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那些不發朋友圈的人,其實過得都挺好

賈伯斯有句名言:

「不要讓別人的議論淹沒你內心的聲音、你的想法和你的直覺。」

隨著微信好友數量的增加,朋友圈逐漸變得嘈雜,少了許多往日的生活氣息。

身邊的好友發朋友圈的頻率也越來越少了,連權限也設為「僅三天可見」。

那些不發朋友圈的人,往往有著這3種心境。

真正的成熟

都是不動聲色的

很喜歡一段話:

「挫折經歷得太少,才會覺得雞毛蒜皮都是煩惱。當你經歷了越多真實與虛假,看清了世界的真相之後,反而越沒有那麼多的酸情。你會越來越沉默,越來越不想說。」

曾經,我們特別渴望他人的關注,心情有細微的高低起伏都要與人訴說,聽到閒言碎語定要逐一駁斥,費力耗神解釋一通。

隨著經歷漸長,便明白了:生活本來就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不是所有的魚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不是所有人都聽得懂你急切傾訴背後的委屈與心酸。

很多時候,與其苦口婆心地解釋,不如一笑而過,繼續過好自己的生活。

人生路遠且阻,難免會跌倒、摔跤、磕得頭破血流,想要找人傾訴,一吐苦水。

但真正的成熟,都是在沉默中練就的。

不發朋友圈,不跟旁人抱怨,不是不苦、不累、不想哭,而是在沉默中堅強、沉澱,靜靜反思與消化,把更多時間花在解決問題上。

不喧譁,不聲張,自有不動聲色的力量。

真正的朋友

不只是點讚之交

知乎上有一個熱門問題:不發朋友圈動態的人,是出於什麼心態?

有個高贊回答:「因為所有的朋友圈,都以私聊的方式發給在乎的人了。」

深以為然。

微信好友數百千,不如知己兩三。

那些掏心窩的話,自然是要傾訴給那個貼心貼肺、知冷知熱、理解自己的思想與情感的人。

張愛玲素來不愛社交,在外人看來格外高冷。可張愛玲在鄺文美面前,像個快樂的小孩,她喜歡鄺文美身上那種真誠舒服的特質。

張愛玲在給鄺文美的一封信里,這樣點評這位好友:

「你至少不喜歡做違心之論,這一點是可貴的。」

張愛玲的很多新文章,還沒出版,就發給這位好友詢問建議。而每一次,鄺文美都認真閱讀,真誠反饋。

不是不社交,而是只和特定的人交往。萬人攏,不如一人懂。

畢竟,感情的維繫靠的不是點讚或淺嘗輒止的交流。

它靠的是無數個促膝長談的夜晚,是一起並肩大笑、相擁落淚的經歷,是分享過彼此秘密與夢想的交心。

相比在朋友圈做點讚之交,想起那個人,就乾脆私聊。

在同一個城市,儘量見面,有血有肉的友情更有價值。

好的生活

在朋友圈之外

周國平說:「圈子容易給人以錯覺,誤以為圈中人都是朋友。」

很認同這句話。

週遊於應酬與交際之中,無法獲得內心孤獨的解藥,也過不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好的生活,都在朋友圈之外。

陳道明在業界的知名度和實力有目共睹,在演藝圈這麼多年,獲獎無數,朋友眾多。

但陳道明在不拍戲的時候,喜歡待在家裡讀讀書、寫寫字,彈彈琴、下下棋,或者是給妻子女兒做點針線活。

他在書里寫道:

進入中年後,我迷上了畫畫,現在最喜歡抄寫《道德經》之類的古籍。

我也會做點手工。糖人、面人,木工、裁縫,這幾項手工活我都還算拿手。

這種細緻靜雅的生活曾被一位導演調侃:「奇技淫巧以悅婦孺。」

可陳道明卻不以為然:

「不做無為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這一件件「無用之事」凝聚出的斑斕色彩,才得以映照出生活最本真的面貌,化作精神的養分,滋養著生命。

也唯有屏蔽無效社交,才能把時間和精力花在更有意義、更有趣的生活上。

活在朋友圈的人,生活未必精彩;從朋友圈消失的人,生活也未必糟糕。

在自己的世界裡,盡情為思想插上翅膀,無限逍遙,內心會越發充盈。

無論生活怎樣,都可在自己的世界享受一個人的清歡。

生活是自己的,不是過給別人看的。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讀者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225/1870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