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風靈|「保護了三年」的效果是什麼?

作者:

新年前後,本來應該照例發表一些有病或無病呻吟的感想,寄託一些真實或虛假的希望,但在這個籠罩在奧密克戎下的新年,特別是看了不少醫院裡兵荒馬亂的報導之後(很多時候我都不敢看視頻,僅僅文字已夠令人揪心)了,那些新年的常規文字反而顯得不合時宜了。

自從十二月初全面放開疫情管控以來,奧密克戎感染浪潮迅速席捲全國,我們全家也都在十二月中旬前後陽了,現在也才基本痊癒。而不幸的是,意料之中的醫療擠兌已在各地出現,沒有藥,沒有床位,沒有設備,沒有足夠的醫護人員……

堅持近三年的動態清零,一個很重要的理由就是:中國人口基數大,醫療條件薄弱,放開疫情管控會導致大量感染,產生醫療擠兌,從而導致大量老人和有基礎病的患者死亡。

放開之後的情況似乎正驗證了這種判斷,因此,不少人開始懷念動態清零的日子,希望國家重新管控,甚至將一腔怨氣都發泄到所謂「共存派」身上,其中最著名流傳最廣的說法就是「國家保護了我們三年」。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動態清零」絕不是一個最終的解決方案,不是一個可以長久持續的政策,關於這點,我在上一篇文章「清零不是解決方案」中已經分析過了。因此,不可能重新再清零管控。怪罪「共存派」「躺平派」也沒什麼道理,防疫決策從來不是因為誰呼籲要「共存」或呼籲要「清零」而決定的,既然放開是必然的結果,那麼其實無所謂「清零」和「共存」的區別。

在此不多談長期清零的種種間接影響,只是簡單思考一下,三年動態清零的「保護」對疫情防控本身的效果究竟是什麼?

各地長期限制乃至禁止藥店銷售退燒藥等四類藥物,導致放開後,藥店、診所乃至醫院都沒有儲備,藥廠的產能也跟不上,布洛芬等常見藥品一粒難求。

這是非常明顯的阻斷市場供求協調的例子。在清零期間,沒有人對這個措施提出什麼意見,似乎可以推導出,如果要清零,就必須限制這些藥物的售賣。那麼後果顯然,一夜放開後,藥店無存貨,藥廠無產能。這個鍋誰來背呢?我想不應該是藥店、醫院和藥廠吧?

類似的例子是三年間嚴厲打擊診所和非發熱門診接診發熱患者,許多醫生對新冠患者缺乏了解,缺乏經驗,更沒有相關培訓,而感染浪潮一來,又不得不倉促上陣救治。這也不應該是醫生的鍋吧?

沒有進口以BNT(復必泰)為代表的國外疫苗和有效藥品。如果交給市場選擇,肯定有商家願意進口疫苗和藥物。我對人的藥物不算太了解,但對寵物藥物比較注意,世界各地不管是德國、美國、台灣或日本,哪裡有了什麼新藥,很快淘寶上就有人賣,不管是治貓腎衰,貓傳腹還是狗心臟病或腫瘤的。雪中送炭,挽救了很多患了絕症的寵物。換成了人,情況應該也差不多。就算人用疫苗和藥物進口銷售更為謹慎,需要更有資格的進口商,通常情況下也會得到批准。但清零期間,疫苗和藥物的進口都像是被無形的手擋在了外面。最近才批准了輝瑞Paxlovid的進口,而黑市上已炒成上萬的天價。

醫生和醫院基本被排除在防疫的決策之外。醫生是專業人士,醫院是專業機構,醫療的人力物力資源該怎樣配置使用,怎樣根據當地服務的人口和對疫情的判斷,做出預案,做好準備,應該主要由專業人士來安排。事實上,據我所看的情況,近年來醫療機構發展很快,服務的質量和水平也在不斷提高。這主要是醫院根據社會需求和自身情況而進行的規劃,新冠防治也不應該例外。但這些年醫院和醫生基本都是聽命行事,做核酸,值守隔離點耗費了大量醫療資源,幾乎沒有哪個醫院對放開後可能產生的醫療需求進行了足夠的研究,並據此進行準備,採購設備,擴張病房,培訓人員等。

信息的收集與分析不足。現在很多人因為上海封城期間的一項研究罵張文宏,但並沒有證據證明張文宏的數據有問題,唯一能說明的就是這樣的研究太少了,而不具有充分的代表性,不能放之四海放之任何時候而皆準。在清零期間,最重要的事莫過於做核酸、追陽、流調、封控,等等,醫療數據的收集和分析則不被重視。或許國內沒有足夠的數據,但基本上也沒有見到對境外,尤其是與內地情況較為相似而較早放開管控的日本、台灣和香港等地數據的系統調研和分析。最讓人莫名的則是放開管控後,官方每天發布的疫情數據,幾乎喪失了任何實際意義,更不用說對各地的防治提供指示了。

以上是比較明顯的幾個方面,簡而言之,嚴苛清零一方面破壞了市場原本的協調功能,另一方面耗費了大量成本,擠占了資源,以致原本應該做的工作沒法完成。

動態清零期間,確實感染的可能性很低,如果沒有封城,沒有落入高中風險區,而且沒有收入減少或失業的風險的話,吃吃喝喝,打牌跳舞,過得也似乎不錯,但清零不可能永久持續。如果把一個小孩子關在狹小的籠子裡,不許他出去,甚至不許他練習走路,關上三年,再把他拎出去。他一邁步就不出意外地摔倒了。那麼是不是可以得出結論,在籠子裡關他三年是必要的,是保護了他呢?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風靈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104/1850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