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古詩古文 > 正文

杜甫重陽節登高時寫下一首詩,被譽為古今第一律詩,讀來讓人動容

登高望遠、登高抒懷,是中國古代文人潛意識中的優良傳統,也是中國古代文學中的意象之一,這種具有深刻歷史內涵與文化意蘊的行為傳達出的往往是失意蒼茫、憂慮難排的心緒。

孔子登山望遠,就曾發出「登高望下,使人心悲」的感嘆;南朝詩人沈約也說「高台不可望,望遠使人愁」;何遜更是將愁情寄托在登山中:「青山不可上,一上一愁悵。」唐代詩人陳子昂登上幽州台,情不自禁地發出「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無盡感慨。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自宋玉將秋與悲聯繫在一起後,悲秋就成為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意象之一。

自然界的秋天寓意著人生的秋天,秋意味著時間將盡、生命變衰,秋作為一種文化原型和生命符號幾乎成為生命落幕的隱喻,這種隱喻與人世的滄海桑田、歷史的興衰變遷融合在一起。

當登高與悲秋這兩種意象結合在一起時,悲情這種感情在登高這一行為中得到強化,無盡的時間、遼遠的空間、孤獨的個體瞬間匯聚,沉重地衝擊著詩人疲憊的心靈與枯萎的生命。

詩人對人生際遇的悲嘆,對家國命運的擔憂,種種思緒在登高行為中交匯在一起,成為人類思想行為中熠熠生輝的光彩之一。

在登高與悲秋的雙重意象下產生的行為交匯與思維碰撞,往往也會成為詩人作品中永恆的主題之一,在詩詞的歷史長河中,曾湧現出了許多驚艷了時光、感動了讀者的登高與悲秋的優秀詩篇。

其中,唐代詩人杜甫的一首《登高》,更是被後世奉為經典,明代學者胡應麟力推此詩為「古今七言律第一」,清代楊倫稱讚此詩「杜集七言律詩第一」。

《登高》這首詩是杜甫在唐代宗大曆二年重陽節寓居夔州時寫的一首詩。

全詩通過詩人登高遠眺所見的秋江景色,將自己的身世之感、憂國之念以及沉重的悲秋之情與蕭瑟秋景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傾訴了詩人漂泊不定、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這使得全詩處處展現出一種沉痛而質樸的憂鬱之美,全詩慷慨激昂,動人心弦。杜甫《登高》原詩如下: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首聯寫景,大意是說: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鳥兒在盤旋。這兩句開門見山,渲染出悲涼的氣氛。

這兩句在布局上也堪稱傑作,詩人匠心獨運,詩句自然成對,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自對,如上句中的天對風,高對急;下句中的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奏感與韻律感。

經過詩人的藝術提煉,十四個字,字字精當,無一虛設,遣詞造句的功力達到了巧奪天工的程度:一個「急」,一個「哀」字非常有代入感,能使人的情思在第一時間進入詩人所營造的令人憂傷的情境裡。

詩人圍繞夔州的特定環境,用「風急」二字帶動全聯,一開頭就寫成了傳唱千古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稱,峽口更以風大聞名,秋日天高氣爽,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猿的叫聲,這空谷傳響,哀轉久絕的猿聲,聽來令人動容。

詩人藉助猿的哀鳴長嘯呼出心中的悲鬱之情,猿的哀鳴與詩人人生境遇的哀傷相互滲透,可謂是以哀景襯哀情,而愈顯悲涼之氣,儘管如此,詩人心中鬱結的悲情還是難以消除。

接著,詩人將溢滿於胸的、無處排遣的苦悶情緒寄托在飛鳥的意象中。「渚清沙白鳥飛回」這一句描繪的是一幅冷淡慘白的畫面,飛鳥在一片蕭瑟的荒無人煙的沙洲之中飛舞盤旋,而從整幅畫的構造視角來說,這是詩人近距離的視聽感受,也是一幅視野相對狹窄的山水畫卷。

鬱結在詩人心中的悲情是什麼呢?原來寫這首詩時,杜甫寓居夔州,他已經闊別家鄉多年,他此刻回鄉的衝動格外強烈,由於夔州地形的關係,只能走長江水路。當時時令已是重陽,長江進入枯水期,夔州境內瞿塘峽有灩澦堆,枯水期船很難通過。

要回去只能等待來年夏日的豐水期。這樣還要近一年的時間,所以詩人心中十分急切。一想到歸期無望,不禁悲從中來。在這個客居他鄉的重陽節里,詩人萬般無奈之下,選擇登高抒懷。

登高望遠,能使人在天地宇宙的參照下體悟到個體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暫,高台之上常表現出大致相同的生命心理狀態:孤獨、寂寞、憂憤、哀怨。

個體生命的有限性、時不待我的緊迫感與人生道路上的種種落魄失意交織在一起,構成了詩人登高時巨大的情感落差和種種悲劇性的情感體驗,詩人於是喟然長嘆乃至愴然淚下。

頷聯承接上句,詩人的哀傷情緒一直在蔓延著。蕭蕭落木,在意象上暗喻落葉歸根,落葉歸根,而詩人卻困躓夔州,徘徊不前,歸家無望,這樣寫既襯託詞人內心的悲情,也是對開篇句中的哀情的補充。

這兩聯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徵。詩人仰望天際,只見蕭蕭而下的木葉;詩人俯視晴川,只見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詩人也抒發了自己深沉的情懷。

杜甫從大處落筆,不作局部刻畫,使得畫面景象宏大,氣象開闊,詩意也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想到草木零落的景象和長江洶湧澎湃的景象,也無形中傳達出時光流逝,詩人壯志難酬的傷感。

頸聯既點明自然的季節,又點明生命的時序。而且還點明了抒情的方式是登高遣懷。因為詩人在現實的世界中感受不到溫暖,人生多半是離家萬里、客居他鄉,飄零寓居,更何況現在是年已過百,疾病纏身,鄉愁愈加襲人。

秋的蕭瑟與悲涼在詩人目力所及的範圍,甚至在詩人遙想的空間,都透著徹骨的悲涼。詩人將自己的情感體驗和人生際遇融進傷感的詩歌中,所以在前兩聯所描繪的壯闊秋景是詩人心中深沉的悲涼的外化。

雖然悲秋是古代詩人常用的意象,但秋天不一定非要用悲傷來形容,然而在詩人眼中,他滿眼都是蒼茫寥廓的秋景,這讓詩人不由想到自己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的處境,故生出無限悲愁之緒。

詩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獨愛登台的感情,概括進詩句中,使人深切地感到了詩人那跳動著的感情脈搏。

詩人的羈旅愁與孤獨感,就像落葉和江水一樣,推排不盡,驅趕不絕,情與景交融相洽。詩到此已給作客思鄉的一般含義,添上久客孤獨的內容,增人悲秋苦病的情思,加進離鄉萬里、人在暮年的感嘆,詩意就更見深沉了。

孤獨的詩人在重陽節登台原本是為了排解佳節思親思鄉的苦痛,但是登高望遠所見之景沒有能夠寬慰詩人那顆苦痛的心靈;相反,這悲涼蕭瑟的秋景和聲聲的猿鳴將詩人的愁推到了極致,正所謂這萬古愁盡在不言之中。

此聯是詩人一生坎坷命運、顛沛流離生活的集中寫照。杜甫從空間、時間兩處著筆,把飄零寓居的羈旅愁思和暮年多病又獨自登台的感情,融入雄渾闊遠的對句之中,可謂情景交融。

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詩人老態盡顯。詩人一生的困頓潦倒都濃縮在「艱、難、苦、恨」四字中,這四字頓挫起伏,詩人鬱悶的心情,一字一頓地吐出,其苦之狀難以形容。

詩人一人登台,獨自飲濁酒,並無親朋好友相伴,此情此景下,詩人慢慢舉起解愁的酒杯,身體的不適、心情的苦悶、處境的艱難,使得昔日可以借酒消愁的杜甫都難以下咽,一個「新」字突出了此次詩人登台的苦痛。

《登高》一詩圍繞欲回家鄉而不得的悲哀來寫,意象鮮明,構思精巧,情感深沉,既體現了唐詩的氣象,也創造性地將抒寫客愁發揮到極致,是杜甫詩歌藝術性高度的標誌。

全詩以壯闊淒清的秋景開始,最後歸結到人生暮年的詩人形象上,秋景的淒清與人生的悲涼相互呼應,詩人越發顯得衰弱渺小、無依無助,不用「悲」難言其苦狀。

杜甫的《登高》不僅僅是詩人的感傷與抒懷,更是詩人年老體衰,孤苦無依時,他一生的執念與他終生為之追求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破滅時的心聲。這時,體弱多病、風濁殘年的詩人已無力為理想疾呼,只剩在生存邊緣掙扎的悲愴。

寫完這首詩的3年後,一代詩人杜甫帶著無盡的遺憾,在「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的無盡淒涼中與世長辭。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小話詩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317/1878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