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專訪王維洛:三門峽大壩遺患多 釀放水慘劇

三門峽大壩,走過近60年的歷史,原本指望帶來黃河清的工程,從「蓄水攔沙」改為「滯洪排沙」,又改為「蓄清排渾」,如今已非水庫、電站,成四不像。(Shutterstock)

1月22日,黃河三門峽水庫大壩無預警放水釀成慘案,下遊河道眾多遊客被大水沖走。官方通報稱事件致2人遇難、7人失聯。三門峽水利樞紐管理方一名工作人員聲稱,當時在執行上級調度部門的指令,調度發電機組運行。

旅德著名水利專家王維洛1月28日告訴大紀元,三門峽水庫大壩工程的水輪發電機組擔任電力調峰任務,滿足峰值需求,經常停停開開,無預警放水。

關於三門峽水庫水位調度權

王維洛表示,三門峽水庫大壩這次突然無預警放水,是黃河明珠水利水電建設有限公司接到河南省調度中心的指令,開啟水輪發電機組發電所導致。

中國水庫大壩實行分級管理制度,黃河三門峽水庫大壩工程的管理權屬於中共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其下屬機構黃河明珠(集團)有限公司,是1996年整體改制成立的國有獨資公司,也稱三門峽水利樞紐管理局。大壩工程的實際營運管理方是黃河明珠水利水電建設有限公司,是明珠集團直屬的國有控股有限公司,2009年註冊成立。

王維洛披露,三門峽水庫大壩工程在防洪、防凌期間的水位調度權歸屬黃河水利委員會;在非防洪、非防凌期間的水位調度權歸屬黃河明珠水利水電建設有限公司。而三門峽水庫大壩工程電厂部分的調度權力歸國家電網河南省調度中心。

王維洛還表示,國外的水力發電通常用於擔負基本用電需求,火力發電擔負峰值需求。水庫穩定排放水流。而三門峽水庫卻反其道而行,承擔電力峰值需求(河南省多家火力發電廠承擔基本電力需求),枯水期3到5天發一次電。水位續高之後再放水發電,發電量更高,會帶來更好的經濟效益。三門峽水利樞紐管理局每年從發電中獲利近3億元。

王維洛解釋,用電峰值需求指,如晚上6點到10點鐘用電量多,這是一天當中的峰值;冬天因天冷取暖用電量增多,屬於季節峰值。

分析:三門峽水庫大壩工程是個失敗工程

中共國歷史上只有2個工程經過全國人大審批,即黃河三門峽大壩工程和長江三峽工程。王維洛說,黃河三門峽工程是全國人大1955年全票通過,而長江三峽工程有1/3的代表沒有投贊成票。

黃河三門峽大壩工程最早由前蘇聯水利專家設計。王維洛披露,當時設計思想是正常蓄水位360米高程,總庫容640億立方米,淹沒耕地325萬畝,移民近90萬人。即陝西境內的關中平原全部被淹,逼近西安。三門峽大壩工程的首要功能是防洪,其次是發電。

「蘇聯工程師指出,水庫大壩工程是一種交換。如果讓三門峽水庫能防千年一遇的洪水,就得交換90萬人耕種的關中平原農田,這是要付出的代價。」

關中平原,也叫渭河平原,中國第四大平原,自古以來有「天下糧倉」美譽。

王維洛說,1958年工程上馬後,遇到陝西省的強烈反對。時任中共總理周恩來主持更改了設計方案,蓄水位從360米降到了330米,庫容降至90億立方米。

1958年11月,三門峽工程正式開始黃河截流,1960年開始攔洪,1961年,第一部發電機開始發電。王維洛說,1960年蓄水時就淤積了約15億立方米的泥沙,到了1964年淤積了將近40億立方米的泥沙。幾乎一半的水庫庫容被淤積滿了。這不僅起不到防洪作用,反而會引發洪水災害。

公開資料記載,1960年9月,受三門峽工程蓄水影響,黃河最大支流的渭河泥沙大量淤積,導致80萬畝良田被淹,之後水位更是猛漲不下。周圍村民被迫遷移。2003年8月27日,渭河倒灌,發生特大洪災。王維洛指出,這只是5年一遇的洪水,卻造成關中平原百年不遇的災害。

三門峽水庫大壩工程的遺患

王維洛說,造價高達13億元人民幣的三門峽水庫大壩工程失敗了,於是自1964年起開始改造,發電機全部拆除,閘門敞開,自然過流,這樣來減少泥沙淤積問題。工程原有設計功能幾乎全部報廢。

對於三門峽水庫大壩工程的失敗,中共當局歸咎於前蘇聯水利專家,但卻不敢問責。王維洛表示,因為當時如果按照「蘇聯人的設計庫容,40億立方米的泥沙還不到640億立方米的一個零頭,這是在它的預算範圍之內的。」

但是在後來的改建中,發電機組又陸續回裝。1983年,三門峽市水利樞紐管理局成立,隸屬黃河水利委員會。當年恢復了發電,同時開始截流。王維洛說,大壩的發電能力強大,它一年的發電量超過了1949年全中國所有電廠的發電量。

「當初建造三門峽水庫是為了防洪,但因為庫容太小實現不了,所以防洪功能就不要了,而它發電功能卻又撿回來了,閘門又關上了,所以三門峽水庫的泥沙淤積慢慢的還在持續當中,對關中平原的洪水威脅還是越來越大。」王維洛說。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大紀元記者夏惇侯採訪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130/1860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