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孩子還小,長大就好了?父母這麼想,吃虧的是孩子

我發現老人帶孩子的時候,總會有一些口頭禪。

如果給這些口頭禪做一個排行榜,那麼「孩子還小」這句話一定能入選。

「他還是一個孩子,什麼都不懂!」

「你一個大人,跟孩子斤斤計較什麼?」

「孩子還小,長大以後就好了!」

有的父母總說「孩子還小,長大以後就好了」,到底什麼時候才算是長大呢?

「孩子還小」看似是對孩子的愛護,事實上很多時候都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

如果我們總覺得「孩子還小」,從而忽略了對他行為習慣的培養,那麼等你發現不對勁想糾正的時候。

很可惜,孩子已經長大了,行為習慣、性格幾乎不大可能有太大的改變了。

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說:

一個人的後半輩子均由習慣組成,而他的習慣卻是在前半輩子養成的。

而前半輩子裡,最重要的是孩子童年時期。」

所以,千萬不要再拿「孩子還小,長大後就好了」找藉口。

孩子越長大越難管教,等到孩子真的長大了,你會發現根本好不了。

小時候養成壞習慣,

長大後很難糾正

「給孩子金山銀山,不如給孩子一個好習慣。」

在孩子的幼年時期,讓孩子養成一些好習慣,對他的成長甚至一生都會產生重要作用。

1978年,世界各國諾貝爾獎獲得者齊聚巴黎,有一位記者問物理學獎獲得者卡皮察:

「在您的一生中,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裡學到的?」

他說:「我個人覺得,一生中最重要的階段,不是在大學,也不是在實驗室,而是在幼兒園。」

他繼續講到,「在這裡,我學會了很多,比如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

飯前要洗手,飯後要休息;答應別人的事情要做到;哪裡拿的東西要放回原處……」

3-6歲的孩子,是大腦、性格和習慣養成的關鍵期,這個階段的孩子,具有很強的可塑性

因此,良好的習慣將奠定孩子一生發展的基礎。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兒童時期,孩子所受的教育往往會影響他的一生。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還小,往往忽視了對良好習慣的培養,認為這些都是小事情,孩子長大後再要求也不遲。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習慣的培養需要從小養成,一旦錯過了黃金好習慣的養成期,孩子養成了壞習慣,以後就很難糾正過來。

在教學中,我們經常見到有孩子已經上初中了還是丟三落四;

不會收拾學習用具,桌面亂糟糟的,上課找不到學習物品,聽講心不在焉,經常走神......

反覆教育,卻收效甚微。

常言道:一年養習慣,十年改習慣。

從小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長大後很難糾正,這些不良的習慣甚至會伴隨孩子一生。

從小不遵守規則,長大後必然闖禍

在父母眼裡,孩子無論多大,都是孩子,好像不管孩子做錯了什麼事,都是可以被原諒的。

孩子做錯事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一直在拿孩子還小給孩子找藉口、找理由,不遵守規矩。

曾經媒體報導過這樣一則新聞,在長沙一公共汽車上,一名女子讓一名5歲左右男孩抓住拉手練吊環。

被司機勸阻後,這名女子滿是怒氣地說:「管你屁事!」。

並對司機大吼:「我天天都這麼吊,就你有意見,你有病呀!」

女子威脅司機,拿出電話投訴司機,女子在打電話投訴的時候,一旁的孩子一臉茫然,雙手捂著耳朵,司機出於安全考慮將車停靠在路邊。

再比如,上海迪士尼8歲男孩疑似摸女孩屁股。

小姐姐說了小男孩幾句,結果小男孩的媽媽立刻暴跳如雷發起了飆,說小姐姐言語攻擊她兒子,於是開始對小姐姐又打又罵。

孩子長大以後會成為什麼樣的人,看看他的家長什麼樣就知道了。

孩子年齡小、不懂事,不代表可以被無限縱容。

相反,越是年齡小、不懂事的孩子,越需要家長的引導和教育,越需要讓他明白分寸和禮儀。

有句話說,你不教育孩子,總會有人替你狠狠教育他。

比如,轟動全國的孫小果案件,孫小果就是在這樣一群權貴,尤其是其母親的包庇下,危害人間多年。

他的罪惡,不僅殘忍,簡直可以說是罄竹難書。

隨著一聲槍響這個案件總算塵埃落定,然而通過這則案件值得每一位父母去深深反思。

溺愛不是愛,真正的愛孩子就應該從小給他立規矩,為孩子樹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讓孩子明辨是非,才是對他最好的保護。

孩子還小,現在教育剛剛好

孩子們終會長大走向社會,你無法預判孩子遇到的是哪一種人,所以教育好孩子,其實是在保護孩子。

不是「孩子還小,長大後就好了」,而是「孩子還小,現在教育剛剛好。」

在一期《圓桌派》節目中,李玫瑾教授在談到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弊端的時候,一語中的。

「有些家長在他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

教育孩子是有關鍵期的,這個時期就是3-6歲。因此,教育孩子不僅要有溫度,更要有尺度。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告訴我們,管教孩子的三條底線不能違背,即不傷害自己、不打擾他人、不破壞環境。

1、有些事,不能慣

被慣壞的孩子有一個特點:脾氣差,並且不分場合不分時機的爆發。

家長不滿足孩子的要求,他就直接躺在地上「哇哇」大哭。

有的大人礙於面子,或者急於讓孩子安靜下來就只好妥協,這只會為自己和孩子的將來找來更多麻煩。

如果孩子的行為不及時改正,長此以往下去,很難想像孩子長大後會變成什麼樣子。

2、有些責任,孩子必須自己擔

經典繪本《我永遠愛你》中就有這樣的對話:

阿力:「如果我把枕頭弄得羽毛滿天飛,你還愛我嗎?」

媽媽:「我永遠愛你,不過,你們得把羽毛收拾起來。」

阿力:「如果我把畫畫的顏料灑在妹妹身上,你還愛我嗎?」

媽媽:「我永遠愛你,不過,你得負責給妹妹洗澡。」

這個故事中的媽媽做得特別好,她不厭其煩地保證,「我永遠愛你」;

同時又不忘強調:孩子,你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你要儘可能想辦法恢復或彌補,你的所作所為帶來的後果。

父母不能幫孩子逃避,而應該要求孩子為自己的錯誤言行承擔後果,讓孩子有面對錯誤的誠實和勇氣。

3、愛可以無條件,但要講原則

美國前總統說:「給孩子們無條件的愛。同時,給她們定下大方向和一些規矩。通常她們都會完成得非常棒。」

他曾制定了九條家規,內容並不複雜,但操作性強,而且極具意義,值得參考。

家規1:不能有無理的抱怨、爭吵或者惹人討厭的取笑;

家規2:一定要鋪床,不能只是看上去整潔而已;

家規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沖麥片或倒牛奶,自己疊被子,自己設置鬧鐘,自己起床並穿衣服;

家規4:保持玩具房的乾淨;

家規5:幫父母分擔家務,每周1美元;

家規6:每逢生日或是聖誕節,沒有豪華的禮物和華麗的聚會;

家規7:每晚8點30分準時熄燈。

家規8:安排充實的課餘生活:跳舞、排戲、彈鋼琴、打網球、玩橄欖球;

家規9:不准追星。

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都有刻骨銘心的影響。

如果說這世上有什麼育兒技巧最靈驗。

那就是父母的言行!

家長面對世界的樣子,就是孩子以後處事的樣子。

如果不想讓孩子長大變成一個「白眼狼」,從現在起,就把握好愛的分寸。

否則,孩子之後還會變本加厲,到時後悔就來不及了。

不是「孩子長大了就好了」,孩子的行為需要父母從小就管教,越長大越難管教,小時候你不管教孩子,將來他會吃大虧。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每日蒙台梭利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112/1854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