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驚人的「沉沒成本」:及時止損,才是成年人的高配

不懂止損的人,往往只會損失更多。這就是經濟學上所說的「沉沒成本」,指的是那些已經付出並且無法收回的支出,比如時間、金錢、情感、精力等。

生活中,很多人往往捨不得放棄沉沒成本:

你買了一張電影票,看了半小時發現是部爛片,卻還硬著頭皮看;

與男友相戀3年,明明雙方已經沒有感情,卻還湊合在一起;

去熱門景點旅行,到了一看人多景色差,依然會走完全程;

在一個行業工作多年,沒有發展前景又不想放棄累積的經驗,於是繼續糾結懊惱……

驚人的沉沒成本告訴我們,及時止損,才是成年人的高配。

敢於及時止損的人,贏在了未來

英國有一句諺語說:

「別為打翻的牛奶哭泣。」

可為什麼生活中還是有很多人忍不住為牛奶哭泣?

這是因為放棄沉沒成本,會觸發「損失厭惡效應」。

行為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對損失的感受比獲得的感受強烈約4倍,這就是「損失厭惡效應」。

在現實生活中也是一樣的,你眼睜睜看著錢財離你而去時,感受到的痛苦比你得到同等價值的東西時感受到的快樂大得多。

也就是說,當沉沒成本產生時,人們會本能地「硬著頭皮繼續下去」。

這些觀念是如此根深蒂固地埋藏在我們的認知里。

控制著我們的思維習慣,讓我們在關鍵時刻做出不理智的選擇。

我們總是害怕損失,而忘記我們可以獲得更多。

如果勇於接受這些損失,我們便有機會把生命投向無限資源的未來,找到更好的途徑來彌補這些損失。

日本松下通訊曾面臨一次重大的危機。

原本松下是日本第一,全球前列的電子計算機開發公司。

但沒想到美國IBM橫空出世,這批黑馬在電子計算機領域的排名很快超越了松下。

松下高層岌岌可危,紛紛獻計搶占IBM的市場份額。

沒想到總裁松下幸之助做出一個驚人的決定:

直接放棄電子計算機領域,哪怕已經投入了大量研究費用。

從此,松下專注於發展傳統產品,最終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而當年和IBM一決高下的富士通、日立,之後都以慘敗告終。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聰明的人永遠不會坐在那裡為他們的損失而悲傷,他們會很高興地想辦法來彌補他們的創傷。

正如作家林語堂所說:

「明智的放棄,勝過盲目的執著。」

敢於及時止損的人,雖然損失了過去,但卻贏在了未來。

難以放棄沉沒成本的人,終會沉沒

朋友和老公戀愛5年,結婚3年,老公有賭博的壞習慣,經常在網上玩牌。

身邊人都勸朋友,趁著還沒孩子抓緊離婚。

然而朋友卻很猶豫,說捨不得和老公從大學一直到現在的情分。

寧可幫他還貸款,守著一個爛攤子過日子,也狠不下心離婚。

終於在高利貸催收人員找上門時,連婚房都賠了進去,她才終於選擇離婚。

相似的情況,熱播劇《沒有工作的一年》裡的何雨就果斷許多。

雖然何雨與未婚夫已經有10年的感情,但在發現未婚夫和他公司里的實習生搞曖昧時,她既不看未婚夫手機,也不自己瞎想,立馬把事情挑明,讓未婚夫表態。

見未婚夫維護實習生,無視她的感受,她直接一杯水潑在渣男身上,主動結束了這段感情。

與渣男分手後,她很痛苦,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不吃不喝。

但一夜後她又重整旗鼓,投入工作中去。

很少人可以做到這般果斷,大多數人在沉沒成本面前,都是一副理所當然的模樣。

「來都來了」「都這麼久了」「錢都付了」「孩子都有了」……

就因為已經付出了,所以只得繼續痛苦地硬撐著,直到沒有什麼可以繼續損失為止。

難以放棄沉沒成本的人,終會沉沒。

正如印度詩人泰戈爾在他的詩中寫道:「如果你為失去太陽而流淚,那麼你也將失去群星。」

有效的做法就是在失去太陽的時候主動擁抱星星,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成年人最難的自律,莫過於及時止損。

及時止損不是一種懦弱,而是一場自救。

越聰明的人,越懂得戰略性放棄,不和爛人爛事糾纏。

那些突破了沉沒成本的人,通常能在未來創造出驚人的價值。

及時止損,才是成年人的高配

一次,印度「聖雄」甘地乘坐火車出遠門。

當他剛剛踏上車門時,火車正好啟動,他的一隻鞋子不慎掉到了車門外。

就在這時,甘地迅速脫下另一隻鞋子,扔向剛才那隻鞋子掉落的地方。

眾人疑惑不已,甘地解釋道:

「如果一個窮人正好從鐵路旁經過,他就可以拾到一雙鞋。

「這或許對他是個收穫,這雙鞋的價值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體現。」

對於甘地而言,掉落的鞋子不可能再找回,於是鞋子便成了他的沉沒成本。

在生活中很多人會因為沉沒成本而耿耿於懷,進行下一個決策時畏首畏尾,從而錯失及時止損的機會。

下面這3個思維,能幫助你克服沉沒成本效應,做到及時止損。

1.斷舍離思維

山下英子在《斷舍離》一書中寫道:「不管東西有多貴,有多稀有,能夠按照自己是否需要來判斷的人才夠強大。」

斷舍離不單單是一種家居整理、收納術,更是活在當下的人生整理觀。

學會斷舍離,能夠幫助我們擺脫沉沒成本的影響。

斷舍離思維的精髓在「斷」,你只有先認清現實中的錯誤,做出「斷」的決策,才有後面的「舍」與「離」。

很多人不敢「斷」,是因為不敢承認自己的失敗。

越是自尊心強的人,他們的沉沒成本模式越嚴重。

因為他們總希望證明自己是對的,假裝自己沒走彎路。

每個人都會犯錯,敢於直面自己曾經犯下的錯誤,才能儘早脫離沉沒成本的泥潭。

2.減法思維

《自然》雜誌上刊登的一項研究發現,當人們想要改變現狀時,往往更傾向於做加法而不是精簡當前的事情。

選擇加法,或許是因為刪減東西就意味著要承認之前添加的屬於沉沒成本。

但事實證明,一味做加法並不是人生的最優解。

如何抓大放小、提煉思維和行動模式,才是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幸福感的方法。

看過一句話:「厭惡損失不應成為我們忽視減法的藉口,我們所追求的減法是一種改進。這種改進即使在數量上有所減少,也是一種進步而不是損失。」

比如遠離不斷消耗你的人、跳出不能讓你成長的工作、果斷放棄錯誤的決策……

成長是做加法,而成熟是做減法。

3.迂迴思維

所謂迂迴思維,就是在思考問題的時候,避免正面的直接交鋒,暫時地離開直線軌道,繞道而行,力爭在曲折中尋找捷徑。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是這種思維方式的魅力所在。

在身邊人都在說堅持到底的時候,及時放棄就成為了一種「離經叛道」。

成功的道路不止有一種,一條路行不通那就換一條。

調整方向,迂迴求解,遠大於一味堅持帶給你的回報。

《小王子》裡有一句打動世人的話:「你為玫瑰花費了時間,才讓她變得如此珍貴。」

玫瑰有很多,這一朵和那一朵,沒有本質區別。

你不甘心放棄的,是你為此付出的時間。

可如果玫瑰已背離了你的初衷,甚至傷害了你,那麼果斷捨棄玫瑰,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人生那麼長,買錯了東西、走錯了路、愛錯了人,及時止損就好,再出發亦可重遇好風景。

人生又那麼短,別陷入沉沒成本的內耗中,該斷就斷,該離就離,你的未來還有無限可能。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讀者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326/1881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