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節操掉了滿地

推薦閱讀:家庭總資產1000萬的上海家庭,如果就一套千萬房產,那就是窮人家庭

1今天網上有個蠻火的熱點,叫《私募大佬董承非:1000萬資產在上海是窮人家庭》。

實際情況是,這本是董承非在某銀行活動上的一場分享,質量很高。提到這個觀點時,董特意在前面加了句「我經常開玩笑說」,而且這個觀點的上下文是在論證就是貨幣(M2)超發的大背景下,我們的資產都面臨和紙幣賽跑的問題,有些資產價格飛漲很大程度上就是稀缺品的貨幣效應

但是媒體沒管這麼多,依然熟練地斷章取義,挑出最雷人的一句做了標題。

2在財經圈,類似的操作稀鬆平常,比如春節後就有媒體說《北京樓市火爆,成交量環比翻兩倍》,但仔細一看,這個環比的比較基準是春節期間…

再比如付鵬老師前陣子在某個媒體峰會上有場50多分鐘的分享,質量同樣很不錯,我甚至聽了兩遍。

但主辦媒體給出的標題是《今年 A股不要有「6000點不是夢1萬點剛起步」的想法》…

行吧,這也能忍,畢竟是吃流量飯的,標題黨無可厚非。可點進去看文章,連演講全文都沒有,就是斷章取義的一段話,連演講視頻都是過了兩天才後加進去的,速度比 B站搬運視頻還慢…

3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我國輿論場裡有個很奇怪的公式:

專家學者+媒體報導=老百姓眼中「這人是傻 X」

好像媒體筆下的專家學者只會大放厥詞,雷人雷語,建議專家不要再建議了…

說實話,因為有過媒體從業經歷,我對標題黨是有容忍度的,但你都標題黨了,能不能受累把上下文交代清楚?好歹把全文放出來。能不能用心點在文章開頭寫個摘要或者導讀?

這種斷章取義的操作流程害了多少專家學者?讓多少嚴肅分享和學術觀點交流淪為了低智嘴炮?

4如果你真的對財經、對房子股票感興趣,可以去看仲介小哥的朋友圈、去看貝殼研究院/克爾瑞/ CRIC的觀點和數據、觀察炒房客、去看宏觀研報、去看城市數據統計、去看理杏仁、去看基金經理的路演紀要、去看賣方報告、去看買方倉位和觀點、去看市場規律的總結,去看海量的投資書籍…

這些可能都比看媒體有用得多。因為你的需求和媒體的供給是錯配的,這種錯配的根源在哪裡?

真正吃產業這碗飯的,都在一線忙著做事,在用真金白銀下注,他們不太說話,說了可能也有點專業,對大眾不友好。

而真正吃媒體這碗飯的,因為工資沒啥超額收益,真的是一幫月薪幾千上萬的「小編」,如果是地方媒體,很可能就是地方小富小貴家庭的孩子找了一份事業編的穩定營生而已。他們既沒有一線經驗,也沒精進的興趣,自身利益與資產價格也沒有太大關係…但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取標題能力,還是相當專業的。

5我們在接收資訊時,一定牢記:事實>觀點框架和邏輯>結論

遇到高質量的長文、長內容,千萬別急功近利看什麼脫水、省流、乾貨版的二手貨,因為這些加工往往會把事實和邏輯省略掉,只保留觀點和結論。

要看,咱們就踏踏實實地坐下來啃,看人家的思考、邏輯、框架。雖然又慢又累,但絕對事半功倍。畢竟我們看內容,是為了有啟發,而不是快速看完。

就好像有些人會說我今年讀了多少本書,其實數量不值得炫燿…

比知識的數量和分布更重要的是已有知識之間的連結,以及經過工作量加持後變成的經驗

6有人會說:你丫不也是媒體嗎?

不不不,兄弟你高看我了,我就是解悶段子手、下九流內容從業者、服務讀者和金主的個體戶、後腳跟部的小 V、地命海心的油膩中年男…這些標籤我都能沒皮沒臉地接著,但是媒體老師這個標籤,俺真的沒資質沒牌照呀…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老錢日日談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216/1867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