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財經 > 正文

庫克先見李強 後會莫迪 蘋果公司釋何信號

2023年4月19日,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Tim Cook)與印度總理莫迪會面。

美中緊張局勢持續加劇,加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使得以美中為首的兩大對立陣營逐漸成型,這點不但體現在政治上,同時也體現在經濟上。在全球化時代受益的一些國際大公司,將不得不做出選擇。

在中國深耕20年的蘋果公司,成為美中地緣衝突的核心。最近,蘋果公司執行長蒂姆‧庫克(Tim Cook)先赴華會見中共總理李強,隨後又去印度參加兩家蘋果專賣店的開幕典禮,同時會見總理莫迪。分析認為,庫克這一系列行動,是蘋果供應鏈從中國轉移至印度的有力跡象。

3月27日,蘋果公司執行長庫克在北京與李強會面,李強保證,儘管地緣政治發生變化,中國將繼續開放並提供頂級的商業環境。下午,庫克又與中共商務部部長王文濤會面。

4月19日,庫克與印度總理莫迪會面,庫克在推文說,「我們致力於在這個國家保持增長和投資」。莫迪則在推文中說:「很高興我們能就各種話題交換意見,印度正在發生技術驅動型的轉型。」

專家們表示,蘋果為中國製造業提供了無與倫比的培訓基地和利潤豐厚的訂單,孵化出領先的中國下游供應商,如果蘋果撤離中國,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可能會慢慢陷落。

2023年4月19日,庫克與印度總理莫迪會面。(HO/PIB/AFP)

庫克是蘋果供應鏈轉移到中國的推手

疫情三年後,今年3月份底庫克開啟首次中國之行,在一次活動中他告訴中國聽眾,蘋果和中國一起共同成長,兩者之間是「共生」關係,他還宣布在中國擴大一項價值數百萬美元的農村教育計劃。

金融時報》今年一月份發布萬字深度報告說,蘋果供應鏈問題要歸咎於一人:2011年接替賈伯斯出任蘋果CEO的庫克,他是蘋果供應鏈從美國轉移到中國的核心操盤手。

二十多年來,蘋果公司在中國建立了一個龐大的製造和組裝業務,涉及數千個商業夥伴。如今,95%以上的iPhone、AirPods、Mac和iPad都是在中國製造的,蘋果公司近20%的收入來自其「大中華區」,包括台灣和香港

相比之下,沒有其它科技巨頭與蘋果公司一樣,如此高度依賴中國,臉書和谷歌的大部分業務都依賴於數字廣告,亞馬遜在中國幾乎沒有存在感,微軟硬體來自中國的收入僅占6%。

即使是韓國巨頭三星風險要小得多,三星於2019年關閉了其在中國的工廠,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手機是外包給中國製造商。

《金融時報》報導說,蘋果中國供應鏈的技術能力,並不是中國本土內生的,而是蘋果為了進入中國市場幫助建立的。過去十五年裡,蘋果公司一直在向中國派遣其頂級產品和製造設計師,設計新的生產流程、監督生產的細節,密切關注供應商的合規性。

圖為2022年11月23日,位於鄭州富士康員工與鎮暴警察和穿防護服人員發生衝突。(AFPTV TEAMS/ESN/STILL SALTY/AFP)

蘋果公司成為美中地緣衝突的核心

但蘋果在中國發展的故事也暴露其最大弱點,即對中國這個單一國家的依賴,在習近平領導下,中國變得越來越專制,與西方國家越來越疏遠。

共和黨參議員喬什‧霍利(Josh Hawley)指責蘋果公司過於依賴中國,「當北京的共產黨員告訴蘋果公司要跳樓時,它問:『多高?』」霍利說,「蘋果與中國的關係在經濟上和道德上,都是站不住腳的。」

《金融時報》報導說,庫克的錯誤在於,儘管有越來越多證據表明,習近平對內加強鎮壓,對外採取戰狼策略,但在過去十年裡,他還是加倍下注中國,時間如此之長,造成的問題如此巨大。

台灣大學農經系主任張宏浩教授對大紀元表示,現在世界上走兩個不同的規範,一個是中規,一個是美規。晶片戰打到現在,蘋果公司身為美國的大廠之一,可能也是面對些許壓力。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宋國誠對大紀元表示,「由於中共整個政治環境的惡化,台海關係也是非常不好,很多企業從中國慢慢撤離,因為他們估算在中國所能獲得的經濟利潤,已經沒有辦法去承受可能遭受的不確定風險。」

庫克和蘋果公司,現在面臨著來自投資者和美國政界的巨大壓力,要求他們與中國「脫鉤」,並加快實施多元化戰略。

4月8日美國眾議院中國特別委員會主席邁克‧加拉格爾(Mike Gallagher)接受彭博社電話採訪時說:「蘋果處於美中競爭最複雜方面的核心,在中國擁有大量業務的公司,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事實,以某種形式的選擇性經濟脫鉤是不可避免的。」

宋國誠表示,「加拉格爾的這種說法,透露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訊息,那就是美國當局大力鼓勵,甚至是某種程度的一種施加壓力,對於像蘋果這樣一個指標性企業,能夠跟中共逐漸的脫鉤。」

「蘋果公司本身它也必須要未雨綢繆,它也要去估算,比如說在美中交惡情況之下,它的經營風險會到達什麼樣的程度。」他說。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邱達生對大紀元表示,「我不覺得蘋果已經打算要放棄中國市場,他可能也是會配合,譬如說一些比較先進的技術不要被中國(中共)取得,但是我不認為蘋果已經準備好要放棄中國市場,然後任由它現在的市占率被其它的手機所取代。」

蘋果正在悄悄將供應鏈撤離中國

蘋果公司一直對其是否計劃供應鏈移出中國保持沉默,小心翼翼地避免暗示減少在中國的投資。他們擔心,如果將太多的產能移出,或者過渡得太快,中共可能會報復。

但蘋果供應鏈撤離中國的步伐正在悄悄進行,《日經新聞》去年10月發布報告說,東京一家專業公司iPhone14手機進行了拆解,發現美國企業的零部件所占比例,由iPhone13的22.6%增加到iPhone14的32.4%;中國製造的零部件,也從iPhone13的4.5%,減少到iPhone14的3.8%。

報告指出,之所以中國製造的零部件比例下降,最主要的原因是富士康將部分中國工廠搬到了印度和東南亞國家,導致零部件的採購與供應出現了多樣化。

為了其政治議程,習近平的決策變得越來越不可預測,不再把經濟增長放在優先地位,連續三年的嚴格清零政策就是一個例子,這打擊了蘋果的未來預期。

《日經新聞》的一項分析顯示,蘋果的200家主要供應商中,有一半以上在上海和周邊地區設有工廠,由於去年春季上海封城的影響,蘋果遭受40億至80億美元的損失。

在去年11月,河南鄭州最大的iPhone工廠因嚴格清零政策而引發員工抗議,導致最重要的產品發布出現重大延誤,蘋果公司出現了收入下降。

為了在設計和質量方面對中國供應商的嚴格控制,蘋果的頂級工程師頻繁前往中國,也因中共清零封控而受阻,自2020年以來,蘋果一直無法向中國派遣工程師。

邱達生表示,特別是去年,習近平要鞏固權威,強制採取封控措施、提出共同富裕等,把一些外資嚇跑。如果外資的疑慮沒有消除的話,印度或者是東南亞一些工資相對便宜的國家,對外資的吸引力,會更勝中國大陸。

越南北寧省(Bac Ninh)監督歌爾業務的吉永和良對彭博社表示,蘋果公司一直在大力推動像歌爾這樣的供應商尋求中國以外的地點,「從上個月開始,幾乎每天都有很多客戶來拜訪我們,主要討論話題是:歌爾什麼時候可以搬出中國」。

彭博估計,可能需要8年時間才能將蘋果10%的產能轉移到中國以外,但吉永和良認為,這會更快。他還透露,歌爾公司正在向越南的一家新工廠投資2.8億美元,同時考慮在印度進行擴張。

張宏浩表示,東南亞國家這幾年經濟狀況慢慢變好了,政府開始提供國際大型企業蠻好的條件,就像中國十幾年前,再加上他們的工資水準還沒有顯著提升。

「我不覺得供應鏈離開中國是整個離開,只是說中國的投資比例下降一點,部分的原因可能是要分攤風險,部分原因是受到晶片戰的壓力。」他說。

印度是否可以取代中國?

隨著蘋果公司尋找非中國製造的選擇,印度最終可能成為一個大贏家。印度是一個以英語為第二官方語言的民主國家,地緣政治風險比中國小,印度可以效仿中國在過去15年裡在蘋果業務中所扮演的角色,成為生產蘋果設備的大本營。

另外,蘋果在中國市場已日益飽和,印度是蘋果尚未完全攻克的最大市場。這意味著,印度對蘋果的銷量增長至關重要。據Counterpoint報導,目前iPhone在印度市場份額僅為5%。

2023年4月18日,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Tim Cook)參加印度蘋果店開幕典禮,和粉絲拍照。(Punit Paranjpe/AFP via Getty Images)

今年1月,印度商務部長告訴CNBC,蘋果正在該國生產其最新的iPhone14,並制定了在印度生產多達25%的iPhone的目標。

2016年起,蘋果就開始關注印度的擴張,當時庫克對印度媒體說:「我們在這裡投入了巨大的精力,我們在這裡不是為了一個季度,或兩個季度,或下一個季度、下一年,我們在這裡是為了下一個一千年。」

庫克4月份的印度之行,被認為是蘋果供應鏈從中國轉移至印度的最有力跡象,印度已成為蘋果的一個巨大的戰略重點。

「我們實質上是把我們多年前在中國學到的東西,如何在中國擴大規模,(在印度)付諸實踐,」庫克在今年早些時候在一次電話會議上說。

《金融時報》報導說,印度政府,尤其是印度南部各邦,都在為電子和其它行業的投資者提供激勵措施,以吸引尋求從中國轉向多元化的製造商。

富士康在今年2月份,成功地遊說了印度卡納塔克邦,推動力新的勞動法修訂,這意味著在印度可以實行類似於中國的兩班制生產。

「印度將成為下一個大型製造業中心。」一位印度政府官員告訴CNBC,「當我們將印度與其它國家進行比較時……我們必須在增加工作產出方面,大幅提高我們的效率。」

台灣DigiTimes Research在1月預測,到2027年,印度有望組裝高達50%的蘋果iPhone手機,生產規模與中國相當。

邱達生表示,「現在看樣子印度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不但工資很低,而且軟體的人才很多。庫克在產品的設計方面,可以跟當地合作。現在印度人口又超越中國,當然是未來一個很有潛力的一個市場。」

蘋果撤離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蘋果到中國後,為中國製造業提供了高水準的培訓基地,帶動了整個手機產業鏈的發展,比如柔性線路板行業。專家認為,如果蘋果撤離中國,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可能會慢慢陷落。

蘋果還帶動了連接器、聲學產品、蓋板玻璃等硬體產業鏈的發展,為中國大陸培養出了立訊精密、歌爾股份、藍思科技、歐菲光等一大批上下游企業。A股中還有一批沒這麼顯眼的企業,但也屬於蘋果產業鏈,如華興源創、燕麥科技、新綸科技、世華科技、彬彬股份等。

大陸產業人士分析說,蘋果產業鏈設籍中國帶來了巨大的產業鏈外溢效應。目前全球主流的手機廠商5家中有3家來自中國,原因在於富士康這樣成熟的蘋果代工廠商的出現,中國出現了一大批輕資產的「無工廠製造商」,他們僅僅專注於品牌、渠道和設計,而無需為雇用和管理數以十萬計的工人而煩惱。

宋國誠表示,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基本上由外資和外企投資建立的,如果說蘋果等外國企業,都陸陸續續地撤離中國,它會引起其它的下游企業,也會跟著慢慢地撤離中國。那麼整個中國經濟本身就等於是地基被掏空了。

「換句話說,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慢慢都會陷落,慢慢都會消失的,這對中共來講,算是一個極大的一個經濟危機。」他說。

責任編輯: 時方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424/1893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