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中國大陸的意識形態地圖上,「台獨」實為頭號大敵。美國式的自由主義在終極意義上是中國大陸的最大威脅。但美國畢竟遠隔重洋,海內外民運人士的反抗則無法在大陸立足;惟有一衣帶水的台獨,既被中國大陸歸入「內政」,實際上又無法干預,因此,台灣對中國大陸的政治衝擊也最大。
據大陸官方的批判性追溯,「台獨」的最早起源是在二戰以後,以1946年創辦「台灣雜誌」、1947年成立「台灣再解放聯盟」的廖文毅為代表人物。但實際上,台獨在1920年代末就已悄然登「台」了。那麼,困擾中國大陸的台獨,到底孰始為之﹖正是共產黨自己!不過它當時叫台灣共產黨。這個名稱,在國、共雙方長期使用的政治辭典中,現在幾乎已經完全遺忘了。1928年4月15日,台灣共產黨在上海法租界霞飛路一照相館樓上正式成立,建黨大會上通過林木順執筆的「政治大綱」,大綱的重心在於提出了「台灣民族」、「台灣革命」概念,並總結為:台共領導的革命運動,終極目標就在於追求台灣獨立;由此遂奠定台共「台灣民族」、「台灣革命」、「台灣獨立」的三大主張。在反抗日本殖民統治、追求台灣解放的政治史上,台共是惟一提出「台灣獨立」口號的政黨。
「台灣獨立」的理論淵源,則來自現代共產主義運動的教父列寧。一戰以後,在民族主義思潮的激盪下,美國總統威爾遜在右,蘇聯領袖列寧在左,都大力鼓吹民族自決。列寧早在十月革命以前就已有「社會主義革命與民族自決權」的理論構想,以後更明確地提出殖民地社會中的弱小民族承受著帝國主義的民族壓迫和本國資產階級的階級壓迫,為了動搖帝國主義的根本,必須催生殖民地革命,同時完成階級和民族的雙重革命。
列寧的最高提示,也成為當時共產國際的基本路線。1927年,第三國際決定在日本共產黨指導下成立台灣共產黨,因為當時台灣屬日本殖民地,據「一國一黨」原則,台共受日共領導,台共的正式名稱是「日本共產黨台灣民族支部」。同年,日共接受第三國際的「1927綱領」,表示支持「殖民地完全獨立」的主張,上述林木順執筆的台共「政治大綱」也是先由日共領導人渡邊政之輔、佐野學草擬的。另一方面,1928年十月,中共一方也令台灣籍黨員返台建立「中國共產黨台灣支部」。1931年,以翁澤生為首服從中共領導的一派取得台共領導權,服從共產國際和日共的謝雪紅被開除出黨,台共新中央通過激進政治綱領,提出進行同時反帝反資的全面性「社會革命」,否定了聯合社會各階層的「殖民地革命」。然而,這個大中國主義的新台共中央,卻從未否定過「台灣民族」、「台灣獨立」的舊主張。事實上,在1928至1943年之間,中共也仍遵守第三國際的路線,從未對「台灣民族」的獨立問題有過異議。台共勢孤力單,不過曇花一現,但無論台共的台獨與後來的台獨是否有直接的源流關係,它畢竟還是台獨的始作俑者。
列寧決定性地始創具有無情效率的極權政黨,成為二十世紀全球共產主義運動的樣板。莫斯科一手包辦中國大陸最初的建立,又大力促成中國大陸最後的勝利,飲水思源,沒有列寧就沒有蘇聯共產黨,沒有蘇聯共產黨就沒有中國共產黨。
但列寧主義無意中也給中國大陸投下了歷史的陰影。列寧在思想體系上仍承續馬克思的國際主義原教旨,由此才形成「殖民地革命」的理念,希冀全世界所有受壓迫的人民分頭揭杆而起,各自追求獨立,令帝國主義顧此失彼,以減輕共產主義孤島蘇俄的壓力,促進共產主義革命在全球的最後勝利。因為,按照正統的共產主義理論,反正將來共產主義社會遲早世界大同,國家消亡,現在多搞幾個民族獨立、國家分裂,又何關緊要﹖這正是「台灣獨立」綱領的政治背景和思想根源。但列寧死後,真正繼承他國際本位共產主義路線(不斷革命論)的托洛茨基一朝失勢,提倡務實的民族本位共產主義路線(一國社會主義)的史達林大權獨攬,長期接受史達林領導的中共最終也成為史達林式的民族共產主義。這樣,中國共產主義的現實勢必就與列寧主義的理想背道而弛了。
現今困擾中國大陸的台獨,其始作俑者竟是中共自己的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