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溫度的家庭里,沒有擰巴與委屈。
前兩天,在熱搜上看到一件事情。
孩子用自己的壓歲錢,給媽媽買了一個新手機。
可當他滿心歡喜掏出來送給媽媽時,媽媽卻以「浪費錢」為由,把孩子痛罵了一頓。
男孩不斷解釋,「也不貴」、「就是我的一份心意」,聲音卻被媽媽的怒罵壓得一點點小了下去。
最終,這次驚喜,以媽媽去店裡退掉手機結束。
有網友說,給媽媽買新手機這件事他一定期待了很久吧,男孩該多傷心啊;
也有人說,這個媽媽以後再也不會收到孩子用心的禮物了;
還有人感嘆:代入感太強,這就是中國式父母……
這件事情,看似是一個「我給媽媽送禮物她卻大罵我一頓」這種小事,但背後卻隱藏著中國家庭的一個普遍問題:
我們中的許多人,終其一生都沒學會如何對待被愛這件事。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家庭關係里,愛需要給予,更需要接受。
當你試著打開愛的接收器,才能獲得舒適的家庭關係。
01
接納父母的給予,是最好的孝順。
曾在知乎看過一個問題:有哪些瞬間,讓你重新認識了「孝順」這件事?
博主@南希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今年過年從老家回程時,父母照舊為他準備了許多特產。
肉、米、油,各種自家的蔬菜,在院子裡堆成了山。
媽媽忙著往車裡搬時,他不停地絮叨:
「媽,肉不用這麼多,我吃不了多少,放著會壞的;這些米啊油的,就不帶了,超市哪裡不能買到……」
媽媽的動作慢了幾分。
見他還在繼續說,媽媽乾脆把東西一扔,一聲不響回屋了。
就在他看著院子裡的東西左右為難時,父親的一句話,給了他深深的觸動:
「孩子,你看你現在出息了,父母老了,不中啥用了,這些小東西,也是我們的一點心意……」
他心中一驚。
這些年,他的確給家裡添置了許多東西,每到過節都會給父母零花錢。
卻沒想到,這些給予,卻令父母愧疚。
父母覺得自己老了,不中用了,淨給孩子添負擔了。
曾經天不怕地不怕的父母,唯獨怕自己的孩子不再需要自己。
想起網上有位教授,他在母親80多歲高齡時,依舊會讓母親洗碗。
旁人不解,他卻說:「我讓她洗碗的目的不是讓她幹活,只是要讓她覺得我很需要她,那樣她一整天就會過得充實。」
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孝順?
大概就是即便你長大了,獨立了,也要讓經常父母感覺到,你仍然需要他們。接受父母的給予,讓他們延續「愛你」這件事,才是對父母最好的孝順。
02
接納伴侶的付出,是最深的親密。
有位心理學家曾說:「感情像蹺蹺板,需要平衡。」
親密關係里,如果總在一味付出,難免會委屈,心裡的怨氣多了,婚姻危機也就跟著來了。
看過一檔婚姻情感節目。
妻子吵著要離婚,說自己在家任勞任怨,丈夫卻對自己漠不關心。
丈夫也為自己叫屈,說自己每次想關心妻子,都以一句「不需要」去擋了回去:
他想做飯,妻子嫌他把廚房弄得亂糟糟的;
他帶孩子,妻子又覺得他的教育方式不對。
他情人節買花被說浪費,平時準備的小驚喜被看做「無聊」。
久而久之,丈夫也心灰意冷。
情感專家說:「丈夫懂得主動關心妻子,但在妻子這裡,接收愛的信號被掐斷了,因此你們的溝通出現了阻礙。」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做被愛無能,即從來都是習慣付出,卻沒有能力去接住別人的愛。
就像節目中這位妻子,她總以不斷付出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因而推開了丈夫想要伸出的雙手。
幸福的婚姻,從來不靠單方面「犧牲」來維繫。
敞開心扉,坦然接納被愛,才能讓感情溫暖綿長。
最近讀《平美如棠》,被兩人平淡光陰中的柔情與愛意深深打動。
在平如眼裡,愛美棠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
對於丈夫的愛,美棠則選擇全盤接收。
年輕時他們分隔兩地,平如寄來的信件,美棠都會悉心收藏。
老年時他們朝夕相伴,兩人去買菜時平如從不讓美棠提重物,美棠也樂得清閒,兩手空空笑嘻嘻地跟在丈夫身後。
這種「理所當然」的接受,讓兩人攜手走過幾十年,締造了一段浪漫的愛情神話。
心理學家馬丁·賽力格曼曾說:
與愛一樣,被愛同樣是一種能力,但我們常常只關注了前者而忽略後者。
承認自己的需求,全心全意感受被愛,你在這段關係里才是舒展的,才能獲得真正的安全感。
03
接納孩子的愛,是最好的成全。
黃執中曾在《奇葩說》中,講了一個媽媽愛吃魚頭的故事。
大意是說,有位媽媽吃了一輩子的魚頭,孩子每每讓她吃魚肉,媽媽都會說自己不愛吃。
但她卻在臨終前告訴孩子,其實自己不喜歡吃魚頭,只是想把魚肉都留給孩子。
這位媽媽,自己委屈了一輩子,也讓孩子餘生都在愧疚中度過。
黃執中說,其實這個故事應該還有另一個版本:
孩子邀請媽媽吃魚肉時,媽媽欣然接受,然後告訴孩子,媽媽也喜歡吃魚肉,我們一起分享好不好?
當了父母后,我們好像忘記了被愛這件事。
我們總覺得,愛孩子就是要不停地給予,但學會接納,在親子關係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就像那個趁著假期幫父母賣菜的9歲男孩。
當他主動提出想要幫助父母時,父母也樂意接受孩子的好意。
假期里,孩子每天凌晨四點起床幫父母幹活,跟著父母奔波,但你從他亮晶晶的眼神里,能看出他內心的充實與滿足。
就像那個考上北大後,因為一句「終於有時間幫媽媽幹活」而走紅網絡的鐘朋辰。
當他主動給媽媽送飯、替媽媽打掃時,媽媽並沒有以「學習好就行」為由,拒絕他的幫助與照顧。
孩子在風吹日曬中,看見了父母的汗水與操勞,因而懂得了責任與擔當。
作家畢淑敏曾說: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愛孩子,一定讓他從力所能及的時候,開始愛你和周圍的人。這並非是成人的自私,而是為孩子一世著想的遠見。」
父母大都習慣了為孩子付出。
但接納孩子的愛,也是我們需要練習的功課。
從今天起,希望你能在孩子向你表達關心和提供幫助時,大方地接受,真誠地表達自己的喜悅、欣慰和對他的讚賞。
適當「自私」,坦然接受孩子對我們的付出。
如此,你與孩子才能建立深層次的連接,也能讓孩子學會溫柔地對待世界。
▽
作家林語堂說:家庭是世界上唯一可以不設防的地方。
一個有溫度的家庭里,沒有擰巴與委屈。
家中的每一個人,都能全心全意去愛,也能大大方方接納被愛。
家人彼此坦誠相待、相處舒服,讓愛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