞洲其它各國,甚至全球其它地方。

美國從中國採購減弱的趨勢幾乎肯定會持續到2023年甚至2024年,也許力度沒有過去幾個月那麼劇烈,然而整體趨勢是一致的。毫無疑問,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將明顯放緩。

請訂閱阿波羅網主頻道,訂閱連結:https://www.shorturl.at/KLT08
請訂閱阿波羅網副頻道,副頻道訂閱連結:http://www.shorturl.at/lMP34

責任編輯: 吳莉亞  來源:阿波羅網林億綜合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229/1848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