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情感世界 > 正文

原來,人們對伴侶的最基本的需求是這個

  最近我有個閨蜜結婚了。幸福的婚禮之後,她跟我們幾個小姐妹分享說,其實這一段關係,從一開始,她就覺得靠譜,覺得對方是對的人。

  我們就問她,為什麼?怎麼感覺到的?

  她說,和這個人的相處,從一開始就特別地讓她感覺到「心裡很踏實」,包括在曖昧期也是。以前她不算是個情緒很穩定的人,尤其是碰到約會對象的時候,經常控制不好自己,患得患失,導致關係不平穩,事後又自我責怪。

  她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有某種缺陷,總是要麼把人推開,要麼需求過度惹人反感。「一到親密關係里,我就變得不像是自己了」,她說。

  但是在和這個男生相處的全程,她都覺得自己一直很像自己,是一個很合理的、穩定的、溫和的狀態。也是因此,她覺得和這個男生的發展格外順利,沒有出現她強行索取或者她賭氣推開的局面。

  是哪裡不一樣呢?

  閨蜜總結道:「可能,最大的不一樣,就是他給我一種『事事有回應』的感覺。我找他、想他、給他分享生活,他總會很真誠地回應我,哪怕不是秒回。他會告訴我,在我聯繫不到他的時候他在做什麼。如果我們正在說話,他有事要離開,他也會和我說一聲。」

  「聽起來很簡單是不是?不知道為什麼以前覺得這好像很難,其他人都做不到。」

  「還不止是如此,我如果和他提了一個什麼事,他會記得後續來『關心進度』。比如,你要做的哪件事做得怎麼樣了?比如,上周你說想吃的餐廳,我們這周要不要一起去?」

  「他並不是我遇到的男生中最有錢的、最帥的或者最有才華的,但他就是每天都讓我覺得很安心,這是一種我想要的簡單、舒服的關係。」

  聽她說完我就懂了。其實這個男生給我的這個閨蜜帶來的,是一種非常基礎的需求的滿足——「被回應」的需求。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種需求。

原來,人們對伴侶的最基本的需求是這個

  渴望被回應,是人們最最基礎的天性需求

  提到事事有回應,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沒必要,可能會想「談戀愛又不是工作,希望事事有回應是不是太作了?」事實上,大多數人低估了親密關係中「被回應」這件事和對我們關係的影響程度——影響很!大!

  我們有刻在基因里的被回應需求,這是作為人類、也包括其他高等生物的本能需求。

  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動物心理學家哈洛在猴子身上做了一系列實驗,研究院將剛出生的小猴子和猴媽媽及同類隔離開(Suomi, 1976),放進一個單獨的籠子中養育,結果發現,在這種模式下被養育的小猴性格極其孤僻,無法結交同伴,性成熟後也不能進行交配。而這種環境中,小猴子缺少的,正是來自「他猴」的回應。

  「認知閉合」的狀態讓我們舒服,反之則令我們不適。

  社會心理學家Arie Kruglanski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了「閉合需求」(need for closure)一詞,指的是我們需要從不確定的場景中找到答案,從而減輕困惑和模稜兩可(Kruglanski et al., 2018)。

  尋求認知閉合(cognitive closure)也是人類的基本需求,因為這能讓我們結束當前事宜,對事態有相對完整的、閉環的感知,不再為這件事情投入認知資源,從而擁有更充沛的精力去感受這個世界的其他部分、做其他事。

  如果無法得到認知閉合,則會讓我們總是牽掛著那件尚未結束的事,占據注意力和情緒資源。嚴重時影響正常生活。

  被回應,就能夠製造出一次認知閉合。

原來,人們對伴侶的最基本的需求是這個

  回應為我們提供掌控力和安全感,構建起向外探索的「內心安全基地」。

  回應性能夠為關係雙方帶來掌控感,讓人覺得這段關係以及關係中所涉及的事情,包括自身的情緒和狀態,都是「可控的」。

  這是因為當對方在我們發出消息後總是給到回復,會使我們在這段關係中培養「內控制點」(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的信念,即相信事態始終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但如果對方時回時不回,會讓我們覺得事情走向難以預測,由我們意志之外的因素所決定(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產生不安全感。

  對關係和生活相應的掌控力是必要的,如果人們處於一個失控的狀態下,會因為強烈的焦慮和不安全感陷入更嚴重的情緒問題,而回應性可以促進關係的維持與和諧,給雙方帶來人際安全感(胡媛艷 et al., 2014),作為向外探索的安全基地(Reis, 2013)。

  總是能給予我們回應的人,會讓我們感到對方可信任、有責任感、溫暖。

  沒有什麼比「總是能給我們回應」更能夠讓我們感受到「對方一直在那兒」。安全感的建立,往往不在於海誓山盟的承諾,而在這樣一個一個微小的時刻中。

  一個可以被預測到、一定會盡ta所能給我們回應的人,就是這個世界對我們而言溫柔的存在。哪怕回應的內容並不總如我們所願,被回應本身就是安全感最好的來源。

  如果你感覺身邊暫時缺乏能給你溫柔回應的人,可以到KY旗下的月食APP里找聊愈師傾訴。在這個安全的空間裡,ta們會全然地傾聽你、看見你的需求,並真誠地給予支持性的回應。

  但是,事事有回應真的要做到「事事」都回應嗎?

  很多人之所以會不願意「事事有回應」,其實是因為ta們對這件事本身存在一定的誤解。

  真正的事事有回應,要求雙方關注並支持對方的需求、願望、關注和目標,從而讓對方感到被重視,而不是泛濫地事無巨細地、沒有質量地回應。

  要進一步理解這個概念,我們還必要破除這幾個對它的常見迷思——

  迷思1:「事事有回應」就是每句話都要回

  不是!更重要的是回應的內容和傳達的態度。親密關係里,比起每句話都回個「哈哈哈」「嗯嗯」,經過真心的思量之後,做出「真誠的、包含你自我存在的」回復,更能讓對方知道能從你那裡得到多少支持、愛和關心。這預示了一段關係是否可以成功。

  迷思2:「事事有回應」就是要做到秒回

  並非如此,除了緊急工作事宜和特殊情況下(比如家人生病等),回應更關鍵的是準確識別對方的需求,而非對方說什麼就秒回。

  迷思3:「事事有回應」多餘且沒有必要

  不是的,事事有回應是人際關係重要的構成。心理學研究發現,回應是一個深刻的人際關係過程,具有個人內部的根源和後果,牽涉到人類心理重要的三個自我調節系統:認知、情感和信念。

  也就是說,事事有回應表示,我認為你對我而言是重要的(認知層面),我希望感受到你傳遞的情緒(情感層面),我相信我的回應對你、對這段關係都是有必要的(信念)。

原來,人們對伴侶的最基本的需求是這個

  回應的正確打開方式是——

  Tips1: 準確識別對方的需求,是回應的前提

  事事有回應的前提是識別對方傳遞的需求。有時候是實際的、物質上的需求,比如對方遇上了難題,就需要你給到可行的建議和切實的幫助。也有時候是情感上的需求,這時就需要你在情緒上「看見」對方、共情對方。

  一個簡單的識別方式就是,如果對方在敘述完事情後,後續說的是具體的困境,這就意味著對方可能需要你做些什麼,但如果對方談論的是自己的感受,或許更需要你提供一些情感上的支持。當然,你如果覺得不確定的話,也可以再問問對方,「我能為你做些什麼嗎?」

  比如,

  「我生病了,但是我買不到藥。」——對方或許是在闡述實際需求,希望你能幫ta出出主意。但如果對方說,

  「我生病了,好難受。」——這時對方需要的,或許是你的一句安慰和關懷。

  如果你也希望對方在你非常在意的事上做到「事事有回應」,你需要先弄清楚你在愛情中最看重的需求是什麼。

  Tips2: 關鍵事情、關鍵時刻做到及時回復

  事事有回應≠句句有回應。不是說對方一來找你就需要你立馬回復,而是說當對方遇上複雜事件、難以處理,非常需要你的幫助時,你需要給到對方及時的回覆。

  一般涉及到轉折性人生事件(life event)時,比如重大感情危機、親人逝世等等。當對方找到我們,就需要給到ta及時的回覆。當然也有一些日常事件也需要我們「秒回」,但這就需要我們對對方有充分的了解,判斷何種需求對ta而言是比較關鍵、緊急的。

  Tips3: 使用正確的回應方式

  回應方式也有好壞之分,敷衍、低質量的回應不僅無法為我們帶來回應的好處,反而會讓對方愈發覺得你對ta敷衍和不在意。接下來就為大家展現一些關鍵場合下,正確的回應——

  對方告訴你,ta生病了,非常不舒服,體溫40度。

  No 錯誤的回應:害,這麼點小事,我之前也身體不舒服,比你還難受。

  Yes 正確的回應:家裡有藥嗎?沒有的話,我現在馬上給你叫外賣送到門口,還有什麼需要的你及時打電話給我說。

  對方向你吐槽工作上遇到的不順心。

  No 錯誤的回應:(只回)加油哦/摸摸。

  Yes 正確的回應:摸摸你呀,具體發生了什麼啊?有什麼我能幫得上的嗎?

  對方遭遇了對象劈腿,不知道該怎麼辦,打電話向你尋求安慰。

  No 錯誤的回應:早和你說過了吧,這就不是個好人。

  Yes 正確的回應:竟然發生了這種事,你一定很不容易,你想找人說說的話,我都在。

  Tips4: 無法給到回應的時候,

  嘗試直接說明或後續補充原因

  正如上文講到的那樣,對於得不到回應的人來說,會因為認知閉合需求得不到滿足而焦慮,也可能會因此而對對方感到不滿,還可能影響到工作的績效和晉升。

  因此,特殊情況做不到及時回應時,工作上可以直接說明,這樣公司可以及時協調人手,完成工作,也不會因此否認你的可靠性。人際關係里,事後的說明,也讓家人、朋友和伴侶理解你並非不在意,而是當時在忙,不會因此影響彼此的關係。

  無論何時,一定是在自己有能力和能量的時候回應,如果你自己當下狀態不太好,更重要的是先做好自我關懷。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KnowYourself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227/1871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