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半導體產業傳奇人物摩爾去世,摩爾定律還活著嗎

3月24日晚,半導體產業傳奇人物、英特爾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在位於夏威夷的家中去世,享年94歲。在英特爾公司和貝蒂·摩爾基金會的聲明中,94歲的戈登·摩爾「離開時」很平靜。

戈登·摩爾是頗為典型的「知行合一」式企業家:在商業世界,他於1968年和羅伯特·諾伊斯共同創立了英特爾,並成為半導體世界的「超級巨人」;在理論界,戈登·摩爾的摩爾定律幾乎成為半導體產業的「底層代碼」,對產業走向有關鍵影響。

對今天正處於創投熱的晶片世界而言,戈登·摩爾還有另一重身份:他是這個世界上因為半導體獲得巨額財富的標誌性人物之一。在2022年胡潤研究院公布的全球富豪榜中,戈登·摩爾在所有半導體行業企業家中以630億元身家名列第四。值得一提的是,在半導體富豪中,財富額排在第一名的是NVIDIA創始人兼CEO黃仁勛

戈登·摩爾在「如何花錢」方面,也給今天和未來的半導體新貴們做出表率:戈登·摩爾和夫人貝蒂·摩爾於2000年創立了「戈登與貝蒂·摩爾基金會」,基於基金會他們完成了涉及23億美元的終身捐贈,並對貧困地區廣泛投資。在2022年《福布斯》的統計中,戈登·摩爾和他的夫人在「全球累計捐贈總額」排行中已經名列第十。

這可能是科技真正美好的一面:不僅便捷人類的生活,也能創造財富,還可以德行賦予財富更高的意義。

早年的戈登·摩爾其實走的是「窮小子逆襲」劇本。

1929年戈登·摩爾生於美國加州舊金山佩斯卡迪諾。在佩斯卡迪諾,摩爾家族是典型的窮人,在20世紀初,這個家族沒有足夠的錢送孩子去大學或打入當地上層社會。戈登·摩爾的父親是摩爾家族轉變的關鍵人物,他17歲就失學,為了照顧家人他不斷打工賺錢。憑藉勇氣和人品,戈登的父親在當地形成了好口碑,並成為了警察。也是憑藉人品魅力,戈登的父親結識了一位「美漂」女孩:在當時的舊金山,有很多從歐洲遷往美國的「美漂一代」,戈登·摩爾的母親就是這樣的人,她出生於義大利佛羅倫斯,只有中學學歷。戈登·摩爾就是出生在這樣的家庭里,他沒有高管母親,也沒有設備齊全的車庫。

影響這位半導體傳奇人物的關鍵節點發生在其11歲。在一起(電視劇)去鄰居家做客時,戈登·摩爾看到了一套化學實驗設備,他頗為驚奇,並自此對科學產生強烈興趣。他經常動手做實驗、搞發明,並夢想成為化學大師。

戈登·摩爾的科學夢持續到了高中,隨著其父在警界職位攀升,戈登·摩爾在雷德伍德城(又稱紅木城)完成了高中,並考上了加州伯克利分校化學專業。在1954年戈登·摩爾拿下了物理化學博士學位,這是舊金山摩爾家族走出的第一個博士。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大學中,戈登·摩爾和日後的妻子貝蒂相識並相愛。在美國科技圈裡,這對夫妻是極為罕見的從大學牽手直到人生終點的深情伉儷。

博士畢業後,戈登·摩爾選擇了科研。他成為普林斯頓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的研究員。他有一份相當體面的收入:當時他論文的稿費是每個單詞5美元。直到1970年,一個收入中上游(電視劇)的美國工人標準年薪也只是5.5萬美元,戈登·摩爾一篇長論文已經可以讓一個工人家庭過上幾個月好日子。

但戈登·摩爾迷茫了。他覺得自己當時的研究方向「火焰分光光度分析」對社會的實際價值比較有限。

轉機發生在1956年。當時,電晶體發明者、諾貝爾獎獲得者威廉·肖克利創立了肖克利半導體公司,並邀請戈登·摩爾加盟。這次跳槽對戈登和半導體世界都意義重大。

這是一個「人挪活」的故事。在肖克利公司里,戈登認識了8個朋友:他們對公司暮氣沉沉的規章制度不滿,對肖克利科學家的「學術思維」意見很大。平時,這八個人經常聚會,討論一些公司不想嘗試的方案、思路。公司里其他人稱呼這八個「狐朋狗友」為「叛逆的八人」。而在這八個人里,就有後來戈登·摩爾一生的夥伴諾伊斯。

諾伊斯是這八個人的帶頭大哥。他帶頭辭職,並帶領八個兄弟創業。他們拜訪了36個潛在投資者,在被拒絕35次後拿到了3600美元。而此時諾伊斯帶領八人建立的公司就是日後聞名遐邇的仙童半導體。

1965年,身為仙童半導體研究開發實驗室主任的戈登·摩爾應《電子學》雜誌邀請,寫一篇名為「讓積體電路充滿更多元件」的稿件,並預測未來十年產業發展。在這篇稿件中,戈登·摩爾對元件複雜性和時間的線性關係進行了推斷,並表示:「最低元件價格的理雜性每年大約增加一倍,這一增長率在未來十年內幾乎維持一個常數。積體電路上的元件密度大約每年翻一倍。」

這個描述被總結為「摩爾定律」:它揭示了積體電路性能、價格與時間的關係,對半導體產業的研發投產、發展規劃形成巨大影響。

在摩爾定律提出後的三年,1968年諾伊斯和戈登·摩爾再次「跳槽」。為了擺脫複雜的仙童董事會和分公司、母公司之間的「宮鬥」,諾伊斯帶領戈登·摩爾創立了新的半導體公司,這正是日後聞名遐邇的英特爾。

在這次創業中,諾伊斯和戈登·摩爾準確地把握了「記憶體晶片」「動態隨機記憶體」這兩個機會,他們接連推出3010、1101兩款記憶體晶片,以及1103這款現象級動態隨機記憶體。這是一場顛覆式創新,在記憶體市場上,當時主流產品是舊技術框架下的磁芯記憶體,英特爾的動態隨機記憶體不僅擁有1KB的空間,更有遠低於磁芯記憶體的價格,於是英特爾的產品迅速搶占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戈登·摩爾的定律,正是他們在實戰過程中的「真知」:當時在英特爾的研產模式中,它們基於摩爾定律的規模安排研產周期,並巧妙地把利潤投入到最具性價比的產出之中。這成為英特爾最終成為產業龍頭的核心邏輯。

隨著技術進步,戈登·摩爾也在不斷總結新的規律。距離摩爾定律提出十年後的1975年,戈登·摩爾對這一描述進行了修改。他在提交給國際電信聯盟IEEE學術年會的論文中指出:「積體電路上的元件密度每年增長一倍,一描述的增長率應該修正為每兩年(或24個月)增長一倍。」值得注意的是,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就有人把摩爾定律中的「時間」描述為18個月。在1997年,戈登·摩爾在與《科學美國人》溝通時特地闢謠,表示自己從未提過「18個月」這一說法。

1975年的這次修正,與戈登·摩爾身份變化也有關係:1974年戈登·摩爾正式成為英特爾總裁、CEO。站得更高,看的更准,戈登·摩爾更系統地梳理了公司研產計劃,並將「規律」描述的時間進一步精準化。

一路頗為順利的戈登·摩爾也打過敗仗。

1981年英特爾公司的8087晶片與日本松下的3200晶片在市場上正面開戰,誰料日本一更低價格迅速滲透市場。面對日本松下的價格大戰,在一年的時間裡英特爾8087的市場價從28美元暴跌至6美元。

但禍兮福所倚。這場慘敗成為了英特爾轉型的節點。正是從這一年開始,戈登·摩爾把微處理器(CPU)視作公司未來,開始大舉投入。甚至在當時媒體描述中,英特爾被視作「豪賭」。回過頭來看,戈登·摩爾給這家半導體巨頭打下了「稱霸基礎」:正是由於20世紀80年代英特爾在CPU領域的投入,伴隨個人電腦市場爆炸式的發展,英特爾成為絕對龍頭。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英特爾和微軟以「同盟」姿態迅速鯨吞市場,成為當時的財富神話(電視劇)。

不過戈登·摩爾此時已經「深藏功與名」,1989年戈登·摩爾從英特爾董事會主席位置上退休。此時距離他「放棄化學夢,投身半導體」已經過去了整整33年。

對今年風頭正盛的晶片世界弄潮兒們來說,戈登·摩爾不只是一位偶像。終其一生,戈登·摩爾保持了科學家精神,雖然身居公司高位卻一直沒有放棄學術研究。他又是一個極具代表的管理者,在他掌舵英特爾之際,他力排眾議砍掉了公司主產品,豪賭趨勢型產品,他的眼光和判斷力遠超一般的企業經營者。

以及,他也是一個頗具幽默感的人。

在2008年的一次交流時,戈登·摩爾被問:「您的什麼成就可以成為傳承?」。

他略加思索後表示:「只要不是摩爾定律,其他都可以。」

對於摩爾定律的有效性,戈登·摩爾本人看得很開。他甚至公開表示,「沒有摩爾定律,產業仍會像快速發展」、「繼續向下推進新的製程節點正變得越來越困難,我不知道摩爾定律還能持續多久。」

在2016年比利時的全球科技論壇上,已經87歲的戈登·摩爾特意從夏威夷的家中飛到比利時參會。在這次會上,他對於自己的預測能力也做了總結:「你看看我過去的預測,就知道我的預測向來不靠譜。我錯過了PC,錯過了網際網路,還有很多事情我都無法預測。預測未來的創新是個無比艱巨的任務,我會留給別人。不過,我希望看到一個更智能的社會。」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虎嗅APP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326/1881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