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財經 > 正文

德媒:中國不太可能再次拯救全球經濟

武漢一家工廠的工人生產線。(Getty Images)

德媒報導,中國政府曾以龐大經濟激勵計劃助力西方國家度過2008年金融危機,但這次中國經濟在疫情之後步履蹣跚,意味著在阻止全球經濟衰退方面不大可能有所作為。

德國之聲中文網13日報導,去年12月放棄嚴格COVID-19清零防疫政策後,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未全面復甦,4月進口大幅收縮7.9%,出口增速則僅為8.5%,低於3月的14.8%;4月消費者物價指數漲幅則是兩年多來的新低,而據中國工業批發商提供的價格,工廠出貨量緊縮加劇。

與此同時,4月新增銀行貸款降幅遠超預期。當月銀行發放7188億元新增人民幣貸款,不到3月總數的1/5。

中國經濟的黃金時代結束了嗎?

報導引述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曾銳生表示,「中國經濟不會崩潰,但也不會回到2010年代以兩位數增長的黃金十年。」

報導說,中國經濟若能強勁反彈,將有助於抵消世界其他地區過去12至18個月受央行貨幣緊縮政策刺激而出現的可能放緩。

中國在2008至2009年金融危機後出爐的巨額刺激計劃幫助全球經濟復甦,部分原因是中國對用於基礎設施項目的進口原材料需求巨大。

但是這些過去的刺激措施讓中國深陷債務泥潭。國際貨幣基金(IMF)今年3月警告,僅中國地方政府債務一項就已升至創紀錄的人民幣66兆元,相當於中國GDP的一半。

曾銳生認為,那些盼望中國重振經濟的西方決策者現在需要「不戴染色鏡看看新的政治和經濟現實」。

他指出,「 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強硬的外交政策導致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開始在與中國的經濟聯繫中脫鉤或者去風險化,這意味著之前支持中國快速增長的一個關鍵因素正在減弱」。

對於經濟復甦不盡如人意,報導說,中國政府將經濟提升到價值鏈上游的戰略計劃,優先考慮成長的質量而不是數量,但這些改革尚需時日。

新加坡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杜特(Pushan Dutt)表示,「中國一直在努力實現從低端製造商到未來行業(人工智慧、機器人、半導體等)主導者的轉變」。隨著中國從國有企業主導的重工業轉向創新行業和國內消費,成長放緩是「自然而然的結果」。

曾銳生則說,雖然 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明確希望中國經濟變得更有動力、活力、強大和創新能力,但是「他的政策往往會產生相反的效果。隨著習近平加強對權力的控制並且不肯承認錯誤,中國的技術官僚實際上不可能做出必要的調整來振興經濟」。

西方需求放緩雖將繼續對中國出口產生負面影響,但中國國內經濟仍有許多方面值得期許,尤其是由於3年防疫封鎖導致的需求壓抑。

杜特說,疫情期間,中國消費者積累了2.6兆美元的超額儲蓄,「因此,預計服務業將在短期內拾遺補缺」。

國際貨幣基金預測,未來5年中國將繼續成為全球經濟成長的最大推動力,對全球經濟成長貢獻率約22.6%,而美國僅11.3%。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中央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515/1902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