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2日,韓國帶頭髮布專門針對中國旅客的入境限制,可以說措施最為嚴苛。
「以後再不來韓國了!」許多旅客在網上信誓旦旦地表示。
不過,這些旅客的話一點也不能當真。
自2月11日韓國恢復向中國公民發放短期簽證後,中國遊客就絡繹不絕地湧向韓國。
7月4日,韓國觀光公社稱,中國將成為7月赴韓外國遊客數量占比最高的國家。
6月份,赴韓外國遊客約96萬人,中國遊客高達16.8萬人,占比超過六分之一。
韓國6月份向中國公民發放的簽證數為11.4萬份,是去年同期的12倍。
不僅赴韓游火爆異常,前往歐美的中國公民也一證難求。
據《環球時報》報導,年底前中國公民前往歐洲和美國的簽證申請已經飽和,許多領館都已處於超負荷運轉狀態,無法再繼續接受預約。
不過,與之形成冰火兩重天的是,赴華的外國旅客寥寥無幾。
今年第一季度,國內旅行社入境游接待人次僅為5.2萬,而2019年第一季度則為370萬人次。
等於說,和2019年相比,今年一季度入境遊人次暴跌了98.6%。
而且,這少得可憐的5.2萬人次,一多半來自港澳台。
這一數字讓許多業內人士倍感震驚。
5月9日,中國旅遊協會智慧旅遊分會會長肖潛輝在無錫舉行的旅遊論壇上表示:「整個入境游的產業鏈已經解體,振興入境游迫在眉睫!消費水平較高的歐洲、美國、日本、韓國遊客都在大幅減少,他們的空缺無從彌補。」
海外遊客和商務人士大幅減少,無異於讓中國經濟復甦雪上加霜。
榮鼎集團的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第一季度外國對華直接投資降至200億美元,而2022年第一季度為1,000億美元,同比暴跌90%。
一個好消息是,赴華的俄羅斯遊客正在增加。
今年6月,80多名國際旅行服務商受邀到張家界的國家森林公園等景點考察,其中大部分來自俄羅斯。
當地承諾,將增加俄羅斯到張家界的直飛航班,增加懂俄語的導遊。
也有業內人士表示,雖然俄羅斯遊客增加了,但他們的消費能力比較差,不能完全算嚴格意義上的遊客。
外國赴華遊客驟降的原因之一,是中美漸行漸遠,關係不斷惡化。
6月,美國發布了一份旅行警示,警告美國人重新考慮赴華旅行,理由是存在所謂的「隨意執法」。
一家為在華投資提居留詢服務的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表示,美國發布警示之後,儘管企業高管仍在諮詢前往中國的事宜,但許多人現在關注的是風險,而在過去他們想了解的是如何加快簽證速度。
「各家公司都非常非常擔心他們的員工去中國的問題。他們怎麼能不擔心呢?除非迫不得已,否則人們不會前往中國。」
另外,一些長期定居中國的外國人,也紛紛選擇離開。
宋軒是一名韓國留學生,3歲在北京長大,北大讀本科,人大讀碩士,畢業後在北京的網際網路公司工作。
他早已把北京當作故鄉,但是,最近各種事情在提醒他,韓國人不屬於這裡。
他太想留在北京了,但一切都回不去了。
宋軒回到韓國之後,按照韓國法律規定,男性30歲之前必須服兵役。
他選擇了陸軍前線哨兵軍種,開始18個月的服役。
賈丁是央視紀錄頻道的導演,十年前,他拍攝了一部關於韓國人在北京的望京社區生活的紀錄片——《望京》。
如今,賈丁找到了一群仍然留在望京的韓國人,和他們聊了聊,聽他們講起一直徘徊在心底的「去留」抉擇。
從他們身上,賈丁強烈地感受到:韓國人正在徹底離開望京。
離開中國的歐美人也越來越多。
中國歐盟商會上海分會表示,過去一年,約有25%的德國人離開了這座城市,法國人和義大利人的數量減少了20%。
現年37歲的投資顧問Alexander Sirakov從上海搬回了保加利亞。他說,在他的外籍朋友圈子裡,大多數人也都離開了。他所在小區的10個外籍家庭中,有8個離開了。
一位美國人受訪表示,上海的氣氛變了,大家都躲著我。
他說,四年前的情況恰恰相反,那時上海真的開放又充滿活力,是一個必到之地。
肖潛輝表示,我在上海親眼目睹老外撤離的潮流,非常的痛心。海外遊客和商務人士減少,意味著交流的機會減少,而這是緩解地緣緊張局勢的一個重要因素,其作用類似於當年的桌球外交,是反脫鉤。
他最後強調,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多交往。