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孩子總是丟三落四,忘帶作業,怎麼辦?

來自一則家長的提問:

裡面有兩個問題,我先回答第一個問題:

孩子丟三落四,忘記作業怎麼辦?

其實不僅是家長,連我們老師都是很頭痛,一些孩子老是忘帶東西。

特別是最近已經進入期末複習階段了,需要攜帶的資料相對較多,一上課,總有一些孩子資料是不帶的,問問孩子,孩子說找不到,或者說忘在家裡了。

老規矩,我就直接上方法。

這裡我囉嗦一句,這幾年,我都在我這個小號上答覆一些家長的提問,按照正常答覆流程,開始肯定需要分析原因,再根據原因提出假設,最後才是一些落地方法。

不過,大家可能也發現了,我的答覆一直以來都是直接上方法,並且方法也是用幾個小點展開。

為什麼會這樣。

最重要的原因,其實我每天能夠寫作的時間並不長,大約40-60分鐘左右,每次字數大約在1000-1500左右。思來想去,答覆文章,就直接上核心內容——方法。

不過除了一些方法,我可能也會重點講一些思考角度。

好了,開始。

1、家長不要包辦。

有些孩子為什麼總是養不成自己的東西自己整理,總是不知道要把自己的東西帶著。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背後有」勤勞「的家長,每一次上學都會幫孩子準備好。

家長越準備,孩子自己準備的能力就越弱。

孩子覺得,沒關係,反正我爸爸媽媽會幫我整理的。

還有不斷地提醒,其實也是讓孩子自我放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事情,你早上定很多鬧鐘,你遲到的可能性會大大提升,原因就在於你的潛意識裡面,想著那麼多鬧鐘反正會提醒我的,我再多睡一會沒關係。但是只有一個鬧鐘,或者沒有鬧鐘,或者第二天有很重要的事情,大概率上你會早早起來。這個不是鬧鐘要你起來,是你自己把自己叫醒。

回到家長提醒孩子記得帶自己東西這件事情上,道理也是一樣的。

家長的多次、反覆提醒,反而會削弱孩子整理的內驅力。

孩子的潛意識中會這樣想:

沒關係的,我自己不記得沒關係的,爸爸媽媽肯定會在邊上提醒我。

所以一開始家長就要放手。

特別是孩子剛剛入學,一定讓孩子自己整理。

別拍孩子整理不好,都是有一個過程的。

孩子東西沒帶,就讓給孩子自己承擔後果。

老師會批評的。

同時,孩子自己東西沒也沒有辦法完成一些學習任務,自己也會覺得很麻煩。

孩子自己沒有做好,最好的提醒方式不是來自於家長的嘮叨,而是來自於真實事件的「教訓」。

所以在培養孩子帶好自己東西這件事情上。

家長要有兩種意識:

第一,就是學會放手,別插手,讓孩子自己整理。

第二,就是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

培養孩子記住攜帶自己物品的方法。

1、開放式提問。

在孩子剛開始養成攜帶自己物品這個習慣的時候。

很多家長可能會直接採用提醒的方式。

早上要出門了,就馬上提醒孩子,什麼東西沒帶,趕緊讓孩子帶上。

不過,我們需要更改提醒方式。

把直接告知,改為開放式提問。

問孩子:

今天需要攜帶什麼東西呢?

你有什麼方法讓自己記住攜帶自己的東西或者把東西從學校帶回來。

直接告知,是灌輸,主動權在大人這邊。

開放提問,是點燃,主動權給了孩子。

2、腦力激盪。

上面說到,開放式提問,是把主動權給孩子。

那麼接下來的腦力激盪,則是徹底把主動權給了孩子。

讓孩子腦力激盪,最關鍵是對於孩子提出的任何方案,不做評判。

問孩子每天上學之前,怎麼做才能把東西帶齊。

讓孩子自己想辦法,孩子可能會說:

寫一張便簽貼在門口。

每一次列一個清單,每一次攜帶一樣東西,就打勾。

反正就是讓孩子自己想。

想玩之後,選擇一兩個方法,開始實踐。

邊實踐,邊調整。

最後一周之後,坐下來和孩子一起討論復盤,看看方法還可以怎麼更新。

3、及時肯定。

孩子開始實踐一些方法之後,家長開始要關注孩子的閃光時刻。

所謂閃光時刻,就是關注孩子做到這件事情的時候。

兩個場景需要重點關注:

第一,當孩子持續做到一段時間。家長就要及時肯定了。

怎麼肯定。

可以採用一個表揚公式:

描述細節+表達感受+明確意義。

可以這樣對孩子說:

這一段時間,媽媽看到你每天晚上睡覺之後,都用作業清單把需要攜帶的作業全部核對一遍,媽媽為你感到高興,看來你已經養成了自己核對作業的習慣。希望你能夠堅持這個習慣,它會讓你感受到自己的學習可以自己做主。

第二,當孩子已經忘記帶一些東西,但是又很快想起來了。

這其實屬於習慣養成的臨界狀態。忘記了又想起來了。

這樣的場景肯定不陌生:

出門不久,孩子突然想起有一樣東西沒帶,馬上趕回家。

這個時候,問孩子怎麼想起來的。

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

因為此時是孩子自己想起來的,是自主意識。問孩子怎麼想起來,就是在強化孩子的自主意識。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 魯春林老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718/1928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