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政黨 > 正文

默克爾,跌落神壇

德國前總理默克爾在位時在歐洲享有舉足輕重地位,被視為西方世界的守護者。不過自從俄國發動戰爭以來,她當年的對俄政策備受質疑,輿論競相追究她的責任,讓她的光環失色不少。

默克爾,跌落神壇

德國前總理默克爾,攝於13日。

出身共產東德的默克爾(Angela Merkel)能說流利的俄語,16年總理任內與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Putin)多次交手,主導俄國與烏克蘭的和談,公認是對俄國和烏克蘭局勢最了解的西方領袖。

不過,自從俄軍全面入侵烏克蘭以來,默克爾就成為輿論眾矢之的,批評炮火主要集中在兩點,為她的政治遺產蒙上陰影。

首先,俄國2014年併吞克里米亞半島(Crimea)和支持叛軍占領烏克蘭東部後,默克爾為何只推動明斯克協議和歐盟的制裁,讓戰火暫時平息,沒有進一步軍援烏克蘭?她是否對普京過於軟弱,低估他的野心?如果當年歐洲對俄國夠強硬,建立足夠的嚇阻效果,8年後戰爭可能不會發生。

其次,即便俄國對烏克蘭領土的野心昭然若揭,為何德國還是不顧波蘭等中東歐國家的警告,堅持興建北溪天然氣2號管線(Nord Stream 2),給人只顧自己經濟利益、寧願繞過中東歐與俄羅斯打交道的印象?

尤其在她任內,德國對俄國能源的依賴持續提升。俄國出兵前夕,德國一半的天然氣、煤炭和1/3的石油都來自俄國,導致歐洲在外交上捉襟見肘,失去制裁俄國的先機。

不過,持平而論,在追究默克爾的責任前,最好先了解歐洲政治的運作原理和她權力的局限。

在德國,聯合執政是常態,總理施政受政府內其他政黨的制肘。默克爾長年的執政夥伴社民黨(SPD),冷戰年代就主張與俄國維持友好關係,相信與俄羅斯來往、增加彼此依賴是歐洲和平的保證,這個半世紀以來的外交傳統直到去年2月24日俄國出兵烏克蘭才被打破。

因此,回顧德國的對俄政策,社民黨得負主要責任。現任總統史坦麥爾(Frank Steinmeier)在默克爾麾下當過兩任外長,俄國出兵以來,出身社民黨的他多次坦承自己錯估情勢,對自己不顧美國和東歐警告與俄國交好感到後悔。

同樣出身社民黨的嘉布瑞爾(Sigma Gabriel),擔任經濟部長時力主興建北溪2號管線。他反省說,德國一直以為俄羅斯跟當年的蘇聯一樣,即使在冷戰最黑暗的年代,能源供應也沒有斷過,西歐顯然高估了向俄國購買能源的「和平紅利」。

而且歐盟重要決策需要全體成員國的同意,默克爾影響力再大也得尊重其他國家的立場。

長年擔任默克爾外交顧問的外交官霍伊斯根(Christoph Heusgen)就說,從今天的角度來看,歐盟的制裁力道的確不夠,但當時已經做到條件所能允許最強硬的程度,默克爾花了很大力氣才說服其他歐洲國家加入制裁。

戰事仍在進行中,默克爾本人不願談太多,僅利用少數幾次受訪機會為自己辯解。她堅持自己跟普京打交道並不天真,雖然明斯克協議最後只是廢紙一張,卻成功為烏克蘭爭取到時間備戰。

默克爾強調自己的決策沒有錯,檢討時必須回到當時的時空背景來看,「沒什麼好道歉的」。

無論如何,普京竊占烏克蘭領土後沒受到應得的懲罰,還繼續大賣能源給歐洲,最後得寸進尺踐踏烏克蘭,默克爾恐怕得負相當責任。她正埋頭寫回憶錄,預計2024年秋天出版,屆時這場戰爭的責任歸屬問題勢必成為焦點。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中央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116/1855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