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為什麼要多讀書?蘇軾的這5首詩詞,是我聽過最好的回答

粗繒大布裹生涯,

腹有詩書氣自華。

經常有人問,讀書的意義是什麼?

九百多年前,在散文《又答王庠書》中,蘇軾給出自己的回答:

「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

書中的世界包羅萬象,有助你成長的智慧,有讓你開闊眼界的美景,也有帶你擺脫平庸的良方。

讀書,能讓你在與先賢的對話中,不斷地修煉自己的言行舉止,豐富自身底蘊。

今天,蘇軾的5首經典詩詞告訴你,人為什麼一定要多讀書。

1

讀書,是改變氣質最好的方式

《和董傳留別》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

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

得意猶堪夸世俗,詔黃新濕字如鴉。

蘇軾在鳳翔任職時,有個好友叫董傳,兩人經常來往。

董傳生活非常貧困,平時就用繩子綁住頭髮,身上衣服也都是由粗布製成。

但董傳自幼飽讀詩書,滿腹經綸。

儘管他衣著簡陋粗糙,可舉手投足間卻不卑不亢,氣度不凡。

公元1062年,蘇軾前往汴京,臨行前與董傳話別,便寫下了這首贈詩。

從那以後,在董傳的影響下,蘇軾也整日手不釋卷。

在書籍的薰陶中,他的精神得到滋養,內心也永遠保持著一份豁達與灑脫。

此後無論遭遇什麼,蘇軾都寵辱不驚,笑看風雨,活出了自己的風采。

曾國藩說:「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性難變,惟讀書可變其氣質。」

所謂氣質,不是由金錢裝點出來的富貴,也並非長相呈現出的靚麗,而是一個人獨特的品質和魅力。

一個人的氣質,就是他內心狀態的外在呈現。

讀書,就像春雨一樣潤物無聲,在不知不覺中,塑造你的言行舉止。

博覽群書的人,無論其外在行為,還是內在修養,總是讓人感到舒服。

于丹說:「三流的化妝是臉上的化妝;二流的化妝是精神的化妝;一流的化妝是生命的化妝。」

讀書,就是一次對精神和生命的化妝。

當你有了豐富的文化底蘊,氣質自然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升華。

2

讀書,是消除煩惱的解藥

《南鄉子·自述》

涼簟碧紗廚,一枕清風晝睡餘。

睡聽晚衙無一事,徐徐,讀盡床頭幾卷書。

搔首賦歸歟,自覺功名懶更疏。

若問使君才與術,何如,占得人間一味愚。

公元1069年,在王安石主導下,朝廷開始實行新政。

大臣們意見不一,為了爭權奪利,在官場上相互傾軋,人人自危。

蘇軾也因此受到波及,被外放到徐州任職。

從權力中心,一下子被貶到地方小城,蘇軾一度感到非常失落。

那段苦悶的時期,只要衙里沒事,他就一頭躲進書齋。

他常常在午睡醒來後,拿起床頭的書就開始閱讀,不知不覺間,家裡的藏書就全部被看完了。

在閱讀中,他的心態逐漸平和下來,也徹底放下了世俗功利,重獲內心的簡單舒適。

南宋詩人尤袤在談到讀書時說:

飢讀之以當肉,寒讀之以當裘,孤寂而讀之以當友,幽憂而讀之以當金石琴瑟也。

閱讀,能幫你抵禦饑渴與寒冷,更能助你化解寂寞,戰勝內心的苦悶與憂愁。

在這個世界上,書籍才是人類最好的營養品。

很多時候,書讀得不多,見識難免受限,結果就必須受著眼前諸多煩惱的禁錮。

《生活的藝術》裡說,人一定要時時讀書,不然便會鄙吝頑腐,頑見俗見生滿身上。一個人的落伍,迂腐,就是不肯時時讀書所致。

你只有不斷閱讀,才能抵達更高的認知層次,擺脫世俗的鄙俗和頑固。

書讀多了,人就不會在瑣碎的事情上沉淪。

在這世上,閱讀才是一個人最好的避難所,永遠給你提供溫暖和能量。

3

讀書,是戰勝絕望的法寶

《送安惇秀才失解西歸》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棲遲那可追。

我昔家居斷還往,著書不復窺園葵。

朅來東遊慕人爵,棄去舊學從兒嬉。

狂謀謬算百不遂,唯有霜鬢來如期。

故山松柏皆手種,行且拱矣歸何時。

萬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寧非痴。

與君未可較得失,臨別唯有長嗟咨。

熙寧三年(1070年),蘇軾好友安惇,參加鄉試,結果名落孫山。

面對打擊,安惇非常低落,他默默收拾好行李,準備返鄉。

臨別之際,蘇軾過來送他,寫下了這首詩。

在詩中,他說,書要反覆去讀,熟讀了,你就能明白很多道理。

他勸慰安惇不要放棄,多讀書,相信日後一定會有飛黃騰達的那天。

聽了這話,安惇回鄉後,繼續苦讀,後來果然考中進士,官至兵部尚書。

高爾基曾說:

我讀書越多,書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對我也變得越加光明和有意義。

書讀多了,再艱難的處境,也能活出自己的光彩。

明代學者楊慎,23歲便高中狀元。

人們都以為他前途無量,沒想到因為觸怒皇帝,他被發配到雲南。

仕途無望,處境悲慘,換作別人,可能早就垮掉了。

但楊慎卻沒有。

流放期間,他四處搜集各種經史志文等典籍。

平時一有閒暇,他就捧起書來細細閱讀。

大量的閱讀,給了他繼續前行的力量。

此後三十多年,他一直堅持著書立說,寫下了四百餘種著作。

正是讀書,使他度過了人生最灰暗的時期,並最終成為學界泰斗。

作家張恨水說,有書讀,就有希望,有了書,路就會在腳下延伸。

生活刁難每一個人,但書籍卻總是能為你帶來希望與信心。

在黑暗中,它就是一盞明燈,始終能為你照亮前路。

無論你的人生正面臨著什麼,多讀書,才能讓你篤定地走下去。

4

讀書,是實現自我躍遷的階梯

《柳氏二外甥求筆跡》

退筆成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

君家自有元和腳,莫厭家雞更問人。

一紙行書兩絕詩,遂良須鬢已如絲。

何當火急傳家法,欲見誠懸筆諫時。

蘇軾有個外甥一直苦練書法不得,有一天來向蘇軾求字,以臨摹練字。

於是蘇軾寫了這首詩,讓他多讀書多練習。

哪怕是練書法,只要書讀多了,看得多了,也能把字寫得更有神韻

畢淑敏說:「書不是棍棒,卻會使人鏗鏘有力;書不是羽毛,卻會使人飛翔。」

在這個世界上,讀書就是對未來驚喜最好的鋪墊。

在書籍的浸潤下,你的潛力會得到激發,能力也會不斷被放大,機會也就越來越多。

三國時期,呂蒙是東吳大將。

由於家境貧寒,他從小就沒讀過什麼書,甚至連兵法都看不懂。

儘管憑藉膽識立下不少功勞,但他始終未被重用。

有一次,孫權對他說:「你現在雖然帶兵打仗,但還是應該多讀讀書。」

聽了這話,呂蒙回去後就請來老師,教他讀書識字。

他認真研讀經典,學識很快得到提升,漸漸地,各種兵法謀略他也爛熟於心。

飽讀詩書的呂蒙,此後在戰場上所向披靡。

幾年後,他便被授予大都督一職。

正是讀書,讓他從一介莽夫,成長為文武雙全的名將。

作家王人博說:「人其實很矮小,都是被書墊高的。」

閱讀,就是幫你積蓄資本、不斷超越自我的過程。

一個人越是想要精進,越是需要書本的沉澱,和文化的積累。

你只有不停地讀書,才能用知識去加持能力,實現自我的躍遷。

5

讀書,對抗孤獨的良方

《登廬山》

讀書廬山中,作郡廬山下。

平湖浸山腳,雲峰對虛榭。

紅蕖紛欲落,白鳥時來下。

猶思隱居勝,亂石驚湍瀉。

元豐三年(1080年),蘇軾被流放湖北黃州,遠離了京城的高朋滿座。

在當地,因他的貶官身份,別人都對他避之不及。

蘇軾的生活,一下子變得冷清起來。

可在很多人看來異常寂寞的日子,蘇軾卻過得有滋有味。

有一次逢上休假,他主動避開車馬喧囂,獨自去廬山待了一個多月。

他白天欣賞美景,晚上則挑燈夜讀,日子過得陶然忘我。

正是閱讀,使得他原本孤寂的生活變得充實,也讓他獲得了精神上的豐盈。

作家梁曉聲說過:

這個時代太喧囂了,喧囂到我們無處可逃,有時候我讀書就是為了逃到書里去。

靈魂是喜歡獨處,而不喜歡熱鬧的喧囂。

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紛紛擾擾。

一個人若缺少文字的滋養,即使身處熱鬧,也會時常感到空虛。

當你把閒暇時間用來讀書,書中壯闊瑰麗的風景,便足以抵禦內心的匱乏。

正如日本教育學家齋藤孝所言:

「只要能用讀書填滿獨處的時間,就能減輕內心的孤獨感。」

有書陪伴,再平淡的生活,再孤寂的時光,都會變得充實飽滿。

著名歷史學家麥考萊曾說過:

我寧願做一個窮人,住在藏書很多的閣樓里,也不願當一位不愛讀書的國王。

讀書的意義,不僅在於解疑答惑,助你參透道理,走出困局。

更重要的是,閱讀的饋贈,能幫你不斷豐富人生體驗,拓展生命的維度。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洞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326/1881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