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當局接連推出各種措施,試圖挽救當前的經濟頹勢。
最近,中共當局接連推出各種"救市"措施,試圖挽救當前的經濟頹勢。不過,美國媒體《華爾街日報》周二(1日)發文稱,官方的口頭支持遠遠不夠,而是需要採取更加強有力的措施。那麼採取怎樣的手段才能使真正復甦?北京是不想做還是做不到呢?
華日:口頭支持難以扭轉經濟低迷局勢
美國媒體《華爾街日報》在周二發表的一篇專欄文章中指出,即使在第二季度經濟疲軟之後,北京仍未採取大規模的貨幣和財政措施。這種「過度自信」可能會讓中國付出代價。
文章列舉出近期的經濟數據,並指出中國目前的情況實際上與其他大型經濟體在疫情後復甦狀況不同,房地產市場深度低迷,出口再次下降,家庭某些負債指標比美國還高等。文章說,在這種情況下,對企業家和消費者的「口頭支持可能不足以扭轉經濟低迷的局勢」,而是需要採取更加雄心勃勃的措施,包括「直接向家庭提供財政轉移支付,對脆弱的社會保障體系進行大規模改進,有力地回歸到一個雄心勃勃的、對市場友好的改革議程」。
旅美資深財經媒體人王劍告訴本台:「《華爾街日報》那篇文章,我覺得準確地從經濟角度分析了中國面臨的問題,核心的問題是消費。你要解決消費問題,就要想辦法讓老百姓有錢。你光喊喊口號、出點政策,不掏錢不行。總的來說,《華爾街日報》還是講清楚了中國政府可以做的事情。」
中國經濟面臨結構性困難?
《華爾街日報》的文章強調,危險在於,「北京可能會錯誤地將目前的經濟困境視為暫時現象」。接下來的幾個月對於中國未來幾年的經濟走勢可能至關重要,但迄今為止,中國領導層似乎「仍然滿足於繼續觀望,並希望事態能好轉」。
美國智庫「卡耐基和平研究所」的中國經濟問題專家佩蒂斯(Michael Pettis)在推文中稱讚這篇文章,點出了「中國面臨的是真正的結構性困難,而不是暫時的經濟衰退。」
1/3
Good piece by@nate_taplin. He argues that China is facing real structural difficulties, not a temporary downturn, in which case"rhetorical support for entrepreneurs and consumers may not be enough to turn things around."https://t.co/BnEEHentaL
— Michael Pettis(@michaelxpettis) August1,2023
中國近期的很多經濟指標都令人難以樂觀,其中第二季度GDP相較一季度只增長了0.8%,遠低於預期。同時,中國進出口5、6月份連續下滑,6月份年減12.4%,為2020年初以來最大降幅。占中國經濟活動四分之一的房地產市場也繼續呈現下行趨勢,今年前5個月的房屋新開工面積同比下降22.6%,近6成的百強房企的6月單月業績同比降幅大於30%,其中27家企業業績降幅大於50%。6月份的青年失業率繼續攀升達到21.3%,創歷史新高。
中國消費者對支出也保持謹慎態度,6月份零售額增速從兩個月前的18.4%放緩至僅3.1%。而在投資領域,《華爾街日報》2日的報導稱,中國股市表現疲弱,導致2億散戶正在撤離。
旅美資深財經媒體人王劍指出,過去20年中國的經濟繁榮依靠的就是出口和借錢搞建設,而現在的問題是中國的經濟「三頭都熄火」。他說:「出口在下降,然後是房地產不行了,最後就是投資不行了。投資不行的原因是搞基礎建設要錢,但沒有錢了。沒錢的原因不是借不到錢,而是因為以前借的錢太多,連利息都還不了。」
優化房地產政策與壯大民營經濟中央措施有用嗎?
近期,中國提振經濟的政策一個接一個。就在《華爾街日報》發文的同一天,中國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實施促進民營經濟發展近期若干舉措的通知》,提出了28條具體措施。其中包括加大對拖欠民營企業帳款的清理力度,擴大民營企業信用貸款規模,支持民營企業參與重大科技攻關等。此前的7月19日,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曾公布了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即所謂「民營經濟31條」。7月28日,國務院辦公廳還曾發布關於徵集阻礙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問題線索的公告。
在房地產領域,繼7月24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適時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後,住建部27日也表態,進一步落實好各項政策措施。隨後,北京、廣州、深圳三個一線城市接連表態,預示後續可能在降低購房門檻、貸款成本和稅費成本等方面持續放寬。
美國企業研究所(AEI)的中國經濟問題專家史劍道以書面形式告訴本台:「中國的刺激計劃是半心半意的。中國要麼沒有看到令人信服的刺激理由,要麼認為自己沒有好的選擇,或者兩者兼而有之。它提出了許多非常小的步驟,加起來幾乎沒有任何效果。原因之一可能是避免債務再次激增。」
美國企業研究所(AEI)的中國經濟問題專家史劍道(視頻截圖)
在美國的中國民營企業家胡力任則告訴本台,這些措施可能短時期會有用,但是無法扭轉整體上的經濟崩潰局勢。他說:「現在所謂的刺激經濟計劃,短時間可能會放一些錢出來,在稅收、貸款方面會有些優惠政策,但這個改變不了整個經濟的崩塌。因為做企業,不是說你給我一些政策,我馬上就可以起來的。它有很多的必要條件。比方說,需要產業鏈,現在產業鏈已經斷了。很多大型行業,外資都已經撤離了。」
胡力任認為,中國近年來整個政治、外交向左轉,造成了目前經濟的困局,加上三年來的清零政策,導致很多企業徹底破產。房地產則是提前透支了幾十年的紅利。現在不僅房地產在快速下跌,資本市場也萎靡不振。
根據中國恆大研究院的《中國民營經濟報告:2019》,民營企業是中國投資的最大推動力,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占比超過60%。但據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最近發布的報告,今年上半年,民營部門投資同比萎縮0.2%,這是自2005年開始收集該官方數據以來,首次出現萎縮(2020年疫情時除外)。相比之下,今年上半年國有控股企業的投資同比增長了8.1%。今年前五個月,民營企業利潤驟降了21%,同期國有企業利潤下降了17.7%。
在美國的中國民營企業家胡力任(胡力任提供/資料照)
他還指出,「現在所謂對民營經濟的刺激跟以前完全不一樣。因為現在性質變了。當時,鄧小平改革開放時,對民營經濟的一些刺激政策的確有用,因為他當時放棄了黨的領導。現在不一樣,所有的民營企業都是在黨的領導這個前提下。現在的民營經濟是黨政經濟。」
沈棟:中共不願放權以改善經濟增長模式
針對《華爾街日報》的文章,中國商人、《紅色賭盤》的作者沈棟發推文指出,北京並不是沒有認識需要更有力措施,也不是「將當前的經濟困難誤認為是暫時的」。他認為,這是由於更為根本的問題,即中國「出口拉動、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開發、國家主導」的增長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這種模式需要改革,轉向「關注私營企業、內部消費、創新」。
It’s not Beijing doesn’t recognize the problem, or it「mistakes the economy’s current troubles for something transitory」. https://t.co/xmlP0ClpCq It’s much more fundamental. China’s growth model-「export driven, infrastructure building, property development, and state directed」… https://t.co/fcOGGAXJqv
— Desmond Shum(@DesmondShum) August1,2023
雖然許多中國人都認識到這一問題,但他表示,這種變化意味著權力的重新分配,包括從中心到外圍,從國家到私營部門,從生產者到消費者。中共控制著當前模式的槓桿,但「它不知道如何在不放棄權力的情況下改進模型。這就是問題的關鍵。」他預言,不會有「大」的刺激計劃出台,並說「醒醒吧」!
王劍:衰退根本原因是習近平的「國進民退」
針對沈棟的分析,旅美資深財經媒體人王劍認為:「沈棟只講對了一半,講中共專權,這個沒錯。中共抓控制權,其實就是『國進民退』。」
王劍表示,中國的經濟增長一直依靠的就是私營企業和外資企業。而習近平上台後的政策,尤其是疫情三年,導致外資企業紛紛撤離,私營企業也飽受打擊。「當你兩個主要的經濟體都不行了的時候,經濟就沒有活力了。背後的政策就是習近平的『國進民退』。它是造成這一切的根本原因。」
中國經濟如何才能走上復甦軌道?
中國還有沒有辦法讓經濟復甦?王劍的回答是:「有辦法,根本的問題就是習近平要回到改革開放這條政治路線上來。」
旅美資深財經媒體人王劍
他指出,改革開放的本質就是共產黨放權。回顧1978年改革開放時,中國經濟也是處於崩潰當中。之所以能夠扭轉,就是政府放手和讓國有企業退出,讓出市場給私營經濟。
「中共只需要回到改革開放的這條路上去,中國人就會有信心,市場就會有信心,資金就會回來,企業家就會回來幹事,經濟就會好啊。你這條沒有的話,什麼樣的政策都沒有用,因為大家沒有信心。」但王劍也指出,政治路線和經濟政策互為表里,習近平做總書記後,政治上向左轉、加強黨的領導、走社會主義,因為這樣對他抓權最有利。
胡力任也認為,習近平決不會放棄共產黨對民營經濟的領導,讓其真正壯大起來。「民營經濟的發展對它的政治衝擊非常大。它的政權相對就產生危機感了。習近平上台,他一直說我要救黨,其實就是共產黨的這幾百個家族。對他們來說,要把控制這個國家的權力拿回來。共產黨的這種邪惡、對權力的控制欲,遠遠超出人們的想像。」
胡力任直言,中國的問題不是經濟問題,而是政治問題。政治不轉變,經濟不會好。「真正要徹底解決中國問題的話,第一就是政治完全改變,不能一黨制,(而且)要把共產黨的餘毒徹底消滅掉。這是最重要的。」
8月3日,港媒《南華早報》發表宏觀經濟學家姚遠(Aidan Yao)的文章,同樣指出北京的宏觀經濟政策與現實不同調,政策制定者需要言出必行,以恢復經濟增長和外界信心,否則,本已保守的年度增長目標恐怕都將難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