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以來,全國中小銀行突然開始大幅下調存款利率,你降20個基點,我降40基點,呈現出一邊倒的潰敗趨勢。
儲戶不得其解,暗暗抱怨,錢沒賺多少,利息倒是降了不少。
遙想當年,4%以上的大額存單遍地都是,人們都嫌少,而短短几年的現在,人們只能在2%-3%的利息存款中,尋求安慰。
1年定存利率更是進入「1字頭」,基本解釋了什麼叫做「打發人」。
為什麼中小銀行會在4月集中下調存款利率,未來利率趨勢如何,人們在這場降息風暴中又該如何規避風險?
希望下面的文字,能幫大家看清真相。
如果關注存款利率,應該會發現,去年銀行有兩輪比較強烈的降息潮,一輪是4月,另一輪在9月。
這兩輪降息潮,戰略企圖很明顯——釋放流動性,刺激消費。
01
大銀行基本都響應了號召,參與降息,中小銀行卻都藏的挺深,一個沒「跟」。
這是因為中小銀行相比大銀行的競爭優勢本就不明顯,全靠高利息吸儲,發點兒禮品,整點兒優惠,老頭老太太,樂在其中。
可一旦利息降下來,甭管平時感情多好,存款會毫不猶豫跑到大銀行里去,嚴重影響中小銀行的生存策略。
但為什麼中小銀行會在4月跟進?
其實銀行業一直都有個規矩。
每年的1-3月份是「開門紅」,是拉存款的旺季,一年存款能拿到多少,全靠第一季度的努力,畢竟存款才是立行之本。
進入4月份,所有銀行都能預估年內的任務是否能完成,這時候緊要關頭是如何做貸款,推銷產品等等。
1-3月拉存款,4月定策略,這都是水到渠成的表面規則。
但深層次,今年跟過去,大有不同。
一位資深銀行朋友跟我說,今年吸儲吸儲,越吸越不對勁……甚至有些害怕。
存款的人實在太多太多了,很快超額完成目標。
數據上也有顯示,截至2023年3月末,住戶人民幣存款餘額130.23萬億元,比上月末增加2.91萬億元,比年初增加9.9萬億元,基本又創下歷史新高。
但貸款呢?遙遙無期。
企業不貸款不擴張,人們不買房不買車,銀行跪著都做不了多少單子。
這很危險,銀行盈利,來源於吸儲放貸之間的利差。
行業內有一個標準,1.8%,是銀行維持合理利潤情況下的淨息差參考線。
而現在大多數銀行都低於這個值,2022年29家上市銀行,有8家淨息差低於1.8%,占比接近3成。
存款是銀行最大的負債,如果貸款需求長期羸弱,將會放大負債效應,甚至會引發系統性風險。
所以還沒到4月,中小銀行其實基本達成了共識,降低存款利率,誰不降,誰這一年就是二桿子幹活———傻干。
整體來說,今年這波中小銀行降息,並不是開啟新一輪降息潮,而是對去年2輪降息的跟進,也叫做「補充」。
但卻對未來十年,卻又是一次新的開始。
長期來講,利率只能越來越低,形勢很難扭轉。
這是因為金融機構必須承擔著巨大的社會職能,而銀行,也一定要服務於經濟運轉。
現在的經濟復甦緩慢,唯一且有用的方法只能是繼續針對實體經濟降准降息,儘可能地釋放流動性。
貸款利率長期下行,為了平衡淨息差,銀行只能被迫繼續下調存款利率。
其次,短期內人們專注於存款的心態很難改變。
經過大疫三年,市面上出現了一批堅定不移拿現金的人,他們拒絕大宗消費,死守著現金。
無論降不降利息,這批人會一直儲蓄,甚至0息,他們都會義無反顧繼續把錢存在銀行。
02
一個連續在樓市、股市栽了跟頭的朋友跟我講:
到頭來明白了,通脹就像是生命的衰老,是正常的自然現象,但煉丹、打激素想要逆行改命,很容易活不久。
大多數人沒死於通脹,而是死在了抗通脹的路上。
如果想讓人們不存款,唯一的方法就是房價大面積地上漲,點燃人們的追逐財富的欲望,逼出消費。
但現在來看,這種引導很難形成。
無論是貸款利率下行,還是民眾存款意識難以扭轉,兩者均形成了強大的成本壓力,迫使銀行從追逐利潤轉變為「活下來」。
一旦預期形成,銀行就會想盡辦法博弈政策。
比如最近很多城市的房貸利率出現了反彈,石家莊、長春、福州、哈爾濱等17個城市,首套房貸利率回調至4字頭。
即使政策端再想通過下調利率,刺激樓市,但銀行卻用自己的力量支持利率反彈。
道理很簡單。
當做生意無法通過「薄利多銷」取得進步時,只能選擇「有一單吃一單」的方法,提高利潤空間。
接下來的房貸利率優惠的額度,大概率要用完了。
不僅如此,長期的大額存單、貨幣基金、國債等低風險穩健理財產品等等低風險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未來只能越來越低。
而政策端也樂見其成,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從銀行把錢逼出來,用於消費。
利率是資金的價格,最終這種局勢只能形成兩個結果。
第一種,像日本前幾年一樣,銀行存款接近零息,人們寧願把錢兌換成鈔票,放在榻榻米下面,徹底進入低欲望社會。
第二種,積累到一定程度遇到奇點,出現迅速反彈的趨勢,緊接著全社會迎來一波大通脹周期,所有資產價格飆漲。
至於哪種結果,要看接下來經濟怎麼運行了,但現在幾乎所有力量都在迫使趨勢向第二種結果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