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王毅將訪歐施展「魅力攻勢」,歐洲會買帳嗎?

2020年11月24日,時任 中共外交部長王毅在日本東京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揮手致意。

中國國務委員、前外長王毅據報導將於二月中旬出訪歐洲。自去年底以來,中國一直希望改善因北京在俄烏戰爭中支持莫斯科而飽受影響的中歐關係。目前經濟面臨困境的歐洲會如何應對中國的魅力攻勢?歐洲各國又將如何面對美國針對中國採取統一行動的要求?

爭取歐洲人好感,北京調整中俄關係敘事

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援引外交方面的消息說,王毅將訪問德國和比利時,參加2月17日到19日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並與歐洲的高級官員會晤。報導援引歐洲方面的話說,歐洲已經做好準備與王毅對話。

中國還沒有確認王毅是否出訪。不過,1月18日 中共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說,中國願意加深與歐洲的聯繫。他說:「下階段,中方願在相互尊重基礎上同歐方繼續加強對話合作,共同推動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不斷取得新進展。」

如果確定,王毅此番出訪時間較為敏感。這不僅接近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一周年,也是普京準備對烏克蘭發動春季軍事攻勢的時間。分析人士說,王毅無疑會遭遇歐洲的持續壓力,希望他解釋清楚中國對俄羅斯的立場。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俄歐變成敵對關係,北京對莫斯科的經濟支持和外交「掩護」,令歐中關係承受了相當的壓力。去年4、5月間,中國曾派出特使出訪捷克和斯洛伐克等八個中東歐國家,希望改善關係,但遭到拒絕。

不過,從年底開始,北京開始施展魅力攻勢,旨在加強與西方的關係,特別是與歐洲的關係,以此改變因為親俄立場以及嚴苛的新冠清零政策帶來的孤立局面。這個勢頭似乎還在加強。

去年年底,中國接待了德國總理奧拉夫·朔爾茨(Olaf Scholz)和歐洲理事會主席夏爾·米歇爾(Charles Michel)的到訪。今年年初,中國還將接待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和義大利總理喬治亞·梅洛尼(Giorgia Meloni)的到來。王毅即將到來的出訪也應該是這個努力的一部分。有報導說,王毅希望中歐關係恢復平靜,並希望用新開放的中國經濟機會吸引歐洲領導人。

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大會堂會晤到訪的德國總理朔爾茨。(2022年11月4日)

中國的這些努力也展示在今年1月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作為針對西方政府和投資者的外交政策重塑的一部分,與先前的「戰狼」外交不同,中國副總理劉鶴等員在達沃斯論壇上展示了更溫和的語氣。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資深研究員陳寒士(Alexander Gabuev)1月18日在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舉辦的一場有關歐中2023關係展望的研討會上說,從去年年底開始,中國調整了中俄關係的敘事,希望改變歐洲人的看法。

「自G20峰會以來我們看到的魅力攻勢在很大程度上是針對歐洲人的。這些敘事都有一個俄羅斯角度,包括中國外交官說他們實際上不支持俄羅斯,或者中國可以向普京施加更大壓力,以阻止他在烏克蘭的行動中最具破壞性的行為,以防止最壞的結果,以防止升級等。然後,歐洲只需要對中國多一點包容,就可以實現這一目標。」

英國《金融時報》1月10日一篇題為「北京試圖重置經濟,贏回朋友」的文章說,為了贏得歐洲的信任,北京試圖讓歐洲人相信,在烏克蘭問題上,北京與莫斯科看法相去甚遠,他們還說習近平在重新評估與俄羅斯的關係。

報導說,不願意透露姓名的中國高級官員告訴《金融時報》俄羅斯總統普京「瘋了」,並表示,烏克蘭戰爭後,俄羅斯將成為一個「小國家」。

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傅聰年底在接受香港南華早報》的採訪時甚至說,中俄無上限的關係「被過度解讀」,俄烏都是好朋友,中歐關係也可「無上限」。

但是,習近平上個月在與俄羅斯總統普京舉行視頻會晤時還表示要加強雙邊關係。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陳寒士說,現在取決於歐洲的決策者們是否會買帳。

歐洲對中國的根本看法不會變

美國大西洋理事會歐洲中心高級主任約恩·弗萊克(Jörn Fleck)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從中期來看,中國言辭上的「美容術」不會在根本上改變歐洲人對中國的看法。他認為,2023年,歐盟27國對中國的整體看法和立場應該是越來越具有「批判性」,主要有幾個原因。

「第一,直到去年底、今年初,中國的姿態一直很強勢。……其次,歐洲從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戰爭中吸取的教訓--對第三國的依賴。還有中國對普京的『掩護』,就算不是支持。俄羅斯還處於戰爭狀態,這一直是歐洲人(對與中國的關係)日漸感到沮喪的根源。」

他說,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戰爭從根本上違背了歐洲所代表的一切,其影響還在於它讓北京在台灣問題上的強硬立場在歐洲成為更加醒目的焦點。繼美國前議長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ci)去年8月訪問台灣後,法國議員們也組團訪問台灣;今年1月9日,德國議會代表團訪問台灣,並表示,「來自北京的軍事侵略和軍事侵略威脅是不可接受的。」

台灣總統蔡英文在總統府會晤到訪的法國國民議會友台小組主席戴扈傑率領的法國議員代表團。(2021年12月16日)

最近幾年,中國和歐盟因為新疆人權、台灣以及市場准入等問題而關係變冷。

2019年3月發布的《歐中戰略展望》政策報告中首次將中國定位為「合作夥伴」、「經濟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2021年,因為互相的制裁,歷時7年談判最終完成談判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被凍結。2021波羅的海國家立陶宛對台灣示好激怒了中國,中國對立陶宛進行全面經濟封鎖,也引發了歐洲國家對中國的不滿。2022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雙邊關係更是雪上加霜,也加速了歐盟對中國的外交轉變。

不會與中國「脫鉤」,但會「去風險」

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1月18日公布的一份對880人(包括專家和普通民眾)進行的調查包括顯示,大部分人相信中國與歐盟以及一些西方國家的關係會繼續下降,並相信中國會繼續維持親俄政策,中俄經濟聯繫也會進一步加強。

值得注意的是,絕大多數受訪者支持歐盟多元化的政策,離開中國,加強對來自中國的投資進行審查,加強對關鍵技術的出口管制,並對科技合作施加限制。

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1月17日在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上的一番話可能就是歐洲的普遍態度。她說,歐盟正修正與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貿易方向,尋求「降低風險,而非脫鉤」。

中國媒體對馮德萊恩關於歐中不會「脫鉤」的言論給予了積極回應,但是很少提馮德萊恩所說的「降低風險」的說法。

在德國墨卡托中心舉行的研討會上,歐盟委員會貿易總司副司長瑪利亞·馬丁-普拉特(Maria Martin-Prat)則是這麼說的。「我們正在仔細評估我們在哪些方面依賴中國,可能對我們的安全構成威脅。我們談論的是去風險而不是脫鉤,但這將是一個重要的主題。」

馮德萊恩和馬丁-普拉特提到的「去風險」,即減少對華經濟依賴,實現產業鏈多樣化。這也是法國的戰略。法國貿易部長奧利維爾·貝希特(Olivier Becht)一月中旬在接受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採訪時說,「我們對脫鉤比較謹慎,我們正在考慮「去風險」的戰略。」

德國財政部長,來自自民黨的克里斯蒂安·林德納(Christian Lindner)近日在接受德國《世界報》採訪時雖然警告說,不要讓德國經濟與中國脫鉤,但他同時也表示,不希望德國一直緊抱中國。在未來數年和數十年裡,世界其他地區和市場將逐步變得更加重要。

德國目前正在就如何制定新的中國戰略進行激烈的討論。根據日經新聞網1月22日援引德國政府內部高級官員的話說,新戰略措辭將非常嚴厲,傳達出一個準確無誤的信息,就是要逐漸降低中國對德國商界的影響力。

義大利新總理梅洛尼也打算在今年年初訪問中國。但是,她曾公開稱義大利2019年決定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倡議諒解備忘錄是一個「大錯誤」,並誓言要審查羅馬與北京在基礎設施項目上的合作。義大利是七國集團中唯一與中國簽署了「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的國家。

美國對歐中關係的影響

不過,歐洲不與中國脫鉤的做法與美國不同。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的中歐關係研究員葛瑞(Grzegorz Stec)告訴美國之音:「美國的對華政策是由與中國的大國競爭所驅動的,中國被視為國家安全威脅。而歐洲的情況並非如此,它專注於試圖減輕中國在國際舞台上某些特定行為,不一定試圖削弱其整體地位。這造成了不少重疊,但兩種方法間也存在很大的差異。」

根據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的調查,在歐中關係上,2023年歐盟面臨三大挑戰。即歐盟能否在中國問題上達成團結,如何應對中國在烏克蘭戰爭中的立場以及如何管控來自美國要求一致應對中國的壓力。

拜登政府去年10月公布了廣泛的出口管制措施,包括嚴格限制中國獲得美國晶片製造技術的措施,旨在打擊中國獲得從超級計算機到制導武器等一切領域所需關鍵技術的能力。

目前,美國正與日本、荷蘭和韓國討論限制對華半導體出口。最新報導說,荷蘭和美國官員1月27日將在美國華盛頓會面,討論對向中國出口半導體製造設備的潛在新控制措施,並可能在月底前達成協議。荷蘭是世界領先的光刻設備製造商阿斯麥ASML的所在地,荷蘭的光刻設備對製造半導體至關重要。

但是,美歐目前陷入另一個分歧。美國總統拜登於2022年8月將《通脹削減法案》(IRA)簽署為法律,這項法案的目的是在降低美國對中國的依賴,但是也對歐盟產生影響。歐盟認為法案有「美國優先」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嫌疑。

有人擔心,美歐的上述分歧以及在對待中國問題上的策略不同可能會讓中共感到有機可趁。中共一直在鼓勵法國總統馬克龍提出的「戰略自主」。在中國駐歐盟使團的網站上,中國大使這樣說,「歐盟一直都在談論戰略自主。首先,我們支持這個偉大的想法。其次,我們真心希望歐洲國家,特別是歐洲領導人在政策中落實戰略自主,特別是在對華政策上。」

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的中歐關係研究員葛瑞認為,美歐對中共一些行為的根本看法是一致的,只是在策略上有不同。

「我不認為我們現在看到的歐洲和中國之間的事情是因為策略發生根本轉變。表面上,言辭可能有所軟化,外交溝通渠道正在重新建立。但在戰略層面並沒有太大變化。雙方都對關係的戰術穩定感興趣,將注意力集中在國內經濟困境上,但關鍵挑戰仍然存在。」

他還表示,劉鶴在達沃斯的演講在歐洲的接納程度並不高,遠不如2017年習近平在達沃斯的演講。他說,那個時候,歐洲真的以為中國會有所不同。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VO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127/1859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