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不懂知足的父母,永遠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前幾日,好友打電話向我抱怨。

她說,兒子聰聰寫作業太磨蹭了,成績總是提不上去,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電話那頭的好友唉聲嘆氣,而電話這頭的我則目瞪口呆。

因為聰聰成績一直都名列前茅,乖巧有禮,是妥妥的「別人家的孩子」。

這樣優秀的兒子,好友都嫌他不好,這不是凡爾賽嘛!

後來隨著對話深入,我才知道,原來好友口中的「寫作業磨蹭」,不過是她希望聰聰可以抓緊完成學校作業,她能給聰聰額外布置作業;

而「成績總提不上去」,不過是希望聰聰可以從班級前三名,變成年級前三名。

聽到這些想法,我才確認,好友確實不是來凡爾賽的,而是在她心裡,兒子確實不夠好。

我不禁長嘆一口說:「你這樣不知足,兒子永遠也不會成為你心中足夠優秀的人。」

其實,很多父母都會有這樣的心態:

當孩子這方面做好了,他們又希望孩子那方面也能做好,成為一個事事優秀的人。

殊不知,不懂知足的父母,永遠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最糟糕的教育,

是每個階段都在為下個階段做準備

前段時間,我去兒子幼兒園參加活動。

父母與孩子有的在沙池裡玩沙子,有的在草坪玩滑梯,還有的在繪本區看書。

大部分看書的孩子都是安安靜靜地看,偶爾問大人一些問題。

可是有一對母子引起了我的注意。

媽媽正在給大約4歲的兒子讀繪本,我仔細一聽,純英文的!

媽媽邊讀還邊問:「what’s this?」

小男孩有點懵,回答:「green.」

媽媽明顯有些急了,提高音量繼續問:「I am not asking the colour. I am asking the name.What’s this?」

聽見這一連串的英語,小男孩更慌了,聲音有些抖地回答:「green.」

這時,他媽媽一怒之下終於改用中文了:「我問的不是顏色,你老回答green做什麼?昨天不是教過你嗎?這是car。你再不抓緊學英語,等上小學就晚啦!」

小男孩被嚇到了,大顆的淚珠滴落在畫滿孩子笑臉的繪本上,生出一種諷刺的意味。

男孩一直回答「green」,或許不是他聽不懂媽媽的問題,而是他只會green這個單詞。

在這個本該玩沙子、唱童謠的年紀,媽媽卻著急地希望他能夠馬上學會所有的英語單詞,回答所有的英語問題。

真是天方夜譚,可悲可嘆。

不禁想起了王甘老師的一句話:

我不知道什麼叫好的教育,但我知道什麼叫不好的教育;不好的教育就是每一個階段,都在為下一個階段做準備的教育。

而這樣的狀態,卻是很多中國父母的常態。

當幼兒園的孩子認齊了26個英文字母時,父母又恨不得孩子能夠拼寫出26個英文單詞;

當一年級的孩子,已經熟練掌握加減法時,父母又會希望孩子能夠馬上學習乘除法;

當初中的孩子考了班級第一名時,父母又期待他可以再加把勁,考年級第一名……

父母無休止的期待,暴露的是他們的不知足。

父母的不知足,在孩子眼裡,就是一場永無止境的馬拉松。

孩子精疲力竭,卻始終抵達不了終點;

孩子用盡全力,卻依然成為不了父母所期待的樣子。

父母沒有上限的期待,

是傷孩子最深的毒藥

還記得那個期末考全班第四,卻被父母罵到離家出走的男孩嗎?

總分700分,男孩考了630分,全班排名第四,全年級前20。

可這樣的成績在男孩父母看來,卻是不夠努力的結果。

男孩與父母爭吵不過,一氣之下離家出走。

被警察發現時,男孩崩潰大哭:「難道只有考第一名,他們才不會罵我嗎?」

評論區一片唏噓,其中有個留言一針見血:

「根本不是孩子不優秀,而是父母不知足。」

這其實是多少父母的縮影:對於孩子已經取得的成績視若無睹,一心只盯著孩子還不夠完美的地方。

白岩松曾經說過:「廢掉一個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追求極致和完美。

在逼迫孩子不斷「完美」的過程中,在父母永不知足的心態里,孩子的羽翼早就被殘忍折斷。

電視劇《我的真朋友》中,艾文的父母對他期待特別高。

從幼兒園開始,艾文的課後時間和周末就被各種輔導班占滿。

當艾文的英語學得不錯時,還沒等到表揚,媽媽又給他報了一個書法班。

原因是:你英語已經不錯了,書法也不能落下呀!

為了迎合父母的期待,艾文只能咬著牙堅持。

可慢慢地,艾文變得越來越內向和敏感,整日躲在角落裡,不愛與同學玩。

有時候他沒寫好一個字,或沒讀好一句英文時,他會驚恐地哭著向父母道歉:

「爸爸媽媽,對不起,我讓你們失望了。」

後來,艾文的狀態越來越不對,帶去檢查才知道他早就患上了抑鬱症

竇文濤曾在《圓桌派》說過一句話:很多父母,希望孩子這個產品、自己最寶貴的這個產品,如我所願。

希望孩子越來越好,是每個父母無可厚非的心願。

可若為了實現這個心願,父母不斷地給孩子提要求、寄希望,且永遠都對孩子不滿足,那便是在深深地傷害孩子,甚至把他們推入了無盡的深淵。

沒有不夠優秀的孩子,

只有不懂知足的父母

知乎上有個話題:有遠見的父母,都是怎麼樣的?

其中有個高贊回答:「有遠見的父母,會允許孩子只做當下需要做的事,不焦慮,不催促。」

接著網友分享了自己小時候的故事。

網友從小學東西就特別慢,兩歲半時,才開始說一些簡單的疊詞。

三歲時,當身邊的很多孩子都開始古詩啟蒙、英語啟蒙時,他還在玩泥巴。

可他媽媽從來沒為此著過急,反而時常因為網友泥巴玩得好而表揚他。

一年級有次家長會,家長都在討論自家孩子有沒有開始學乘除法。

很多家長表示,已經開始學了,再不學就晚了。

沒想到網友媽媽卻說了一句讓大家啞口無言的話:

「一年級就該學一年級的知識,提前把二年級的學完了,老師到時還教什麼呢?」

正是因為媽媽的這份從容,網友才得以一直按照自己的節奏去成長。

後來,他跟同齡人一樣,照樣考上好大學,找到了好工作。

華大基因CEO尹燁曾說過:「如果你沒有靜待花開的耐心,那也不要拔苗助長。」

因為孩子的成長一定有他的軌跡,當下的他,已經是最好的他。

為人父母,要學會知足,要多看到孩子的優點和進步。

父母懂得知足,才是孩子最大的幸運。

奧運冠軍谷愛凌就擁有這樣的幸運。

從小,不管谷愛凌做什麼,媽媽和奶奶都會認為她是最棒的。

小學時她參加校運會,100米短跑她倒數第一,奶奶卻在終點歡呼:

「我們愛凌第一名!」

暑假在房間自學微積分時,媽媽也會表揚:「我們愛凌好棒哦!」

在家人看來,只要她盡力了,那就是最優秀的。

正是媽媽和奶奶的這份知足與認可,谷愛凌才能成為了一個自信的人,在自己喜歡的領域做到極致。

兒童心理學家陳忻說:對兒童的期望、要求,不要超出他的能力、發展現狀。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成長的軌跡,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長,才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能夠有機會遵循成長軌跡,不緊不慢地長大的孩子,未來一定不會太差。

可惜,太多父母不但沒有等待孩子慢慢長大的耐心,反而還會把無上限的期待強加在孩子身上。

其實,從來不是孩子不夠優秀,而是父母不懂知足。

很喜歡蔡康永的一段話:

「爸爸媽媽對小孩來講最珍貴的是什麼?是給他一個理想的環境,讓他變成他自己,而不是變成我們要他變成的人,就是我們對他來到這個社會最好的回報。」

我始終相信,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使命,更有自己的成長軌跡。

為人父母,我們最該做的,是學會對孩子知足。

要知道,當孩子剛剛來到這個世界時,我們唯一的心願,是他平安健康。

所以,後來他學會了走路,學會了親吻我們,學會了寫作業,學會了考試,這些都是他給我們的額外驚喜。

我們應當知足,應當為他的成長與進步感到驕傲。

願所有的父母都能放下高期待,讓孩子在我們無條件的愛中,快樂成長。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富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718/1928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