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孫中山堅持三民主義的小故事

作者:

1924年,孫中山在黃埔軍校開學典禮演講,在場的還有蔣介石宋慶齡、廖仲愷。(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在讀中國近代史時,讀到孫中山離世前一年的敘述,往往有這樣一段:

1924年10月下旬,直系軍閥馮玉祥發動政變軟禁總統曹錕之後,致電孫中山北上共商國事,而孫中山在北上不久後卻不幸病世,使得中國統一的事業功敗垂成。

這段廣為人知的歷史中,還有著一段鮮為人知的往事。

反直三角同盟

許世英是清末民初的重要政治人物,是初代國民黨創黨的元老,曾於1916年起在知己好友段祺瑞的內閣任官,擔任內務、交通總長。許世英相信孫中山先生創立的三民主義能救中國,因此任內不斷地力勸時任國務總理的段祺瑞與南方的國民政府合作,共商國家統一大計,並以三民主義治國。但當時中國處於南北分裂對立狀態,雙方缺乏合作的契機。

在民國初年,以至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死後,中國陷入直系、皖系、奉系等各路軍閥割據的狀態,共產國際也看準時機趁虛而入。孫中山先生為了打破各地軍閥爭強的僵局,加上直系軍閥對孫中山在廣東的政府始終處於敵對狀態。孫只得將直系軍閥作為討伐對象,並與其他軍閥同盟。

自1920年開始,孫中山便派出代表與奉系的張作霖,皖系的段祺瑞談合作,最後組成了反直三角同盟,同時也秘密與直系軍閥馮玉祥聯繫,策動其反叛與國民政府為敵的直系軍閥曹錕及吳佩孚

在歷經數年的軍閥混戰後,1922年,由直系軍閥的曹錕暫時取勝,之後他更以賄選手段當上了總統。雖一時取得優勢,但遭受幾乎全國各地一致的聲討,反直三角同盟此時也漸漸地開始發揮作用。

1924年9月,由於江浙地區的軍閥衝突,進而引發了第二次直奉戰爭,在南方的孫中山準備響應,他規劃第二次北伐,讓南北一致合作。這時下野中的段祺瑞準備日後復出,然而軍閥出身的段祺瑞對國民政府卻有著許多疑慮,這時許世英便起到了協調作用,一小段插曲也就由此而生。

「三民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本質對立的對話

孫中山的盟友軍閥們都一致反共,奉系領袖張作霖任內力阻蘇共在東北的滲透。他的總司令部更懸掛著「推翻蘇聯共產主義」、「徹底摧毀共產主義」的標語。而皖系段祺瑞除了擔心權位遭奪的問題外,也對於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採取的容共政策有相當顧忌,因他堅決反對中國的赤化,這時許世英多方解釋說:

孫中山是一心救國的革命家,不會想要爭取權位,建國初讓位給袁世凱就是例證;而容共政策是在消化共黨分子,使其參加國民革命,而共產主義是沒有國家民族觀念,是剝奪人權的專制集團,尤其鼓勵階級鬥爭,與三民主義可以說是水火不容,所以統一後絕不會採取共產主義。

最後在多方協調後,北方的反直盟友們統一由許世英擔任特使南下拜訪孫中山,討論如何對付直系軍閥,南北一致進行戰略計劃。1924年10月4日,孫中山在廣東韶關接見許世英,雙方一見如故,彼此交流三民主義、建國方略,暢談數日,最後許世英提出了段祺瑞的兩個提問,孫中山都分別給了答覆。

在執政問題上,孫中山答覆說:

我一生奔走革命的目的在為國家爭取獨立自主,從不是為自己的權力打算…若段祺瑞願意實行三民主義,吾願意以政黨領袖身份支持他執政。

在共產黨的問題上,孫中山答覆道:

國民黨奉行的是三民主義,與共產主義兩者本質截然不同,今日的聯俄與容共只是一時的政策,我和蘇俄的代表曾經發表聯合宣言:我堅持中華民國只能實行三民主義,而蘇俄代表也承認共產主義不能使用於中國,這個立場非常明顯堅定,不容質疑。

得到孫中山明確的答覆後,許世英滿意地離去。臨行前孫中山打趣的對許世英說道:三民主義為我首創,未料許君對三民主義研究之深,不下於我也。許世英北上回到天津後,將孫的回答如實回復了段祺瑞,段也不再抱著顧忌心理。

1924年10月23日,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將總統曹錕軟禁,擁護段祺瑞復出執政,並與張作霖分别致電孫中山,請他北上共商國事,謀求中國統一。孫隨即應允北上。

然而孫中山此時已身染重病,不幸於隔年三月在北京離世,其壯志未酬的遺憾,深為後世的人們所惋惜。也使得中國統一的時程向後延遲了三年,才由繼任者蔣介石完成。

然而,更令人惋惜的是,當時許多的國民黨人因對共產主義認識不清,不了解「容共政策」僅僅是一個權宜之計,反而受到中共混淆認知的宣傳影響,結局是共黨一步步的附體,侵蝕了整個國民政府,最終還奪取了中國政權,讓中國超過八千萬人因共黨的統治而死於非命。這個後果,恐怕是孫中山先生當初所始料未及的。

參考書目:

《中國通史一百講》作者:陳致平嘉年出版社1977年印行

《我們的國父》杜英穆著名望出版1987年出版

《國父年譜》羅家倫主編黃季陸增訂國民黨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5年出版

責任編輯: 吳量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120/1857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