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一百年後的讀書人孔乙己,不僅被官媒教做人,還遭到了社會的批判

01

1924年1月12日,被後人評為「副刊之王」孫伏園在《京報副刊》上發表了《關於魯迅先生》一文,文章裡頭有一段話,作為魯迅的學生,孫伏園曾經問過先生,《吶喊》中哪一篇最好。

魯迅的回答是:孔乙己。

無論是我們小時候的課本,還是如今的百度,對於魯迅先生偏愛的《孔乙己》都有清楚明白的註解:

該小說描寫了孔乙己在封建和科舉制度毒害下,迂腐不堪、四體不勤,最後被封建地主階級所吞噬的悲慘形象;揭露了當時社會的「吃人」本質,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意義。

魯迅先生沒有想到,《孔乙己》留給近乎一百年後的網際網路時代,之前是「茴香豆的茴字的四種寫法」,「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的梗。

到了近年,當代大學生驚奇的發現,找工作時面對的困境,根本就不是之前以為的「專業不對口」的問題,而是活生生的學校教育體制與實際工作狀況的嚴重錯位,赤裸裸的付出與回報存在不可逆的嚴重剪刀差問題,是難以調和的結構性失業問題。

這種現實與書本落差之大,讓他們懷疑人生:

「都說學歷是敲門磚,但慢慢我發現它也是我下不來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脫不下的長衫,如果我沒有上大學,那我一定心安理得地去打螺絲,可是沒有如果。」

魯迅先生更沒有想到的是,這本來只是當代大學生發現「孔乙己竟是我自己」後的一點點不甘心的自嘲與哀嘆,卻生生的被某些官媒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痛批說:

孔乙己之所以陷入生活的困境,不是因為讀過書,而是放不下讀書人的架子,不願意靠勞動改變自身的處境,長衫是衣服,更是心頭的枷鎖。

最後理所當然的升華了主題:

當代有志青年絕不會被困在長衫中。

從雞你太美爛梗到脫不下來的長衫,再到《好好干,日子會越來越甜》、《靠力氣賺錢心裡才踏實,是無數平凡人的生活信仰》毒雞湯,以及因此誕生的保時捷718卡宴的世界名畫,再到為了避免當代青年躺平,激起大家努力奮鬥的熱血,CCTV8播出「女主是窮人,在北京打工,通過自己的努力,終於得到了北京二環的中心大樓旁邊的一套四合院」的勵志科幻片《心想事成》

官媒越缺什麼就越宣傳什麼,但這一屆年輕人的病是窮,並不是傻,他們不買帳了。

於是,越宣傳什麼就越適得其反,以往清一色的大拇指或者「支持」、「持續關注」,變成一面倒的憤怒與吶喊。

官媒痛批孔乙己文學的文章下面,三條點讚3W+的評論。

落實一下勞動法,解決工人們真正的困境,謝謝!

第二條是:

歸根結底是普遍996甚至007造成的,大學生們畢業後,努力工作,無休止加班,最後老闆的錢袋子越來越鼓,而大學生們呢,沒找到適合的工作,沒掙到應得的工資,沒享受到應得的假期,最終身體也搞壞了,這不能怪大學生們推崇起了孔乙己文學。

第三條則只有短短六個字:

脫過了,沒啥用。

02

我有個朋友就是官媒寫手,從去年開始,她就委屈兮兮的問,為什麼分明是元氣滿滿的正能量文章,後台卻是罵聲一片,我給她的答案也很簡單:

群眾已經過河了,你們官方媒體還在摸石頭。

小姑娘還是太年輕了:

她沒有真正走入人民群眾當中去,所以根本就不明白「祥子為何不拉車了」,更不明白當代年輕人為何被困在長衫裡頭?

高高在上,俯視人間的她們,不僅脫離了人民群眾,甚至連百度一下都懶得動手。

所以,連魯迅先生這篇文章的精神內核的邊都沒有沾到,當初孫伏園也問過先生為何獨愛《孔乙己》,魯迅給出了一個理由,孫伏園記錄了下來:

《孔乙己》主要用意,是在描寫一般社會對於苦人的涼薄。

可,到了官媒這裡:

社會的事實問題,被輕飄飄地轉換成了當代大學生的個人心態問題。

按照這個神仙邏輯,狗哥忽然有了一個偉大的發現:

白毛女被人欺負,是因為他爹楊白勞不努力種地,導致家裡太窮,窮就受欺負。

張嘎去當兵,是因為他家境貧窮,還不好好讀書,只能去當兵。

三毛去流浪是因為三毛的爹媽沒有本事,沒能給他買個大House,才不得不孤苦伶仃的四處顛沛流離;一直拉車,最終還是沒有一輛屬於自己的黃包車的祥子,是因為他不僅不努力,拉車不夠快,還將夢想定得太高了。

日子沒有越過越甜,也是因為大家都沒有好好干。

而狗哥花光了一家人半輩子的所有努力,買到了爛尾樓,是因為他不該莫名對綠地這個國企產生了信賴,是因為他挑房子的眼光不行。

其實作為官媒,宣傳工作是必須要做的,正能量與宏大敘事,大家都能理解,但是你不能當代青年分明已經拼了命去努力,被說成「小鎮做題家」,還被冠冕堂皇的教育:

三代人的努力,憑什麼輸給你一個人十幾年的寒窗苦讀。

不能在他們面對高房價、高稅收、高負債、低收入、996、被動躺平的時候,就說:

鹹魚思想要不得。

不能在他們好不容易從千軍萬馬中殺了出來,考上了一本大學,因為不甘,因為想保留最後一絲體面,拒絕從事不需要學歷就能幹的底薪工作,就被嘲笑「困在脫不下的長衫里」

不能在他們認清現實後,放棄也曾讓自己熱血沸騰的理想,為了活下去,去送外賣、送快遞、跑滴滴、搬磚的時候:

「建議可以把多餘的房子租出去」、「暫時找不到工作可以先去結婚生孩子」

不能在他們好不容易結了婚,被迫雞娃的時候,要求生三胎,不然就要:

適當懲罰不生孩子的年輕人。

不能在他們卷也不是,潤也不是,只能偶爾來到幽靜的寺廟,看一眼慈悲的佛祖,以求得內心的些許寧靜與慰藉,就被罵「不上課,不上進,只上香」,然後堂而皇之的告誡:

奮鬥才是年輕人的底色。

不能在年輕人盼著工作的時候,用大量的裁員或者失業告訴他「35歲就沒有職場競爭力了,要提前做好退休計劃」,然後在當年的年輕人漸漸老去之後,再告訴他「養老有問題,65歲才能退休」。

不能對各路專家或人大代表,諸如小康集團董事長張興海「建議年輕人多進廠打工,才有助於製造業的發展,不能只考慮個人收入」、上海市商會副會長丁紅佐「66至79仍然是中年,要鼓勵60歲以上的中年再就業」、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董藩「堅決不能取消預售制,因為預售制能減少爛尾樓」、再到著名經濟學家李劍閣的「我們不能提高勞動者的工資,低工資是我們的優勢,而老百姓的工資太高了,應該降到合理水平」等等等等各種逆天言論視而不見,卻對毫無話語權的年輕人的種種無奈自嘲口誅筆伐。

不能一寫就是讚美,一問就是不給,一提就是風險,一談就是精選。

不能將所有的話都說完的同時,還將所有的社會現實問題盡數神隱,然後就是經典的:畫家不知漁家苦,好作寒江釣雪圖。

也別覺得委屈與不理解,很簡單:

自古以來,既要當婊子又要立牌坊者,皆會招人唾罵!

03

其實,不只是某些官媒,某些單位同樣如此。

2018年,西安航天動力研究中心的設計師張小平離職了,他們單位發了一封公開信,痛批張小平離職帶來的巨大損失:

張小平個人的離職,對這四型發動機的方案論證及研製工作,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會影響到我國載人登月重大戰略計劃的論證與策劃工作。

他們只知道批評個人,教人反思,卻從來不檢討自身,反思自己,既然是擁有如此影響力的科研人員,為何對他開出的年薪,只有:

12萬!

是的,魯迅筆下寫過很多苦人,比如閏土,比如阿Q,比如祥林嫂。

但他從來不歌頌苦難,從來沒有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去諷刺去挖苦那個時代的苦命人。

魯迅筆下的百姓幾乎都是麻木的,但他從來不將這種麻木歸咎於人民本身。

而孔乙己的悲劇不是他個人的咎由自取,他寫《孔乙己》批判的更不是孔乙己這個個體:

而是批判當時社會對他的「涼薄」。

先生萬萬沒有想到:

一百年後的讀書人「孔乙己」,不僅被「文章寫盡太平事,不肯低頭見蒼生」的官媒教做人,還反過來,遭到了社會的批判!

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風聲島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325/1881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