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若孩子不懂得與世界相處,所有的教育都是徒勞的

孩子出生時,世界裡只有父母。

孩子逐漸長大,會有自己的夥伴、老師,還會有愛人、同事、合伙人、競爭者……

孩子的成長,是不斷在社會中尋找自己的位置和生活方式。

而好的教育,是培養出有社會能力的孩子。

孩子會思考,才能解決問題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一書中,有個例子。

在幼兒園,亞歷克斯把自己的吸鐵石給同學喬納森玩耍。

可當他想要拿回來的時候,喬納森卻不願意了。

亞歷克斯試圖搶回來,喬納森也踢了他一腳,兩人因此扭打起來。

而她的姐姐艾莉森面對類似的場景,卻機智地化解了矛盾。

梅麗莎有一個裝有植物種子的杯子,艾莉森想和她一起玩,但梅麗莎並不願意。

面對這種情況,艾莉森沒有用暴力解決問題,而是說:「當我有了大自行車,就借給你騎。」

不料,好朋友根本不理會這個提議,依然不願分享自己裝有種子的杯子。

艾莉森問好朋友:「你要這些種子做什麼呢?」

梅麗莎說:「我想把它們種下去。」

聽到這裡,艾莉森連忙去找來鏟子,並提議兩個人一起種下種子,等開花之後,還能一起分享花朵。

艾莉森欣然接受了這個提議。

她們倆快樂地一起播種、澆水,共同守護「她們的花朵。」

像亞歷克斯這樣的孩子,沒有「解決問題」思維,通常會暴力溝通或者委屈自己,走向兩個極端。

久而久之,就會影響到自己的情緒、心態和性格,甚至未來的人際交往和事業發展。

相反,艾莉森是會思考的一類孩子。

她們明白髮脾氣是沒用的,逃避又會讓自己不開心,唯有聚焦解決問題,才能讓事情圓滿解決,讓自己如願以償。

愛因斯坦說:「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比獲得知識更重要。

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要多做引導者、傾聽者,少做指揮官、裁判員。

引導孩子做判斷,啟發孩子想辦法。

把解決問題的任務,交給孩子。

孩子會共情,才能理解他人

有這樣一個故事。

雷雷是個調皮搗蛋的男孩,經常搶其他小朋友的玩具,用惡作劇捉弄同學。

不管媽媽怎麼教育,甚至打罵,他都屢教不改。

直到有一天,雷雷的媽媽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她讓雷雷的爸爸在家裡藏了一些小卡片當作花蜜,自己和雷雷則扮演勤勞的小蜜蜂,比賽誰收集的「花蜜」多。

雷雷跑前跑後,不一會兒就收集了很多卡片,但媽媽卻在一旁無所行動。

等雷雷驕傲地準備向爸爸上交「花蜜」時,媽媽一把搶過來占為己有,還因此獲得了勝利。

雷雷很不服氣,委屈地哭了起來。

媽媽問雷雷:「你覺得媽媽的做法對嗎?」

雷雷狠狠地搖頭。

媽媽又問:「那你覺得生氣難過嗎?」

雷雷又狠狠地點頭。

媽媽告訴雷雷:「當你搶其他小朋友玩具,或者搞惡作劇讓他們難堪的時候,他們也會像你現在一樣難過和生氣的。」

通過這個「遊戲」,媽媽讓雷雷嘗試去共情其他小朋友。

雷雷也從此改掉了搶玩具、惡作劇的壞毛病。

作為家長,要讓孩子知道,這個世界不是以自己的感受和喜好為中心,每個人都有他們的喜怒哀樂和悲歡離合,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

人本主義大師卡爾·羅傑斯表示:

同理心是在人際交往中,能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孩子會共情,才能理解他人、周到行事、傳遞溫暖,

孩子有溫暖之心,才能遇見光明和愛。

孩子會表達,才能有效溝通

看過一個故事。

銘銘向媽媽抱怨:「劉欣是我最好的朋友。可她每次來我們家都霸占我的書桌,讓我趴在床上寫作業。」

媽媽告訴女兒:「忍忍吧,反正她又不每天都來。如果你真的不喜歡她,以後少來往就是了。」

爸爸得知此事,覺得不妥。

爸爸認為,「忍一忍」和「少交往」這兩種方式都是在迴避問題,建議媽媽要教會銘銘勇敢表達。

第二天,媽媽便鼓勵銘銘向劉欣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要求,讓劉欣知道自己想要和她一起分享書桌。

媽媽告訴銘銘,一味忍耐和迴避,並不能解決問題。

在發現當面溝通時孩子總是帶著情緒後,媽媽還帶著女兒一起給劉欣寫信。

之後劉欣來銘銘家裡玩,再也沒有「獨占」過銘銘的書桌,姐妹倆一起開心地寫作業。

銘銘也因此嘗到了勇敢表達的甜頭。

《可複製的溝通力》一書中說:「一個人的成功,85%來自溝通力,15%來自能力。

當孩子學會表達,很多問題便迎刃而解。

與孩子的相處中,不如多一些鼓勵和傾聽,讓孩子自信敢說;

不如少一些主觀判斷,和孩子商量著說;

不如加一些情緒疏導,讓孩子平靜地說。

願我們的孩子不羞於說「我想要」,也不怯於說「我不要」。

學會有效溝通,讓成長之路更順暢。

孩子會合作,才能互利共贏

俗話說:「獨行快,眾行遠。」

單獨行動,沒有負擔和牽絆,會走得很快;但許多人並肩合作,可以相互幫助、彼此支持,反而走得更遠。

高分紀錄片《成為你》中,講述了四歲小女孩安內肯的故事。

安內肯和父母生活在世界上自然環境最惡劣的地區之一,蒙古烏蘭泰加。

這一天,他隨父母走在遷徙的路上,當晚溫度預計會達到零下40度,他們需要在太陽下山前搭建好帳篷。

此時,每個人都要各盡所能。

媽媽讓小安內肯幫忙取一些雪回來做飯。

最乾淨的雪距離營地很遠,她一個人去有些困難。

於是,她轉身去找自己的朋友蒂斯門,讓她和自己一起抬著取雪的大鐵桶,幫助她把雪搬運回營地。

這是她第一次向家庭以外的人求助,便順利地完成了一項原本困難的任務。

因為這次成功取雪,安內肯懂得了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明白了與人合作可以比自己一個人完成更多的事情。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

「從嬰兒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的責任就是要教他們學會合作。

一個會合作的孩子,不僅在溝通上占優勢,而且在人際關係方面也會有著相對提升。

如今的教育,更多是激勵孩子比學趕超、贏得競爭,成為佼佼者;卻忘了教給孩子「什麼是合作?」「如何去合作?」。

合作,是孩子因為付出而有所收穫的過程;

是孩子由個體融入集體的基礎;

是幫助孩子把問題變小、結果變好、道路變寬、格局變大的最好捷徑。

作為家長,不妨引導孩子多做自己擅長,且能幫助他人的事情;

鼓勵孩子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尋求同學、朋友的幫助,而不是退縮放棄;

讓孩子們在合作中化解難題,也在合作中尋得共贏。

結語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我們都生活在巨大的社會網絡中。

馮曉霞教授指出:「孩子如果不知道如何與世界相處,所有的教育都是徒勞。

好的父母會有一顆「社會能力」的種子。

在孩子兒時播種,此時父母在旁,伴其快樂童年;

在孩子少時勃發,從此獨闖江湖,助其披荊斬棘。

適應社會的孩子,能解決問題,願理解他人、敢表達自我、會合作共贏。

適應社會的孩子,才能在離開父母的保護後,飛得更高更遠更穩。

願我們的孩子,有朝一日躍入人海,能無懼風雨,會陽光燦爛。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富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317/1878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