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陳奎德 胡平:北京外交攻勢遭遇滑鐵盧

作者:
美日軍演、美韓軍演、美菲軍演、美印軍演最近連續舉行,特別是美菲軍演,接近台灣,一個大包圍圈已然形成。 韓國總統尹錫悅星期三(4月26日)在白宮與美國總統拜登舉行會談。專家表示,此次美韓元首會談正值美韓同盟建立70周年之際,中國對地區和全球安全構成的挑戰已經成為美韓聯盟深化的主要促因。 美韓發布《華盛頓宣言》,以核保護傘替代自主研發核武。

中國駐法大使公開質疑烏克蘭主權

主持人:陳奎德

座談人:胡平先生:《北京之春》榮譽主編

當下世界,戰爭舞台與外交舞台都在平行表演。不過,與人們一般預想相反,戰爭的進展相對緩慢,步履維艱;外交的演出卻是疾風暴雨,迅速變臉,令人眼花繚亂。

這裡所指的是,俄烏戰爭膠著難進,而北京的外交攻勢在一個月之內卻急速流產。二者對比鮮明,奪人眼球。

一、外交攻略,來勢洶洶

2022年11月以來,北京打出了一套組合拳,外交攻勢洶洶而來。

近五年,特別是三年疫情流布全球造成空前人類災難以來,北京當局受到很多國家,特別是以西方民主國家為核心的國際主流社會的圍堵和孤立。習近平20大鞏固自己權位後,急於擺脫圍堵,突破孤立,於是,從2022年10月31日起接連五天接待四名來訪的外國首腦,包括越南共產黨總書記、巴基斯坦總理、非洲坦尚尼亞總統;特別是11月4日,還邀請到了德國總理舒爾茲到中國一天快訪。以後,更發起了一系列外交攻勢,企圖營造一種「萬國來朝」的非孤立景象。習近平發起了哪些外交活動外交攻勢,來擺脫困境的?他的目標是什麼?

2022年12月,邀請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訪華。

2023年3月6-10日,北京促成沙特伊朗復交。

3月20日習近平訪問莫斯科,欲與普京推動「百年未有之變局」。

3月27日起,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和馬來西亞總理安華應邀參加博鰲會並訪華。

3月30日西班牙首相佩德羅·桑切斯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並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

3月31日日本外相林芳正訪華。

4月5-7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訪華。

4月16-19日中共國防部長李尚福訪問俄羅斯,與普京及國防部長紹伊古分別會談,以擴大軍事合作、軍事技術交流和武器貿易。

習近平王毅外交的第一號核心戰略是拆解美國與歐盟。

他們的第二個目標是拉攏開發中國家,意圖是組成以中、俄、伊、朝為軸心,以部分亞非拉國家為外圍的軸心國聯盟,以對抗世界民主同盟。

二、外交退潮,去也匆匆

令北京始料未及的是,其外交攻勢的失敗比預計的來得快。

1)禍起法國:馬克龍與盧沙野

馬克龍事件

法國總統馬克龍弄巧成拙。

他訪問中國,習近平待若上賓,殷勤款待。馬克龍飄飄然之際,稱「」歐洲必須戰略自主,減少對美國的依賴,及避免被捲入中美兩國在台灣問題上可能發生的對抗」云云。

馬克龍言論既出,歐洲輿論大嘩,抗議之聲不絕。該情景完全兌現了我們在兩周前的預估:「習近平以及馬克龍的表演會使西方盟國內部產生很短一段時間的混亂與爭論,但幾個月之後歐盟將會堅持甚至加強俄烏戰爭以來與美國北約的聯盟關係,並重申對中共的強硬政策。「

實際上,上述後果的出現比我們預估的還要迅速,變化還要深刻。

為期3天的七國集團(G7)外長會議18日閉幕,使用了去年聲明中沒有的強硬語言聲稱:「我們認知到向中國直接表明我們憂慮的重要性」,」宣布台灣和平是全球安全「不可或缺的要素」,敦促中共「負責任」地行事,不要進行「威脅、脅迫、恐嚇或使用武力」。

聲明同時指出,有關新疆維吾爾族及西藏等的人權被指遭受中國侵害一事,G7持續對此表達憂慮。對於香港的自治權及自由持續遭到侵蝕,G7再度表達憂慮,要求中國遵守中英聯合聲明及香港基本法等的國際承諾及法律上的義務。此外,也要求中國有義務遵守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及維也納領事關係公約。

聲明譴責中國脅迫台灣的行徑,以及俄羅斯揚言要在白俄羅斯部署核武的威脅,另因俄羅斯發動俄烏戰爭,允諾將加強對俄羅斯的制裁力道。

為了限縮莫斯科發動戰爭的能力,G7外長也在共同聲明中警告他國,不要提供武器給俄國武裝部隊,因為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擔心,提供武器的國家當中可能包括中國,「我們將加強協調,以防止並因應第3國提供武器給俄羅斯」。

G7外長一致認為台灣海峽的和平與安全至關重要,並將矛頭直指中國,反對南海軍事化。

G7外長在聲明中表示:「我們提醒中國有必要維護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避免威脅、脅迫、恐嚇和動武。」

擔任七國集團(G7)會議主席的日本外務大臣林芳正會後在記者會上說:「G7外長間的團結力道已達前所未有的水準。」

這種支持台灣的團結力道正是在法國總統馬克龍訪華後後湧現出來的。

馬克龍之後,法國國會代表團隨即訪華,滅火救災,挽回法國聲譽,撲滅馬克龍的言論禍亂。

要言之,作為西方代言人的G7外長聲明,明顯比過去更加強化了對台灣問題的鷹派立場。這在很大程度上與馬克龍訪中試圖逃避維護台海地區安全責任有關。

即是說,馬克龍訪華的外交言行導致的反彈反而加強了歐盟甚至整個西方對北京強硬的立場,馬克龍南其轅而北其轍,其言行適得其反。

盧沙野事件

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受訪外交事故(否認從前蘇聯獨立出來的14個聯合國成員國的主權國家地位):中共的魅力外交攻勢全盤失敗。中共的歐洲外交陷入深刻危機。

不少觀察人士疑問,盧沙野是否得到了中國最高層指示?如果沒有,他個人怎敢如此囂張?中國高層,乃至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是否知情,將會作出何種反應?

一種可能是,在法國總統馬克龍訪華屈從利益、發出有益北京的聲音後,北京以為可以借法國的特殊情結繼續在歐洲上下其手,因此才讓駐法大使去「撒野「,以試水歐盟。

更接近的事實可能是,盧的言論其實是習內心想法,但現在不宜公開,端看俄烏戰爭進展情況。若俄得手,則會拋出;若俄失利,則不動聲色藏起來。但盧在記者追問下,情急出口。他也許想試試水溫,若歐洲反應不強,則如此推進,使中法在俄烏和平談判時成為主導者;若歐洲反應太強,則收回。

這一誤判捅了馬蜂窩

烏克蘭總統的顧問強烈譴責盧沙野的狂言。

法國外交部4月22日深夜對盧沙野的言論表示「驚愕」,並要求北京澄清盧沙野的說法是否反映中國的立場。

盧沙野造成的傷害是難以估量的,近八十位歐洲議員致信法國外長科隆納,要求反擊「『戰狼』言論」,宣布盧沙野為「不受歡迎的人」,這是在敦促當局下驅逐令了。

所有現已獨立的前蘇聯加盟共和國起而反對,法國外交部起而反駁自己的總統。

盧撒野發言前後,有幾件事象徵性地表明了北京對歐外交的失策:

北京作為調停人的身份喪失!

第一.最重要的是,激怒歐盟重估對華戰略

盧沙野的言論使歐盟外交與安全事務高級代表何塞·博雷利表示:「中國大使關於前蘇聯國家的主權和存在的聲明是我們將在中國問題框架內討論的內容。理事會將開始討論中國問題,以便為歐盟做好準備,也許在6月將重新評估和調整我們對中國的戰略」。

其次,是芬蘭加入北約。

芬蘭4月4日正式加入北約,成為第31個北約成員國。歐洲的地緣政治版圖引人注目地改觀,聲稱要阻止北約東擴的普京的戰爭,反而促成了北約東擴。這個態勢不僅普京恐懼,習近平亦是。

再次,是俄國宣布將一直為其辯解的匈牙利列入「敵對國家名單」。

匈牙利作為在歐盟內策應北京與莫斯科的刺頭,其作用正在削減。

第四,德國外長貝爾博克(Annalena Baerbock)也打臉中共

4月13日至15日,她上任外長以來的首次北京之行中,曾直言不諱警告說,中共強迫控制台灣的任何企圖都是不可接受的,且會引起歐洲的強烈反彈。訪華結束後,貝爾博克4月19日告訴德國聯邦議院,中共「對內鎮壓、對外咄咄逼人」,「其中一些內容真的不是一般的令人震驚」,北京正日益成為系統性競爭對手。她直言不諱警告說,中共強迫控制台灣的任何企圖都是不可接受的,且會引起歐洲的強烈反彈。貝爾伯克還表示,中共試圖以本國規則取代國際規則。《南德意志報》評論:貝爾博克的坦誠溝通能比某些政要的卑躬屈膝帶來更多的機遇。貝爾伯克說,對於德國來說,北京既是合作夥伴、競爭對手,也是系統性對手,但她現在認為系統性對手的成分正不斷增加。與德國前總理默克爾的政策不同,現任總理朔爾茨政府正在制定一項新的中國戰略,以減少對這個亞洲經濟超級大國的依賴。

第五,義大利考慮退出一帶一路,義大利總理訪華可能泡湯。

彭博社》報導,作為G7國家中唯一與「一帶一路」有關聯的國家義大利,在與台灣官員私下會談時暗示,他們可能願意退出中國大陸的「一帶一路」倡議,並尋求台灣在半導體方面的支持。

2)習澤通話可挽大局?

今天的新聞是,習近平終於給澤連斯基打電話了。很明顯,這是企圖澆滅盧沙野撒的火,解除外交危機。眾所周知,習內心挺普京,雖然他允諾了歐盟主席馮德萊恩,卻一直就遲遲不肯給澤連斯基通話,有意怠慢他(顧忌俄……)。因此,在目前這個火燒眉毛時刻拿起電話,顯然就是試圖緊急挽回中歐之間日益惡化的關係,唯恐精心經營的拉攏歐洲的外交戰略灰飛煙滅。

(烏克蘭強調中方須履行1991年核保護承諾,並推出了烏克蘭和平方案)

但習此時的補救,已經為時過晚,因習已失去國際信任。

盧沙野「致命性傷害」了中國歐盟關係,使歐洲對北京喪失了任何信任,也使此前對北京示好的馬克龍陷入尷尬。他早前訪問中國時向習近平示好,忽視台灣,爭取北京協助調停俄烏戰爭,已經飽受批評,盧沙野言論則進一步打擊其親北京路線。

這一方面打破了馬克龍依然還在做著的跟習近平一起在烏克蘭大反攻前後共同作為調解人登場的美夢,另一方面,使得人們更看清了習近平心裡的那盤棋。這等於大大消解了習這短時間的頻繁外交活動的「成果」。

三、隱然欲顛覆冷戰敗局

1)冷戰幽靈浮出水面

普京都不敢說的話,中國大使說出來了。他反映了習特殊的內心糾結:意識形態情結。盧沙野的言論實質上在否認從前蘇聯獨立出來的14個聯合國成員國的主權國家地位,這是一個信號,使中共意圖否定冷戰之後國際秩序的面目日益清晰。這意味著,盧撒野事件之後,北京與莫斯科的地位正在互換,即,北京不僅是西方陣營最大最長久的敵手,而且也正在逐漸成為當前的第一號對手。同時大對抗的風險還在上升。既然如此,北京其實是想讓普京把戰爭擴大加深,威脅引火到立陶宛等14個前加盟共和國,使自己躲開歐戰場,並伺機向台灣下手。顯然最不希望俄烏戰爭停火的,就是習近平。

盧沙野事件使習中共企圖否定冷戰的成果,企圖返回1989年之前的冷戰對峙時期的地緣政治格局的野心昭然若揭。這種復辟社會主義陣營的臆想,不僅惹怒了前蘇聯的14個加盟共和國,同時驚醒了整個歐盟。以致歐盟發表聲明將要重新評估對中國的整體戰略。

(歐盟外交與安全事務高級代表何塞·博雷利表示:「中國大使關於前蘇聯國家的主權和存在的聲明是我們將在中國問題框架內討論的內容。理事會將開始討論中國問題,以便為歐盟做好準備,也許在6月將重新評估和調整我們對中國的戰略」。)

2)四中立國轉忲

四個中立國家倒戈,轉向軍援烏克蘭,他們分別是塞爾維亞,巴基斯坦,埃及和韓國。

前三個國家,都是工業弱國,對烏克蘭的援助有限,無法改變俄烏戰爭的平衡,對俄烏戰爭影響力最大的是韓國。

韓國總統尹錫悅正在訪美,在訪美之前,放言稱:「如果烏克蘭平民遭到俄軍大規模襲擊,韓國將不止於人道主義援助和經濟援助。」言外之意就是,韓國準備軍援烏克蘭了。

韓國是烏克蘭第一大炮彈供應國。美國生產炮彈還要新增產能,擴大生產線,但韓國倉庫里就有200萬法155毫米大口徑炮彈,全部採用北約通用標準。別說俄烏戰爭了,恐怕以後美國打仗,都得從韓國進口炮彈。

至此,北京第一號外交目標——拆解美歐,在氣勢洶洶的外交攻勢之後,倏忽之間,敗退麥城。

3)台海問題,國際焦點

台灣問題國際化

台海安全,並非中國內政。

台灣兩英出訪,把台海穩定及安全問題置於世界輿論的重心。

台海問題讓中共焦頭爛額,繼美國、歐盟早已警告北京不可改變台海現狀後,包括韓日英德多個國家政要紛紛公開表示,台灣問題不是中共內政,而是全球議題。有分析認為,北京當局過去有關「不能賺中國的錢,卻砸中國的鍋」的威脅性說詞,目前在西方世界已絲毫不起作用,台海問題已經上升為國際政治的焦點問題。以G7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空前團結,在戰略上,中共已非常被動,陷入了困境,如果中南海仍執意於「武統」,就是與西方徹底攤牌,後果就不是中共自己所能控制的了。

「美-日-韓-菲-澳-印——印太「小北約」已經隱然成型

美日軍演、美韓軍演、美菲軍演、美印軍演最近連續舉行,特別是美菲軍演,接近台灣,一個大包圍圈已然形成。

韓國總統尹錫悅星期三(4月26日)在白宮與美國總統拜登舉行會談。專家表示,此次美韓元首會談正值美韓同盟建立70周年之際,中國對地區和全球安全構成的挑戰已經成為美韓聯盟深化的主要促因。

美韓發布《華盛頓宣言》,以核保護傘替代自主研發核武。

韓國總統尹錫悅4月19日接受路透社採訪時表示,台灣議題不是單純中共與台灣之間的問題,就如同兩韓關係超越區域、已成為全球性議題。尹錫悅強調,韓國和國際社會都堅決反對試圖透過力量改變現狀的行為。

其實,早一步在韓國之前,英國就公開反對台海問題屬中共內政。英國《衛報》4月18日報導,英國外相剋萊弗利表示,「從根本上不同意」台海問題為中共內部事務。他強調,和平解決兩岸緊張局勢,並通過取得共識而非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符合全球所有人的利益。4月18日,歐盟外交政策負責人博雷利也表示,歐盟拒絕任何外來勢力干涉台灣事務,歐洲艦隊需要參與台灣海峽的航行自由行動,並表示歐盟應該準備好「面對來自任何地方的挑釁」。

尹錫悅將是繼法國總統馬克龍之後,拜登就任美國總統以來接見的第二個來美國進行國事訪問的外國元首。韓聯社說,首腦會談上,兩國總統有望具體討論強化對朝鮮延伸威懾(美國核保護傘)和經濟安全合作方案。尹錫悅還將於27日在美國國會對參眾兩院聯席會議發表演講。

美韓聯盟因中國威脅而深化日韓逐步消除舊怨日益靠攏。亞洲北約成型。

1953年10月,美韓簽署《美韓共同防禦條約》,確立軍事同盟關係。70年後,兩國軍事聯盟除了需要應對朝鮮核威脅這一長期問題之外,還因中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部署、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增加了新的任務。

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南北韓項目副主任艾倫·金(Ellen Kim)對美國之音說,尹錫悅此次與拜登的會談將談到中國和俄羅斯。

她說:「今年是美韓同盟的70周年。這是美韓關係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里程碑。當然,(美韓領導人峰會)議程上有很多事務,包括朝鮮問題、經濟安全問題。此外,兩國還將宣布開展網絡安全合作。很明顯,鑑於歐洲和中國的地區局勢發展,我認為有關中國和俄羅斯的問題也會在私下或公開場合被討論。」

尹錫悅訪美前不久,公開發表了有關台灣問題的言論,引發中國強烈不滿。路透社4月19日刊出的專訪中,尹錫悅表示,台灣問題不單純是兩岸問題,就像韓朝之間的問題一樣,其涉及範圍已超出本地區,應將其視為全球性問題。他還說,圍繞台灣的緊張局勢升級是因為試圖以武力改變現狀,韓國和國際社會一道反對這樣的改變。韓國政府官員隨後解釋說,韓國政府反對以力量單方面改變現狀,希望有關方通過對話與合作繼續維持台海和平穩定。

尹錫悅涉台表態引發中韓的外交風波。中國方面譴責尹錫悅的言論,稱其「完全不可接受」,並召見韓國大使,向韓方提出嚴正交涉;韓國則表示北京的言論是「嚴重的外交失禮」。

而日本,比韓國更讓中共憤怒。4月18日,日本作為東道主的G7外長會,發布聯合公報。公報對華部分的第一行使用了去年聲明中沒有的語言:「我們認識到坦誠接觸和直接向中共表達關切的重要性。」宣布台灣和平是全球安全「不可或缺的要素」,敦促中共「負責任」地行事,不要進行「威脅、脅迫、恐嚇或使用武力」。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RFA(中國透視)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429/1895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