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被6所藤校全拒的女孩赴美一年 終於知道錯哪了

大家好,我是Joanna,目前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大一學生。目標雙專業Applied Math(應用數學)和Global Studies(全球研究),一個搞錢,一個熱愛。

時間倒回到一年前,我還是一枚焦慮的高中申請黨,從放榜前幾日,我開始坐立不安,緊張到前一小時,開始手腳冰涼、全身發抖。

時間到。

我一邊急促地呼吸著、一邊打開六個網頁進行登錄,靜坐在電腦前,在等待的二十分鐘左右的時間,我的腦子裡或是一片空白、或是思緒過多以至於無法正常運轉。

最想要的結果,是清晨發出來的。我和爸媽一起點開耶魯、哥大、賓大、布朗、杜克、康奈爾大學portal里的view update,想像拆開閃著光的Congratulations(恭喜)的字樣。

我和爸媽讓這些瞬間都過為隆重了。他們兩個站在我的身後,像等彩票開獎的彩民盯著屏幕上呼之欲出的開獎結果。

然而,當我一封封拆開郵件時,每一封跳出的都是「拒絕」或者「等待」,重複六次。

每一次都是內心的一記重擊。我努力笑了出來,主要是為了緩解空氣中瀰漫的失望。我們三個靜靜坐著,沉默了幾分鐘。接著,我小心翼翼地打字,微信通知升學老師結果。

半小時之後,我才清醒了過來,好像漫漫長夜的一場夢,終於做完了。

最難過的一刻,莫過於聽到老媽推門進入老爸的房間,說:「哎呀,我就覺得,花了這麼多力氣,怎麼沒有一個好的結果?」老爸語氣加重:「好的結果?你覺得什麼是好的結果?」

我想到了爸媽,想到了寄予厚望的老師,他們都那麼辛苦,是我讓他們失望了。我開始不受控制地責怪自己,不知道該以什麼心態面對未來。

思緒回到一年後。如今我已在伯克利度過了非常充實的一年,我反倒開始看清了我為什麼被拒的本質。

■第一次來到伯克利的校園

單從履歷看,學校背景、成績、活動、文書,我都做到了我的極致,也是老師心中的爬藤苗子。

那麼,到底為什麼接連被拒呢?

我認為主要的問題是曾經的自己過於虛榮、過於功利。

我不應該把自己標籤化,否則會在不知不覺中給自己狹隘的定義、從而對自己的認知產生偏差。我不應該完全相信meritocracy(註:努力絕對等於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所有的事情都像競技體育一樣,技術最好的人不一定拿金牌。

我也不應該過於沉浸在別人的讚美與崇拜里,否則容易迷失自我、為別人而活。

高中,我的內心深處有這一種完美主義的執念。比如,只允許學校成績單上出現A,只允許AP考試成績單上出現5分。

沒錯,做不到極致的話,那麼不如不做。

因此,當我有一些事付出了努力還做不到自己「最好」的時候(這個「好」的標準似乎也是我自己定的),也就是意味著我無法達到自己理想狀態下的「完美」的時候,我就開始自我懷疑、沒有動力。

換句話說,只有拿到第一名或者說達到我心中的第一名的標準,我才會心安。一點消除不掉的瑕疵,就能讓我有全盤放棄的衝動。

被拒絕這件事,影響了我對於「成功」的定義。

進入大學後,我才發現,每一次「失敗」,都是一次特別、寶貴、值得感激的經驗。

只要在每一次挑戰來臨之前做好充足的準備,全力以赴地做最好的自己,無論結果如何,都是一次「成功」。而這是我花了很長的時間、很大的力氣去想明白的道理。

我捫心自問:GPA4.0到底有什麼用處?

或許,它唯一的用途就是滿足我的完美主義執念以及虛榮心。我不再覺得成績單上的B+刺眼,只要我從這門課里真正地學到了知識、提升了技能,這就夠了。

■選了學校的瑜伽課和爵士舞課,解鎖各種新技能

我認為自己對的結果的看法有待改善。

我開始從理論中找啟發。比如Martin Heidegger的「向死而生」(即時刻牢記著我會死這個事實以設計我的生活):追求結果的最終盡頭是死亡,大家都一樣,只有生命的過程能夠被個性化。

比如Viktor Frankl的「長期來看,成功的原因就是忘記了想成功」:更多的注意力應該在「我正在做的事情」,而不是「它們最終的結果」。

如Friedrich Nietzsche版本的compatibilism,在過程里相信free will(自由意志),到結果時相信determinism(決定論):也許那個球終將滾下來,Sisyphus(以及我們)也依舊要去推它上坡。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by Victor E. Frankl

關於大學申請,我一直對自己強調,能被6所藤校中任何1所錄取,都是一個意外之大喜,而全拒則是意料之中。然而,放榜前依舊會緊張,被拒後依舊會失望。

甚至申請大學時反覆修改來修改去提交的文書,沒幾篇是我真實的想法,理智和情感不同意彼此。

因為我太在乎結果。

所以,大學,還有以後的人生,我奉承的就是一套「想做就做,再不做等到什麼時候做?」的理論,天不怕地不怕,隨心走。

剛來美國,因為自己的母語不是英語,所以我不敢去申請辯論類的club,怕自己口語不好、比不過美國大學生。一旦我放下對結果的重視(被拒就被拒!),我便發現沒什麼不可能的。

進入大學後,我加入了學校全北美第三的模聯社團,敢和那些我曾經進入不了的名校大三大四學生對峙。情感上一樣,我敢談也許沒有結果的戀愛。

又或許——我自己來定義「結果」,它不一定是要定居結婚生子,它可以只是一次青春的記憶、一段教會我愛的經歷。

■在舊金山UCBMUN作為chairs之一

現在,感激我沒有去到那個曾經的夢校。

道理很簡單:

大學招生官能夠準確地檢驗我的能力和氣質和是否匹配一所大學,或許我只是因為名氣而選擇了這所學校,而不是去到最匹配的地方發光發亮。被拒何嘗不是我的福氣?

事實證明,我就屬於這裡。

雖然最開始,我經歷了出國至全新環境的不適應、被欺騙後的心痛、一開始沒有朋友的孤獨感、在巨大學習壓力下喘不過氣、中招新冠和流感,但漸漸地,我在這個適合我的環境裡,找到了自己。

我有很多好朋友。初高中的好朋友們還一直保持著聯繫,大學裡,也有了好幾個知心的深交的朋友,在自己的領域有著耀眼的成就,帶我開拓了眼界。

既然來到了美國留學,我有了接觸到世界各地的人的機會,就得抓緊這個機會看世界。

我有一個無話不談的瑞典朋友,和我講述環遊世界的經歷。我有一個未來想當總統的美國朋友,有時一起健身。還有三個美國女生。我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新東西。

■和朋友們除夕夜在家做的年夜飯

我愛我生活的地方加州。

那裡大多時候陽光明媚,有著自由的氛圍和活力的氣息。我可以不用顧忌別人目光,去穿自己想穿的衣服,拍我自己想拍的照片。

我喜歡夏天,我喜歡溫暖,我喜歡艷陽,我喜歡熱烈奔放自由。

■常常在學校目睹的美麗夕陽

我對自己越來越自信。

我有著豐富的愛好,上學時時不時彈琴、打網球、滑板,假期里瘋狂嘗試不一樣的活動,比如在海邊潛水、跳崖、打沙排,去國家公園徒步。

我喜歡自己的身材,覺得自己一米八的身高很酷,覺得自己的平胸有獨特的美。我喜歡自己的長相,覺得自己的內雙很漂亮,覺得自己的厚唇很性感,覺得自己的短髮很適合。

我越來越喜歡自己,自信健康就是最美的。

■歷時9個小時登頂優勝美地Cloud’s Rest

■在伯克利和斯坦福的橄欖球比賽和高中的朋友面基

我很喜歡伯克利。

雖然學校也很內卷,很累也很辛苦,但隨著我對伯克利課程的特點愈加熟悉,對選課及時間安排有更多經驗,提升了自己的能力。

比如一周幾百頁reading鍛鍊出來的英語閱讀速度,以及自己心態的調整,還有做數學題不再是記做法、套公式,而是嘗試理解原理和應用……

過程中依然有無數個「想死」瞬間,深夜emo感覺自己真的學不動了。

但考試考完,paper提交完,一覺醒來,感覺學習又有趣了,人生又美好了。著實是「痛並快樂著」。

我非常享受這種迎難而上的感覺,收穫知識讓我非常有成就感,學校里有太多優秀的同學和教授,我為享有這樣的資源而感到驕傲和激動。

■凌晨四點學校圖書館座無虛席還有,我開始有一段平等的青春愛情。他聰明和勤奮,19歲就創業一年多有了收入。他善良和有野心,在他的影響下,我學會了更加為他人著想,意識到「改變世界」也許不是說說而已。

我的19歲,是我能想像到的最棒的19歲的樣子。

留學的意義並不是追求USNEWS排行榜上的數字,而是我在這個校園裡度過的多維人生,這些生活的每一天,遠不是一個排名所能定義。

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媽媽問我要不要把妹妹送出國留學的時候,我毫不猶豫地說yes——

留學沒有定義我,而是告訴我「哇,原來我有這麼多可能性」,然後讓我自己選擇、自己設計人生。

可是,我卻可惜地發現,很多同學和朋友,進入了大學,卻仍然在用高中升學的邏輯「卷」著。

在伯克利,讀編程專業或是進了要六七輪面試的諮詢和投資社團,仿佛也有些高人一等的意思。

大學,不少之前認識的朋友都變了方向去做顧問,到底是自己真的喜歡或擅長,還是隨著大流擠破腦袋想著分一杯羹?我沒有資格去揣測或批評。

就我個人來說,因為我經歷過藤校被拒的過程,我知道,僅僅因為不甘心自己比不過別人,僅僅因為想要那個結果,如名校或者名企,而去做自己並不真正想做的事情,我們的內心也總是在充滿著擔憂。

更有朋友請了機構幫忙找工作,就像當初請了機構幫忙申請大學一樣,我們的一生到底在追求什麼呢?難道是金錢和名利?

我想起,申請大學的時候,我的文書就一遍遍被修改,到最後沒有幾篇是按照我自己的意願寫的。

難道現在求職信也要遭此命運?

卷完大學,卷實習,卷工作,卷伴侶,卷小孩,卷一輩子。永遠都在眼紅,永遠都在攀比,永遠都在滿足自己填不滿的虛榮心。

我想起,開學去了音樂部門的Berkeley Connect,一節小組賞析討論音樂的課。

那天,部門的領導人也是樂隊的指揮參與了我們的討論。她問:「Who is happy here?」十幾個人裡面,只有我一個人舉手。我很驚訝。

她嘆了口氣,說:「This is what Berkeley does to young people.」

所以,人生的意義是什麼?開心在人生里究竟是什麼地位?我們到底為了什麼卷?

這些看似空洞的陳詞濫調,在我看來,是每一個人都應該思考的哲學問題。我也沒有具體的答案,可我知道思考的過程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的生活方式。

我學會了當看到比自己「好」的人時,我不去自卑,不去嫉妒,不去焦慮。

因為永遠都有比自己更「漂亮」的人、更有錢的人、更聰明的人、更閃耀的人,這就是事實。我學會了真誠崇拜,交流學習,同時堅定地專注於自己選定的事情,做最好的自己即可。

■住所永遠都有鮮花盛開

回到最初的那個藤校開獎瞬間。

那是我人生中的一個轉折點。失望過,沮喪過,自我懷疑過。反思,調整,進步,面向未來。

現在想起來,我想告訴你——

像我當時一樣沒有得到自己理想的結果、感覺自己高中的努力白費、擔心自己讓父母老師失望的你——如果換個角度,換個思路,這並不是一個壞的結果。

這或許可以讓我們從自己的被安排的人生中,跳脫出來。

人生的課題有很多,課業工作只是一個方面,簡單一個排名不代表什麼。以及,只要努力過、盡力過,就無失敗後悔可言。

我希望,我們可以一直當那個人群中,果斷舉手說I am happy的人。

後記:

這篇文章哪哪都在展現我的樂觀理想、年輕氣盛。我明白,當自己離開象牙塔踏入社會的時候,會擁有完全不一樣的經歷。

那又如何呢?人不輕狂枉少年。如果過早就陷入了極為世俗、市儈的思考模式,不就少了一些樂趣嗎?

不如從現在開始未雨綢繆,開始思考畢業錢不夠怎麼辦。幸運的是,我有底氣。不管未來有什麼樣的困難,有一顆不害怕的心。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穀雨星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507/1898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