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港台 > 正文

彭博:疫後中國人偏境內消費 學者:香港奢侈品爆買地吸引不如前

香港一直被稱為國際金融中心及奢侈品購物之都,過去吸引大量內地旅客來港,惟近來情況有變。

港府指經濟持續復甦,連續多個月零售數字與去年同期比較有雙位數增長,3月零售業銷貨額為336億元(港元,下同),同比「激增」40.9%,其中珠寶、鐘錶及名貴物更升165%。不過,業界和經濟學者指,數字暴升僅因去年疫情肆虐下的基數太低,實際水平不足疫前「正常」3至4成。另一方面,《彭博》報導,隨著現時中國人大多傾向境內消費,香港作為內地人首選境外奢侈品「爆買地」地位已大不如前。

港府:通關後個人及旅客消費繼續改善

港府統計處周四(4日)公布零售業總銷貨值的臨時數字,指今年3月達336億元,較去年同月上升40.9%,為連續2個月升約4成。今年首季達約1028億元,按年升24.1%。其中被視為反映旅遊相關的銷情指標之一的「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類別,今年3月按年升165%,達約5.07億元,今年首季達約14.5億元,按年升88%。港府認為,數字「急升」反映今年2月通關後,個人及旅客消費繼續改善。

不過,香港零售業管理協會執行總監羅振邦同日就報告回應指,「實況並非如數字所說那麼好」。

羅振邦說:數字急升是和去年的超低基數有關,去年3月正處於疫情高峰,生意遊客絕跡之下生意市況是更差,而總銷售貨值並非增幅那麼大。「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方面,雖然說今年3月有165%的升幅,但比較今年2月和3月,只是維持約50億元,兩個月只是多了幾千萬元的生意。

業界:銷情和墮胎只是疫情前3至4成

羅振邦亦公布該協會的零售業調查報告,其於4月訪問4,300間店鋪及6.8萬名員工,了解他們對今年4、5月的市況看法,當中涉及復活節長假期、港府發放3,000元消費券,及「五一黃金周」的因素,當中大部分業者認為,最近只輕微帶動單位數或低雙位數增長。

不過,比較今年和2018年「五一黃金周」首3日,即4月29日至5月1日,有近7成受訪公司認為今年墮胎和消費均較以往下跌,跌幅更達高雙位數。而鐘錶珠寶、運動用品和電器的跌幅最明顯。

羅振邦對本台指,業界整體形容今年「五一黃金周」銷情淡靜,而據實際數字,銷情和墮胎只是回復到疫情前即2018年和2019年的不足3至4成,旅客購買力甚至比疫情前更弱,奢侈品方面亦有同類情況。他預料,香港零售「小陽春」至少要再等9個月至1年。

香港過去一直被稱為國際金融中心及購物之都,過去吸引大量內地旅客,惟近來情況有變。

學者:經濟模式已在疫情間「大洗牌」

中大商學院亞太工商研究所名譽教研學人李兆波受訪時指,「十一黃金周」是香港經濟復甦的試點,他對結果持悲觀態度,說經濟模式已在疫情間「大洗牌」,香港對內地人作為境外「爆買」之選的吸引力已大不如前。

李兆波說:內地人多了不少購買選擇,如多了網購、在內地境內都可以買到。加上近月中、港化妝品、奢侈品的差價收細,變相不用特別長途跋涉、花費機票來港購物。

彭博:上月逾6成中國人傾向在境內消費

美媒《彭博》近日亦引述研究機構Sandalwood Advisors的數據報導,近年新冠疫情改變中國消費者購買奢侈品的習慣,奢侈品牌雖受惠國內疫後開放及經濟復甦,但大多改往在境內購物。上月逾6成人傾向在境內消費,較疫情前2019年4月的41%顯著上升。

報導又指,當中主因是國內的奢侈品供應日益全面,且範圍不斷擴大,同時海外商品價格上漲,而奢侈品牌亦開始特別重視內地市場,並於重要節日和傳統文化推減價促銷,進一步削弱中國消費者的出境意欲。

國際奢侈品牌由香港轉移至內地

《彭博》上周亦引述消息報導,國際奢侈品品牌LVMH集團已把資源由香港轉移至內地,包括把旗下部分品牌的地區總部及高層管理人員轉到上海,投資集中於上海、廣州、成都深圳等發展迅速的大都會。主要是因內地客減少來港買奢侈品,轉為在內地購買。而集團今年首季銷售增長17%,至210.4億歐元,是市場預期的逾兩倍,主要受惠於中國疫後的銷售額。

事實上,香港近年遊客急跌,加上租金成本上漲,大部分品牌已減少香港的門市數量,同時改往內地大舉開店,包括Prada、周大福等,令內地人購物更方便。

另外,免稅政策亦為內地開闢新奢侈品市場,「海南自貿港」就是其中之一。單是2021年海南島免稅銷售額已達495億人民幣,占內地奢侈品市場規模約13%。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505/1897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