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中美博弈下 沙烏地阿拉伯再次走鋼索

對國人而言,與沙特阿拉伯的全面往來關係,應該仍記憶猶新的;從中沙大橋的貸款興建,友好農耕團與中華工程顧問公司的技術提供,一路到有台大醫療團,進入到首都利雅德的親王醫院,輪番駐診和現地做示範教學。

於上個世紀的八零年代,伊朗柯梅尼政權的成立,一度成為美國卡特總統的政治包袱!其後,伊朗與伊拉克發生兩伊戰爭,期間不僅要有沙國與美國輪番上陣,調停介入;過程當中,於兩伊軍力的再平衡,以及扶持下一個親美政權的投機考量之下,美國與沙國的關係時而緊繃對峙、偶而可能要瀕臨絕裂。

美、沙兩國交情匪淺,當然有在中東和平的利益與促成願望;但更多時候,因為策略性選擇的支持對象,甚而替換彼此的扶持對口,隨著兩伊局勢的演變自然不斷產生角色對立,雙方偶而也會有直接衝突。

尤其是在1985年前後,兩伊戰爭的當兒順勢開啟中國大陸與沙烏地阿拉伯的軍事接觸。在軍火供應的取得上,當時沙國需要有美國以外的替代來源;同時,因著回教信仰所必要的麥加朝聖,中國大陸與沙國也不斷擴大民間交流。因而順勢啟動了兩國在貿易活動的促進,以及後續洽談、展開的外交關係!

即使在台、沙有外交關係的最後幾年間,派遣退役的空軍健兒到沙國參與對葉門內戰的管控,相信是國人的共同記憶之一。終而在1990年,沙、台結束近半個世紀的正式外交,那段始於1946年的雙邊承認與使領館的陸續設立。

有趣的觀察卻是:在去年年底,因著習近平主席回訪沙國國王,一時間讓歐美主要智庫與媒體報導,紛紛著眼於中美地位的消長,以及石油戰略、人民幣價值和中沙經貿結盟的彼此拉抬。更逗趣的是,主要的涉台專家與派駐在東亞的媒體人,像是德國馬歇爾基金會的亞洲計劃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也紛紛跳入此一熱門話題來!

回溯過去五十年間,從石油美元的建立、產油國組織的調節供需,一路到美沙聯手打擊在中東地區的極端教義組織;必須承認的是,沙國的和戰手法、多方交結與切入時機,都能精準掌握和確認了其不可或缺的夥伴角色。出手的重點,就是要能贏回國家尊嚴與對中東地區的平衡維穩;而美、沙雙邊關係的重中之重,自然就是在石油價格的管理與在軍事關係上的不斷強化。

換言之,沙國的戰略考量與工具運用,出手時機都很精準且目標一致:一旦對美國的信任感和所能取得支持旦有降低,立馬要強化其政經槓桿的調度。因此,拉抬尚處於第二順位的相關國家,類似於獨立之初、二戰之前與美國的關係;甚至是挑釁與衝撞和美國所建立的能源體系,為維護其戰略地位與長遠利益做考量,都是必要且是不得不的積極手段。

總之,再次遊走鋼索的沙國,藉以深化其在多邊關係的經營與漸次推進;此番更多了一張以王儲經歷與年紀尚輕,所開展的美、沙拉鋸!沙國國王的預作傳承安排,讓37歲的穆罕默德.沙爾曼(Mohammed bin Salman)獲任為總理,反而有了在全球親和形象的提升,與在政策出牌深度上的不可預料性!更能從容展現其國家的自主意願,與遂行以國際關系所做成的避險安排。

沙國看似在中、美兩強的殊死爭奪之間,預做押寶;究其實,正是其自獨立建國以來,立國精神與重大的外交成就。既有助於取得中東局勢的主動權,和在地緣政治與中美俄三方依存關係上,有在未來動態的掌握與再次平衡。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聯合新聞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113/1854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