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長的每一天對父母來說都是嶄新的世界,同時這也是以忍耐為代價的過程。
雖然都想順心如意,但養孩子就註定了不能隨心所欲。對於馬上就要上小學的孩子家長該如何教育孩子的拖拉問題,是該忍耐,還是制定規則,都是擺在眼前的緊迫任務。
父母首先要慎重地判斷孩子不能立即做某事是因為「深思熟慮再做判斷的性格」,還是「愛拖拉的習慣」。
深思熟慮再做判斷的性格
愛拖拉的習慣
不能耐心等待的父母反而使孩子更加不安,更不利於做判斷。所以這時父母要耐心等待。
需要父母糾正習慣。在為習慣制定規則前父母要首先審視自己,因為孩子是父母的鏡子。與孩子拉了勾,但是嫌麻煩拖拉的父母。專家指出孩子的一些習慣都來源於日常生活中大人的小習慣。
心理專家的解決辦法
1.原因?
一.拖拉的衝動,也就是自然地防禦態勢——「迴避」。不論是洗澡、刷牙、寫報告等,從簡單的事到重要的事作為大人的家長也會先出現厭煩的情緒。
二.孩子不懂方法,就會拖拉。父母的表揚和關心助孩子成長,也讓孩子產生想做好的欲望。但不懂方法,不能回應父母的期待時就會出現躊躇猶豫的行為。
三.想攻擊交代難事的人時,孩子們拖拉。不單是迴避面對不想做的事,而是不回應期待的攻擊性態度。
我們的孩子因為什麼拖拉呢?雖然可以通過對話或觀察了解,請和孩子一起在紙上寫下誠實明確的理由。在寫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孩子自己如何合理化自己的行為,以及對拖拉的部分的非合理化問題。
2.保證清單
習慣不是一兩天養成的,當然也就不是一兩天能改掉的。父母可以和孩子試一試「保證清單」。要注意,這需要雙方的溝通,不是父母單方面的強制性措施。父母要和孩子一起遵守,一起實行。
一次一個,從簡單的小事做起。
通過成功體驗增強孩子的自尊心。把寫下的保證放在顯眼的地方。在頭腦還沒意識之前身體就已經習慣了,自然也就不會拖拉了。
3.配合孩子的時間
要承認孩子的時間和大人的時間不同。進入小學和同學們形成人際關係起孩子就有了時間觀念。對於我們沉浸在一件事中就會忘記接下來要做的事的孩子來說,如果按照父母的時間觀念就很難做到自律了。
父母在上學前一邊忙著餵飯,又給穿衣提書包,送到校門的一條龍服務,其實是把孩子硬塞進了父母自己的時間裡。這不利於孩子獲得想像力、創新力和積極的情緒。如何調節時間不遲到,讓孩子自己估計上學準備的時間,從不斷地試錯中獲得珍貴的經驗。
4.自己負責
該父母退場的時間卻緊抓著孩子,這是父母本人的不安心理作祟。給予孩子勇氣,慢慢後退的父母才是具有真智慧。減少幫忙的次數,即使知道會被罵也放手讓孩子自己負責……
只要父母對因受挫折而委屈的孩子給予心理上的共鳴並分擔孩子失落的心情就足矣。
當孩子說出「不想做」的時候,父母不是大包大攬幫孩子做,而是慢慢地通過詢問「為什麼不想做,和同學的關係如何,和老師的關係如何,感到困難的原因」,讀取孩子的內心就可以了。只有親身經歷挫折才能鍛鍊勇敢面對的勇氣和力量。
當孩子突破困難完成,覺得這也不過如此的那一天,支持這所有過程的父母的忍耐和鼓勵就是孩子增強自信心的源泉。
5.答案就在父母的鼓勵
首先表揚孩子那顆種子,這樣種子才會發芽。然後暗示一切都會慢慢變好。
「你是聰明的孩子,我想你知道怎麼做才會感到幸福。」
「你是個有責任心的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的路,一切都正在變好。」
特別是對於在意他人目光,追求完美,具有強迫症的孩子,通過對話,父母的鼓勵將成為巨大的力量和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