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產業鏈外遷 歐美訂單流失近半;出國搶訂單 大多老闆空手而歸 他們怎麼說

美養老金總量是中國24倍 人均是近100倍;陸筆電供應鏈向越南轉移;未來中國10年增速料為2.5%

中國外貿訂單荒持續蔓延。2023年1月份,歐洲對中國訂單減少50%,北美訂單減少了40%。繼浙江、廣東之後,河南也由政府組團赴歐洲的搶訂單,效果究竟如何呢?來看看搶單老闆們的陳述。

中國完備的製造產業鏈,曾被認為是產業鏈外遷的最大屏障,不過現在也變了。不僅智慧型手機供應鏈大批轉向印度,現在連筆記型電腦供應鏈也快速向越南轉移。

美國人養老靠政府,中國人真的只能靠自己。美國養老金資產規模總量高達260多萬億人民幣,是中國的24倍,人均是中國近100倍。

沒有供應鏈無法替代的神話,繼手機後陸筆電供應鏈向越南轉移

據《芯智訊》報導,過去筆記型電腦供應鏈在完整度、成本與龐大人力需求考量下,被認為打造中國大陸以外的第二供應地的難度很高。但是近兩年來上游品牌客戶分散供應鏈風險的態度明確,下游代工大廠除廣達外,大部分都進入了越南進行布局。這也使得原本當地供應鏈不完整,生產也難有規模經濟效益的情況開始有所改變。另外,運輸成本占比不高的連接元件廠,態度也從觀望轉趨積極,成為加速越南筆電供應鏈成形的新浪潮。

報導引述市場調查機構集邦科技預估稱,今年全球會有20%的筆記型電腦來自越南製造。業界認為,隨著供應鏈分散成為筆記型電腦品牌大廠的共識,上下游零組件廠商也必然會跟著行動起來。相對於其他東南亞國家來說,越南在筆記型電腦製造方面優勢更高,除代工大廠的移轉外,還有合理的人工成本與相對較高的勞工素質。

據統計,本來在越南就有生產基地的台企連接元件廠,很多廠家在當地設廠已超過10年以上,而且都能穩定獲利。在終端應用部分,較早前去發展的台企除了一部分供應當地鄰近市場外,不少也將越南廠作為中國大陸生產基地的上游加工或備援,功能似乎是將人工最密集的產線段移往越南製造後,再送回中國工廠加工。

隨著越南成為全球第2大筆記型電腦生產基地趨勢成形,一些台商也陸續投產,並配合對美系品牌廠的供貨。外界認為,除手機應用配件外,會有愈來愈多的筆記型電腦與平板電腦供貨出自越南。

報導指出,近半年更有不少廠商計劃擴大在越南的投資計劃,其中友達、鴻海都投資台幣10億元以上,外界猜測,鴻海擴大投資越南應該是為了MacBook及iPad的產能需求。

此外,據某行業人士透露,主要的原因是在世界兩大巨頭脫鉤的背景下,米國的筆電行業巨頭惠普正在悄悄將產業鏈從大陸(包括重慶)遷往東南亞。

當然了,計劃將產業鏈遷出大陸的美資企業也不止惠普一家,前一段時間《日經亞洲新聞》便爆出新聞,戴爾便計劃大量減少產品中使用中國晶片的數量。

據說到2025年,戴爾要將五成產能移出中國。

中國外貿訂單荒持續蔓延,河南商務廳帶39家企業赴歐搶單

據《河南日報》報導,3月4日下午,鄭州新鄭國際機場出發廳,河南省商務廳帶隊,河南省39家外貿企業組團前往德國、比利時、瑞士等歐洲國家參加展會、舉辦活動,拓市場、搶訂單。此次行程重要的是參加在德國舉行的「德國國際磨削技術與設備展」。

這是繼浙江、廣東之後,又一支由政府組團赴歐洲的搶訂單大軍。

時事評論人士李思海本周二(7日)接受自由亞洲電台採訪時表示,中國的商業環境已經告別了十多年前的繁榮時代。李思海認為,中國疫情清零政策,中美關係惡化,以及政府在外資企業設立中共黨支部等各種因素,導致西方企業家對中國政府的不信任。

熟悉中國政治與經濟環境的資深媒體人何方舟,周二接受採訪時表示,中國外貿出口下降已經持續了一段時期,中國的政治制度和社會形態是導致經濟下滑的主因,這種與西方世界的差異在新冠疫情期間異常突出,也讓商家望而卻步。

出國搶訂單,大多老闆空手而歸,聽聽他們怎麼說

疫情放開後,中國沿海和內地等省份組成的貿易團紛紛到歐洲和日本搶訂單,一時間,「千團萬企,拓市場,搶訂單行動」一直占據官媒熱搜。究竟效果如何呢?搶單老闆們的陳述無疑最具真實性。

來源「論鑒視界」的文章引述上海吳老闆的話說,「其實做外貿行業的都知道,對於大客戶來講,不是見一次面就可以把訂單拿回來,這樣做只能說有點助力,立竿見影是不可能的。因為拿這種大客戶的產品訂單經歷的時間會比較長,有些甚至需要拉鋸一兩年,見一次面就能搶到訂單,這不可能。

很多訂單被波蘭和克羅埃西亞搶走了,他們也在開工廠,搶了我們很大的份額。這兩個國家都在給義大利、德國、荷蘭等國家供貨,飛升的海運成本對大家影響很大,他們交貨期是1~3天,我們絕對做不到。以口罩為例,我們的運費比貨值還要高,非常被動……」

圖:上海吳老闆

「外貿老闆們為什麼往國外跑?是因為現在整個形勢不好。海外訂單急劇下降,外資到中國投資減弱,這兩剪刀下去,外貿很難發展。如今中歐貿易持續下降,曾經10個廠家面對15個採購商,如今10個廠家的上遊資源只有5個甚至3個採購商,這樣的話,產業鏈無法匹配,意味著大量工廠要倒閉……」

最有力的證據,讓數據說話!中國產業鏈外遷,歐美訂單流失近半

中國海關總署3月7日發布的2023年1~2月貿易統計(按美元計算)顯示,進口同比減少10.2%,降至3894億美元。1~2月出口減少6.8%,降至5063億美元,與進口一樣,自2022年10月起一直低於上年同期水平。(中共官方數據報喜不報憂,實際數據可能更糟。)

中國海關數據和春季訂單總量顯示,2023年1月份,歐洲對中國訂單減少50%,北美減少了40%。

斷崖式的下跌是從2022年下半年開始的,2022年中國外貿總額6.31萬億美元,其中出口為3.59萬億美元,同比增長7.0%,進口2.7萬億美元,同比增長1.1%,貿易順差8,776億美元,進入下半年後一切都變了……

歐盟已開始重新匹配產業鏈,2019年歐洲對東南亞投資是69億美元,2021年達265億美元,暴增384%……但對於大陸市場,確有大量西方發達經濟體不斷轉移,這些,實際大家都看得到。

香港統計署數據:2023年1月進出口同時下跌百分之30.2和36.7%,不少媒體驚呼:香港外貿已跌入了70年來極值,拯救外貿刻不容緩。

其他國家呢?——新華絲路資料庫顯示:

新加坡2023年1月,外貿進出口總額同比下降1.9%,季節性調整環比計算增幅為5.7%,為866億新元(折合RMB4027.85億)。

韓國2023年1月分外貿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10.7%和7.4%。

印度工商部2月13日發布的數據,2023年1月外貿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4.5%。

2023年1月越南外貿進出口總額下跌17.3%,2月開始反彈,增速11%。

馬來西亞2023年1月進出口總額增長2.7%和1.6%。

墨西哥1月分外貿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25.6%。

美國養老金總量是中國的24倍,人均是中國近100倍

中國是世界貿易大國,貿易額占比世界的30%,但不是製造強國,輸出的主要是下游產品,科技與經濟附加值不高的產品分分鐘可以被新興製造業國家替代,過分迷戀「中國製造」會看不清世界。

改革紅利被分割完後,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和自由主義經濟學綁架原本健康的經濟生態,重GDP、輕公平、資本高槓桿、房地產泡沫4座新大山稀釋到每位國民身上最後變成了群體性壓力。

進入21世紀後,中國經濟一直呈高速發展態勢,其中有每一位國民的努力,但90%的人並沒有享受到多少發展的紅利,反而背了一屁股債,14億中國人負債310萬億,人均14萬。

再看關鍵數據,與生活掛鈎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GDP43%,處於世界下游。

此外,再看養老金。美國的養老金規模:截至2020年末,全球養老金資產規模達到56萬億美元,其中美國養老金資產超過37.8萬億美元,折合260多萬億人民幣。中國呢?中國養老金加一起是10.8萬億人民幣,而美國養老金資產規模總量是中國的24倍,人均是中國近100倍。

中國2月底外儲3.1332萬億美元,環比下降513億美元

中國央行周二公布的數據顯示,2月底外匯存底為3.1332萬億美元,環比轉而下降513.09億美元,終結四連增且不及市場預期。

專家:未來10年中國經濟增速料僅為2.5%

周日,中共當局公布了大約5%的增長目標,但沒有暗示有多少財政刺激措施。它還設定了3%的消費價格指數目標,以及5.5%的城市居民失業率目標。

知名投資專家、洛克菲勒國際集團(Rockefeller International)董事長夏爾馬(Ruchir Sharma)說,「從長遠來看,考慮到人口結構、債務,以及去全球化的不利因素,我認為中國經濟能以2.5%的速度增長,就已經很幸運了。」

Tesla再降價!全球所有汽車廠商都快被逼瘋了

毫無預兆之下,特斯拉(Tesla)周一再次宣布降價,這一次降價的車型是高端的Model S和Model X,在一連串的降價銷售下,其他品牌不管是燃油車還是電動車,生存都會越來越難。

根據特斯拉美國官網的價格顯示,特斯拉這次降價的車型分別是——

Model S基礎版:從原先的9萬4990美元降至8萬9990美元;Model S Plaid版,從原先的11萬4990美元降至10萬9990美元。

馬斯克堅決投入一體化壓鑄機,隨著壓鑄機的噸位越來越大,意味著組裝的成本越來越低,在這方面傳統車企基於原有的汽車製造技術,成本方面無法和特斯拉競爭。

特斯拉墨西哥新工廠的投資規模估計為100億美元,還將招聘10000名員工,初期年產100萬台車,目標是年產200萬台。

墨西哥的人工和材料費用均比美國低很多,因此絲毫不用質疑,特斯拉是否還能繼續降價。

阿波羅網林億綜合報導

責任編輯: 吳莉亞  來源:阿波羅網林億綜合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310/1875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