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當我學會閉嘴認慫,兒子竟厲害到讓我感到陌生

向來沒有缺乏好奇心的孩子。

多的是,被父母的喋喋不休壓制了探索勇氣的孩子。

自從兒子上初中,原本成績還算不錯的他,狀態開始不對。

作業馬虎應付、拖拉,叫他學習好了再玩,總是不聽,每天都看手機、上網到大半夜。

我強忍著怒火說「少看點沒營養的視頻,學習才是最重要的事」。

誰知道他油鹽不進,還覺得我管太多,囉里囉嗦,聽了就煩。

兒子習慣性擺爛,消極不上進,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總想著多說幾句、催促提醒他,搬出各種大道理。

可一點效果都沒有,兒子這次的期中考成績幾乎墊底。

收到班主任的簡訊,要我多抽時間陪兒子學習,督促一下,我瞬間炸了。

該說的都說過了,該做的也沒少,兒子還是我行我素,我們之間的衝突也持續升級。

直到我偶然看到這個博主的故事,才意識到自己的問題。

一個初中男孩希望媽媽能夠管住嘴,少叨叨,表示自己知道什麼時候該學,什麼時候該休息。

於是媽媽試著同意了。

結果不「說」了之後,發現兒子的確「變」得不一樣。

玩了一會兒手機,見媽媽什麼也沒說,就自己打卡單詞,50個單詞只用了11分鐘,效率比平時高很多。

緊接著回家的一路,滔滔不絕和媽媽分享自己對音樂的認識、霍金的預言、中醫的神奇……

知識儲備量之豐富,讓媽媽倍感意外。

問他怎麼知道的,原來是他平時上網搜的,因為覺得有意思,所以特地去了解,慢慢地就知道得比較多。

對此,那位媽媽不由得感慨:

想不到不再和兒子聊學習,兒子竟厲害到讓她覺得陌生。

想起之前看到的一句話:

「每個孩子強烈的學習興趣,一定來自與生俱來的內在驅動力。」

但很多父母和我一樣,在後天的嘮叨、說教中,破壞了孩子這種天生就有的能力。

父母越愛嘮叨,孩子越差勁

杭州師範大學附屬醫院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聯合門診接診過這樣一對母子。

兒子上初二,學校老師對功課抓得緊,孩子已經需要壓縮休息時間來抓學習。

可媽媽絲還是給兒子安排了不少周末補習班的課程。

怕兒子不重視,天天在家裡耳提面命催促兒子學習。

不到一學期,不堪重負的兒子終於「反抗」了:拒絕上學,整天打遊戲,只要父母提到和上學有關的字眼,就大喊大叫扔東西。

無奈之下,媽媽只好帶他來求助門診主任方妍彤醫生。

整個問診的過程,依舊是媽媽在說個不停:

「兒子以前很乖,對我說的話都很認同,我們關係也很好」。

被問及兒子會不會主動講述,自己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時,媽媽愣住了,想想這樣的事情從來沒有過。

方醫生一針見血指出:

「很多類似的家庭里,父母的聲音和學習要求等欲望總是壓過孩子自身。

一旦孩子表達與自己不同的想法,父母就會用發脾氣或者嘮叨的方式來『鎮壓』,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想或者不敢發聲了。

甚至當他真正遇到了學習的困難,孩子內心沒有力量來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只是一味地承擔和忍受,直到堅持不下去,對學校產生恐懼和逃避心理。」

不是孩子不愛學習,不求上進,而是在父母密集的叨叨聲中選擇自動屏蔽,一點點失去成長的動力。

有研究表明,重複的頻率與說服的效果是呈「倒U曲線」。

換句話講,當父母不停說,說得越多,孩子能接收到的有用信息越少,被說服的效果越差。

父母的嘮叨,傳遞出來的信號是:你不行,你不夠主動,你不好……所以我得說你,不停說。

聽多了,孩子非但聽不進去,還會錯誤地定義自己,認為自己確實不行,不好,反正都這樣了,不如擺爛躺平。

嘮叨,短時間內看不出什麼。

長久下去,孩子耳朵里一直嗡嗡響,只會不想學,不想動,沒有了內在驅動力。

父母越講道理,孩子越叛逆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孩子的分享。

從小到大,媽媽都特別喜歡對他說「聽我的,沒錯」,然後吧啦吧啦講一大堆理由。

剛開始他沒什麼判斷力,覺得媽媽說的肯定沒錯。

但到了中學,他喜歡上文學,想選文科。

可媽媽怎麼也不同意,一直灌輸「男孩子就是要學理科,以後出來好找工作」、「文科一點用都沒有,別浪費時間」的觀念。

他聽完心裡特別反感,也特別抗拒牴觸。

有一次他在家看小說,被媽媽劈頭蓋臉罵了一通,說他偏科就是因為小說害的。

那晚他氣到離家出走,好不容易心情平復下來回家,等待他的還是媽媽那些「小小年紀不學好,學人家叛逆」、「你對得起媽媽辛辛苦苦養你長大嗎」……

後來他堅持選文科,也不怎麼回家,就是不想聽媽媽整天掛在嘴邊的大道理。

看,父母認為對的東西,不一定能說服孩子。

反倒有可能因為咄咄逼人、居高立下的態度,一不小心把孩子推開。

生活中,許多父母都習慣以過來人的姿態「說」孩子:

「為什麼你就是不聽話,不講理,怎麼說你都沒用?」

「跟你說了多少遍了,這個道理你就是不懂?」

「就因為我是你媽,才跟你說這麼多,別人我才懶得教呢!」

自以為是、不厭其煩地給孩子輸出一切「有用的信息」,聽上去似乎真的是為孩子好。

可有沒有想過,孩子聽到的卻是另一個版本呢?

父母一點都不懂我,不明白我現在遭遇什麼,遇到什麼困難,他們根本不愛我……

當他不被接納、包容和理解時,潛意識裡會覺得被束縛和捆綁,一聽到父母的大道理,就想用力掙脫、對抗。

心理學家杜威說過:

「教育並不是告知和被告知,而是父母和孩子主動建設的過程。」

單方面的溝通,把自己所有的經驗和知識掰開揉碎餵給孩子。

孩子不僅咽不下去,還有可能剝奪了他感受愛的機會,愈發想要逃避。

想要孩子內驅力爆棚

父母要閉嘴認慫

想要真正釋放孩子的天性,喚醒他的內驅力,靠的從不是「說」,而是懂得閉嘴認慫。

教育專家梅拾櫻教育兒子時,就是這樣。

兒子初中時,學習不頂尖,還痴迷很多課外興趣愛好。

初二時,兒子喜歡足球,除了放學後在學校操場練習,回到家做完作業也會在客廳練基本功。

一個看上去枯燥乏味的小動作,兒子能練上幾百遍。

只要兒子主動向父母展示自己的球技,梅拾櫻都會像內行人一樣發出驚嘆,並請教兒子是從哪裡學到的技巧。

每次這麼回應兒子,兒子都會興致勃勃地分享自己的經驗和創新心得。

初三下學期,中考在即,學業很緊張,兒子卻喜歡上一種流行音樂。

雖然梅拾櫻不大喜歡這樣的風格,也有備考前的緊迫感,但仍舊忍住不說,不做任何評論和建議,而是給兒子足夠的空間探索、學習。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兒子到處挖掘各種資源,儼然成了一個小音樂專家,各種流派說得頭頭是道。

誰說了一句什麼話,兒子一有靈感,馬上即興創作,拉住全家人聽。

中考前兩個月的一個晚上,兒子突然風風火火跑進她的房間,分享自己新弄的音樂片段。

梅拾櫻一如既然地表達對兒子的肯定和讚賞,並趁機給兒子承諾:

「兒子,中考臨近了,你要在學習上多付出點時間。

等暑假了,我可以幫你買一套設備,到時候你可以盡興地玩。」

被家人充分支持、滿足的兒子,自然沒有任何不悅,而是重重地點了點頭,迅速投入到課內學習了。

孩子的內驅力不是靠父母「說」出來的,而是父母保護出來的。

只有父母閉上嘴巴,不過分擔心和打擾,讓孩子充分感受探索一樣東西的樂趣,孩子自然會獲得更多提升和思考。

而這份沉澱下來的持續成長的力量,會促使孩子愛上學習,主動求知。

其實,真正能夠成就孩子的,是父母適當的「靜音」。

讓孩子感受溫暖的尊重,被允許的自由,他才有更大的空間,憑藉自己的力氣不斷躍進、蛻變。

誠如獨立教育學者錢志龍博士說的:

「做了這些年校長,我從沒見過一個孩子是不愛學習的。好奇心跟吃喝拉撒一樣,是人類的本能。」

既然每個孩子對自己的成長都有天生自帶的驅動力,那我們就別焦躁、心急。

與其用錯誤的言語方式施壓,不如拉起嘴巴上的拉鏈,用心陪伴、守望。

給孩子必要的鼓勵和包容,靜候花開,相信孩子的內驅力會如泉水般噴湧出來。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 男孩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511/1900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