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啥事都要爛尾?習近平這一願景受衝擊

本月,廣西南部農村地區受到暴雨影響。中國官員對極端天氣日益嚴重的威脅發出警告。LU BOAN/XINHUA, VIA GETTY IMAGES

在華中地區,5月下旬開始的傾盆大雨澆透了麥田。隨著越來越多麥粒在雨中開始發黑,不再適合人類食用,政府動員了應急小組來盡最大可能搶收。在一段廣為流傳的視頻中,河南省一位79歲的農民在查看受損情況時擦拭眼淚。

這次異常強降雨凸顯出氣候衝擊正威脅到習近平主席推動中國糧食供應自給自足的目標。當地官員稱,此次降雨給小麥收成造成了十年來最嚴重的破壞。

確保中國有能力養活14億人口是習近平領導中國邁向超級大國地位的關鍵。近年來,與美國的緊張關係、新冠病毒大流行以及俄羅斯烏克蘭的戰爭都造成了全球糧食價格的更大波動,加劇了中國種植更多本國農作物的緊迫性。

中國的食品價格通脹並未達到其他主要經濟體的水平,但官員們擔心其食品供應容易受到全球衝擊的影響。去年夏天,中國豬肉、水果和蔬菜價格飆升,促使政府投放戰略儲備豬肉以穩定價格。隨後,領導人重申要以糧食安全為重中之重。

據當地新聞報導,最近幾周,廣西省稻田裡的魚、南通市一個農場的數千頭豬均因極端高溫死亡。天津市消防部門接到通知,要對卡車上中暑的生豬進行噴水。官員警告,極端高溫和洪水會損害新疆西北部地區的小麥作物。

在一個歷史上曾因饑荒而導致王朝動盪的國家,執政的共產黨也意識到,滿足基本需求是政治穩定的先決條件。

6月初在中國河南省駐馬店市,農民正在收穫小麥。JOSH ARSLAN/REUTERS

去年,為了控制新冠病毒的傳播,政府對有2500萬人口的上海實施嚴厲封鎖,食品短缺成為引發騷亂的重要原因。網上視頻顯示,居民在街道和雜貨店裡為搶食物而打鬥。在針對中國「清零」政策的全國性抗議活動中,抗議者高呼「不要核酸,要吃飯」。

中國的農田已經在萎縮,這是因為快速的城市化污染了大片土壤,並且政府將農村土地出售給開發商。中國南北水資源分布不均,導致一些農作物種植地區容易遭受乾旱,另一些地區則容易遭受洪水侵襲。烏克蘭戰爭威脅到中國的小麥和化肥進口。2018年開始的與美國的貿易戰使得中國從美國購買大豆和其他食品的成本更高。

習近平將糧食自給自足視為關乎國家安全的問題,他經常說,「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他設定了國家必須保留18億畝耕地的「紅線」,並向食物浪費宣戰,特別是餐館裡的食物浪費。中國政府經常指出,它要用世界不到10%的耕地養活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

本月,河南省漯河市,農民在剛剛收割的麥田裡施肥,麥田裡現在新種植了玉米。QILAI SHE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為了創造更穩定的糧食供應,中國儲備了農作物併購買了更多海外農田。它一直在開發耐熱水稻品種、基因改造大豆和新種子技術,這一努力引發美國提出智慧財產權盜竊指控。

人民日報》周一頭版的一篇文章稱,習近平對農民有著「特殊的情感」,並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重點。上個月,他參觀了河北省的一片麥田,那裡的農民正試圖通過種植耐旱的小麥品種來提高糧食產量。

在官方製作的習近平考察視頻中,當地官員展示了用新品種小麥製作的麵包和麵條。「習主席希望咱們越來越幸福,」視頻中的一位當地農民說道,「咱們更得更加努力。」

但與天氣有關的糧食供應衝擊是一個更加難以預測的挑戰。

「你可以實施更多法規來抑制地方政府出售耕地。你可以補貼農民,」美國研究機構外交關係委員會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員劉宗媛(音)說。「但極端天氣不僅會造成損害,而且解決這一問題的成本也非常高。」

本月,創紀錄的降雨量導致中國南部的北海市發生洪水。中國部分地區,包括上海和北京等主要城市,今年已經經歷了異常提前的高溫天氣,本月部分地區氣溫超過41攝氏度。

但河南省及中國中部周邊地區的洪水構成了對糧食安全的最新擔憂,這些地區生產全國四分之三以上的小麥。

周三,漯河的一位農民在剛剛收割的麥田裡種植大豆。QILAI SHE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在收穫季節,小麥種植者最擔心的是持續降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研究中國糧食戰略的研究員張宏洲說。「這發生在最糟糕的時候。」

降雨襲來之時,農民正在為開始今年的收割做準備,降雨導致一些小麥發芽。這降低了小麥質量,不適合加工成麵粉,通常被作為動物飼料以較低的價格出售。

尚不清楚今年農作物受損的程度。分析師稱,小麥單產下降可能迫使中國今年進口更多小麥,從而抬高全球糧食價格。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麥生產國和消費國。城裡人越來越多地購買西式麵包和甜點,對小麥的需求隨著收入的增加而上升。中國肉類消費量的飆升也需要更多的小麥來作為動物飼料。

為了應對河南的降雨,中國政府撥款2億元人民幣用於救災,幫助烘乾收穫的潮糧,並排乾被淹的田地。農村官員為農民設立了24小時熱線,並敦促地方政府為仍可食用的受損小麥尋找企業買家。

一位農民在給剛剛收割的麥田澆水,攝於漯河。QILAI SHE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官方媒體表示,政府的努力將農民的損失降至最低,最近的《人民日報》在頭版文章中大肆宣揚收割進展。國家電視台中央電視台播放了一段15分鐘的視頻片段,顯示政府官員提醒農民儘早收割。

中國對糧食安全的關注具有全球影響,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擁有大量糧食庫存,其中包括美國農業部估計約占世界一半的小麥儲備。去年,美國官員指責中國囤積糧食庫存,導致全球糧食價格上漲,特別是在較貧窮國家。作為回應,中國指責美國煽動了全球糧食危機,稱美國對俄羅斯的制裁損害了對非洲國家的小麥出口。

中國農作物庫存的確切數量和質量的相關信息被視為國家機密,因此很難衡量中國糧食供應的穩定性。例如,儘管該國的官方數據經常顯示小麥產量創歷史新高,但分析師質疑數據的可靠性。

但在2022年1月,政府透露了一些難得一見的信息。

針對西方國家對中國囤積糧食的指責,官方報紙《經濟日報》發表評論文章透露,中國的小麥和大米儲備足以滿足全國人民至少18個月的糧食需求,文章暗示這是一個合理的庫存量。

「備豫不虞,為國常道,」文章寫道。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紐約時報中文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627/1919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